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有一条被子也要分一半给老百姓的人。——题记。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让学生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国史教育,学习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久久为功”的精神。12月11日,三都学校七八年级五个班开展了研学旅行活动,到汝城沙洲村红色教育基地、濂溪书院参观学习。
这天阳光明媚,天公作美。我七点半准时到了学校,校领导和主教官进行训话后,我们班坐着大巴车从学校出发,一路上,同学们有说有笑,心情格外开心。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后,我们来到了汝城县四大书院之一——濂溪书院。
濂溪书院座落于汝城县城西南部,始建于嘉定十三年。早在公元1041年至1044年期间,北宋周敦颐先生在此任县令。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是宋朝儒家理学的开山鼻祖,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上任期间,县内政治清明,百业具兴,民情淳朴,政通人和。他写下了千古名篇《爱莲说》,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廉清人士。汝城人民为纪念他,在县城西郊修建了濂溪书院,并进行了十度修葺,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该书院造就了不少仁人志士,如中华人民解放上将朱良才、李涛,原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朱子奇等名人都就读于此。
步入濂溪广场,我们穿过莲池,拾级而上,仰望庄严的濂溪书院。墙壁上,周敦颐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诗句显得格外醒目。讲解员说,该诗句通过写莲花寄托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贵人格。因为周敦颐任汝城县令期间的清政廉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所以在短短4年间,就把汝城治理得井井有条,风清弊绝。我不禁心生景仰,心情涤荡。
中午13点钟,我们从濂溪书院坐车来到沙洲村,在文明高速出口旁,我们看见了一条平坦的柏油路通向一片白墙灰瓦的建筑,那就是“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沙洲村。沙洲村位于汝城县文明乡,是个瑶族村。下车后,我们看到了湘南风格的古民居。其中一栋三开间的砖木结构楼房,已有290多年历史。青砖外墙上,不少地方被风雨侵蚀,显示着时间的痕迹。古朴厚重的木门上,一副鲜红的对联格外醒目:半条被子鱼水情深,一间旧居风雨同舟。原来,“半条被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栋房子里——徐解秀故居。跨入门内,略显昏暗的堂屋里,简单陈设一如几十年前。靠墙摆着一个玻璃展柜,里面展示的是一床被子,上面印的牡丹花还很鲜艳。这条被子是有来历的:上世纪80年代,邓颖超等15名老红军听闻“半条被子”的故事后,非常感动,就赠给徐解秀老人一床崭新的被子。展柜旁,坐着一位驼背的老人,这位老人正是徐解秀的小儿子,名叫朱中雄,已83高龄,但思路很清晰。朱爷爷告诉我们,他常听母亲回忆,那段时间,不少红军战士为了不扰民,都是在村民的屋檐下或者场院里和衣而睡。看到红军这么艰苦,母亲就让3名女红军住到了家里。女红军临行前,硬是把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了一半给自己,汝城地处山区,路况复杂,地势崎岖,父亲担心三位女红军不识路,将她们送到了现资兴市滁口镇一带,直至与大部队汇合之后父亲才返回家中。
接着,我们沿着徐解秀故居来到了村部的“红军长征过汝城专题陈列区”,这里吸引了不少游客。在二楼的红色历史文化纪念馆里,同学们在每一个展台前仔细观看,有的拿手机拍,有的拿本子记。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幅幅宣传图片、一处处革命场景出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了解红军长征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近距离感受了革命先烈为穷苦大众谋幸福、为新中国作奋斗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半条被子”故事彰显了共产党与人民群众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情怀,是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从现在起,我要努力学习,全面发展自我,更好提升自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资兴市三都学校 祝颖璇 指导老师 何永辉)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