杨艳老师
“如果孩子们是星星,我愿是那夜幕衬托满天繁星;如果孩子们是小草,我愿是那春雨滋润幼苗心田;如果孩子们是攀登者,我愿是那阶梯助其成功。”这是一名普通人民教师的座右铭,她就是新邵县酿溪县第一完全小学杨艳。杨老师于2005年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坚信着“教育是心的事业”,凭着一腔赤诚之心,耕耘于三尺讲台,与孩子们同纯、同真、同乐。
一片耐心铸信心
走近杨老师,你会发现她对一些的孩子更加“偏爱”:一次一次安慰哭泣的倔强孩子,一次一次鼓励胆怯敏感的孩子,一次一次调解争论不休、互不相让的“矛盾”,一次一次为调皮的孩子送上有趣的书籍……一次一次后,哭泣的孩子收获了友谊,胆怯的孩子品尝了成功,“矛盾”又握手言和,调皮的孩子身上浸染了几分书卷香……
最让人感动的事:曾有一位叫宝宝的孩子被她的家长认为“朽木不可雕”“无可救药”。由于父母离异,她胆小内向、敏感脆弱,是一个特别容易让人忽视的存在对象,同时也是一个让杨老师十分心疼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杨老师发现,其实宝宝也是想得到别人关注,也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肯定……可是,她太安静太胆小了,也不知道要如何才能引起别人关注,会的只有安静。上课时,杨老师常常用眼神经常关注宝宝;会向她提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从而借机肯定她;当宝宝碰到难题时,杨老师会不着痕迹地指点她……杨老师一次又一次地将她的闪光点在孩子们面前不断放大,宝宝慢慢找到自己的存在支点,渐渐自信起来!她开始主动学习,主动走进集体这个大家庭中,也慢慢有了自己的朋友,连性格也开朗了不少。看到这样的转变,杨老师表示很高兴,同时也不忘及时和宝宝的祖母沟通:肯定宝宝取得的点滴进步,建议其祖母少批评指责她,多相信鼓励她,让她到外面走一走,感受大自然的活力。
后来,笔者和杨老师碰到宝宝的祖母,其祖母说:“现在我开玩笑说她傻,她都会反驳我了,她说,‘我不傻,杨老师说我其实很聪明’”。听到这些,我们由衷地为宝宝感到高兴,相信她的人生将会因改变而精彩万分。家长们常说,看着孩子们进学校,看着他们一点一滴变化着,真正觉得把孩子交给杨老师,真好!
一身童心写慧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是的,孩子最喜欢和孩子玩,当老师有了一颗心,变了一个“大孩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孩子才会真正向你走来。有人曾说,教师是什么?教师是半个演员,半个画家,半个朗诵家,半个歌唱家,半个舞蹈家……教师就是半个“家”。只有成了这“半个家”,老师就能根据文本内容,刻画时就还原地画,该唱时,尽情地唱,该演时,也可道具一摆,人物就真正“来”到了课堂……这样,课堂才会真正活起来,才能积极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杨老师深知这两点。备课时,杨老师常常把自己当成孩子,思考怎样教学孩子会更喜欢听,怎样引导孩子才能真切感受;课堂上,杨老师俨然就成了一个孩子,她营造情境,灵活引导,时而透过音乐与孩子共情,时而简笔绘画让孩子直观感受;时而串演人物角色体验……教学《敕勒川》时,她时而勾勒两笔,展现大草原的壮丽富饶,时而一展歌喉,歌颂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时而想象着画面动情朗诵,读出敕勒的高远辽阔,气势恢宏。就这样,杨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沉浸在文字中,动情品读,和孩子们一起去领略“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文有华,秀于百卉”的魅力!
一份痴心聚匠心
“思考和实践是成功的双翼。”每一节课,杨老师都精心对待,课前设计,课后思考,每每受益不匪。杨老师说,她最喜欢的是每一次展课前的磨课。磨课磨课,磨的是上课人,“为课消得人憔悴”更是常事。
杨老师为啥喜欢这磨课呢?每次试教,杨老师都会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帮忙听课;试教完,杨老师都能认真倾听听课老师意见并做好记录,并与她们一起探讨授课时的疑问;独自一人时,结合意见反复琢磨,选取适合的建议再次修改教案,并无生试讲、自我预设。准备好一切后,一再试教。因此,在杨老师身上,“修改--试讲--试教”是一个往返循环多次的过程,期间长达至少一两星期,身心完全投入。累吗?肯定累,杨老师说,但累并快乐着。因为在一次又一次的打磨中,她明显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笔者问她:“一遍一遍的打磨,到底磨什么呢?”她说:“磨的是教学目标的精准性,是老师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是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技巧的相互统一,磨就而成的更是教师愈发扎实的基本功。”几经打磨,自能打磨出教学的匠心。因此,她所教的班级在镇期末质量检测中总是名列前茅,所撰写论文在省、市、县级多次获奖,参加各级教学比武均取得不错成绩,于2018年被聘为新邵县教育送培团队的语文学科专家,长期坚持送教下乡,为多个乡镇教师授课、听课、评课指导,先后荣获县十佳少先队辅导员、县优秀教师等荣誉。
杨老师不仅对自己的课精益求精,对她辅导的课也精雕细琢。不管是对学校里的师徒结对,还是送培下乡的学员,每每到了磨课环节,杨老师都是从单元导读页开始帮着老师研读教材,指导他们写好教学设计。听课时录好课;评课时往回看,每每碰到不足,认真分析,提出修改方案,鼓励老师大胆修改教案。一次,杨老师指导学校青年老师参加竞赛课。因老师太过年轻,一接到上课任务时十分忐忑,又十分期待着能把课上好。杨老师主动邀请她到自己的家中帮着她研读教材,指导书写教学设计。然而,第一次试教仍不尽人意,超时严重,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且语言不够精练。杨老师又重新和这位老师研读教材,理清上课思路,再次修改教案。第二次试教进步明显,但前后环节过渡不自然,对预设和生成的矛盾,这位老师不能灵活机动的处理。针对这一情况,杨老师认为只有多预设,多模拟情境上学,才能更好的把握全局。因此,杨老师一边听这位老师无生试讲,一边尽可能设置课堂可能发生的问题供老师机动处理,同时指导老师教学时的体态、朗读等各种小技巧;第三次试教时,这位老师能十分流畅地完成教学设计,能比较自如地应对课堂生成。赛课那一天,这位老师所执教的课十分精彩,深受听课老师一致好评!这位老师也说,感谢杨老师一次又一次指导,让她慢慢懂得怎样去读懂教材,怎样去设计教学,怎样去根据课堂进行灵活微调,她自己也很满意自己的进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杨老师说,成绩只属于过去,只有满怀赤诚之心不断上下求索以育英才,方能不负韶华,不负使命!(记者 叶亚山 通讯员 吴平初 彭建军)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