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融媒网

导航菜单

水上的家园(唐海林/散文)

2021
05/03
17:29
中国新报
分享

 

水上的家园(唐海林/散文)

——大运河之无锡篇

 

          清浅的江南,2017年初夏,当我从合肥来到苏州工业园区、中建四局六公司上海分公司总部报道。承蒙领导信任,公司指派我赴无锡万科信成道三期项目任办公室主任,兼公司纪委办公室工作。

 

        走在江南的烟雨中,另有一番景致,另有一番韵味。

 

        一个人的穿越,往返苏州与无锡之间。美丽的江南,就像一位油纸伞的姑娘,从空幽的雨巷中走来,吴软的风情,荡碎的雨如绵绵的乡愁,蒙蒙敲打着我的心窗。此后,一年多的时间,做报表、参与策划几场大型活动,除在总部扬州耗上个把月时光;其余的光阴,我都是“泡”在无锡,与这座水润的城市彻夜长谈……

 

          忙完一天的活,每天傍晚,老胡、钢筋工长老周,我们几个总是沿着人工挖掘的尚贤河,在风景怡人的金匮公园漫步。同所有的江南名城一样,生活在无锡,这座城市留给我记忆里除惠山横街的寄畅园、烟波浩渺的太湖、灵山大佛等景点之外,自吴桥沿着京杭大运河一直到老三里桥一段,让我清晰地感受到江南的窈窕和秀美。

 

         每一条河流,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京杭大运河,是与万里长城齐名的中国奇观,自吴王夫差伐齐凿邗沟起,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从古至今,大运河的命运,始终和漕运联系在一起;大运河的兴衰,始终和一个民族的繁荣紧密相连。从地图上看,长城和运河组成的图形,正好是“人”字型。长城阳刚、雄健的一撇,与运河清波、缠绵的一捺,这雄浑、深沉的组合,这神话、童话的契合,象征着一个古老而年轻的民族,毫无愧色地绽放在人类文明的最前沿!

 

         世人皆知万里长城。作为仅存于世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京杭大运河,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除展现一个民族令人震惊的意志力,运河的审美性、实用性,这种生活与文化的传承,更体现出一个民族因势利导、润泽后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大智慧。

 

         在大美江南,每次报销发票,或到公司开会。穿行在高架桥上、奔驰在高速公路上面,目睹古运河与新运河的卓越靓姿同时“在线”,只有大运河来得这么突然,像水做的女子,横断江河一般,最是一低头的温柔,精致于水乡毫不猝防爱恋,发出风铃一般的翠响……

 

        沿着大运河行驶,置身高楼林立的城市,那座座现代化的建筑和商铺。迷人的无锡远远诱我:除了淹没在繁华都市的阿炳故居、钱钟书故居崇山寺之外,就是散发着江南浓浓的书卷气息的东林书院。在偏僻的小巷深处,这里的每一个桥墩,每一处小桥流水,沿街串巷,作为“水上明珠”,大运河把最精华的一段留给了无锡。

 

         “吴钩”无语,起走的无锡,从历史古籍中可以得知,当时古吴国贵族多穿锦绣之衣,并以丝织品作为馈赠中原诸国的礼品。两汉时,皇帝经常敕命吴越之地的会稽贡献布匹。三国东吴多出“绫绮之服”,丝绸成为“赡军足国”的重要物资。六朝时代包括吴郡在内的荆扬二州“丝绸衣帛之服,覆衣天下”。唐时,江南道的丝绸花色品种与产量都居全国前列,出现了专门贩卖丝绸的丝行。宋元时代吴地成为全国丝绸生产和技术研发中心。从泉州出发,以商旅为主的丝绸之路,丝绸主产地的江南,作为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的通道,京杭大运河横贯江浙两省,承载着振兴“母体”丝绸之路的重责。

 

          梦回无锡,每每站在“吴桥”之上,仰可眺锡山与惠山,俯可览码头黄埔。这座清同治十三年由吴梓敬出资建造的古桥,依然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在百年古桥上,白天,犹见无数船只穿梭在新旧河道间;傍晚,尚能辨阑珊灯火闪烁在亭台楼阁之间。吴桥东路,因运河的河道里面有黄埠墩一处,偶尔来“黄埠墩”,那里的不少店铺依然还经营着与大运河相关的商品。地上摆的、墙上挂的,全是篷布、铁链和轮浆等修船工具。随风漫岗的水香,似乎告诉来往游人,这里曾经是商船、民船成排,桅杆、跳杆无数的繁华码头。

 

         没有昔日的喧嚣,这无锡大运河“起点”的黄埠,如今,只有四面环水的圆形孤岛“黄埠墩”,静静地矗立在水中央。

 

         一路向南,会经过新老两座“三里桥”。黄埠墩南岸运河岸边还竖立一块牌楼,额书“无锡米市”。作为曾经无锡市南来北往最繁华的地段,全国五大碾米中心之一,多如牛毛的船只也只能在梦江南里呈现。驱车继续往南走,莲蓉桥一段人称北塘大街。上年纪的人把秦戈弄作为分界线,将弄两边分称为“东街”、与“西街”。随着城市的拆迁,连蓉桥南面一小渚名为“江尖”之地,修缮很漂亮的江尖公园,上有仿古街,其间还保留着旧时的纸业公所。

 

         如今到江尖,不用乘船、不用摆渡,也不用穿街走巷,穿行在弯弯的石拱桥上,或亲临芳草萋萋的公园,这个被无锡市政府认定为无锡地区“第一条江南水弄堂”的富庶之地,置身其中,观景、怀旧、亲水,都是非常惬意,一幅悠然自得和赏心悦目的模样。

 

        记得一次,项目物资经理带小郑我到大运河旁的无锡老城。那是连蓉桥东侧、古运河北的一条老街。我当时开玩笑地说,这个地方和我老家安徽省庐江县矾山老街相似度很高。比如明清建筑风格、古色古香的民居。只不过,无锡老城以经营的竹材、黄金珠宝和米市为主;而万亩竹海的矾山,以原生态竹海为傲。因为水运发达,曾经的无锡米市带动了面粉、纺织、商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加速了金融业的发展,因而,使锦绣无锡获得了“小上海”的美誉。

 

        从棚下街过显应桥,过来桥就能直达西水墩。这是一座无锡市独有的“廊桥”。近观四面环水、形如岛屿,座落在西水墩与茂新面粉厂之间的廊桥,廊额雕花、廊顶瓦青,两侧设有青砖座栏,倒影水中的刘侯庙的黛瓦和面粉厂的红墙,宛如在水一方。

 

        平步过显应桥直达岸堤,古老的大运河穿无锡市而过,也为这座城市带来鲜活、而新生的时尚气息。

 

         2017年国庆前夕,上海分公司组织“廉洁毅行”活动。作为策划者之一,因为那一年我写的诗歌获得南禅寺中秋拜月二等奖。和几个同事一道,我来到无锡古运河上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清明桥。

 

         建筑是凝固的史诗,建筑是流淌的音乐。作为一名建筑工人,我惊艳于灯火阑珊、诗意翩翩的江南,南禅寺庙光塔影天道之光,也神往古韵潺潺的大运河,更情迷两岸的风土人情、与历史典故。那些依然开张的老店铺,那些依然矗立的江南小桥,那些散发人间烟火味的商铺,以及那些个风光不再,淡忘、与蒙尘已久的码头……

 

         一个伟大民族对自身居住环境的挑战,正是运河的牵引,让中国东西走向的水系,从此有了横向交流。

 

         难怪700多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看到大运河时,不禁惊叹万分:“值得赞美的,不完全在于这条运河把南北国土贯通起来,或者它的长度那么惊人,而在于它为沿岸许多城市的人民,造福无穷”。风尘仆仆,运河一路走来,不仅灌溉两岸的庄稼,促进沿河城市商贸发展,也给许多无锡人带来文化的自信与自足!

 

        匆匆一瞥,与无锡相比,我个人认为:扬州之美,瘦的不仅有瘦西湖,京杭大运河在扬州也瘦得别有韵味。切记得那一年,公司办公室刘主任带我们参观扬州项目之后。在自由活动时间,公司党工部李主任派车送我沿扬州大运河到上海接送《中国改革报》记者,我写了一首《“瘦”运河之恋》与外一首发表《中国建筑报》副刊上面。“运河瘦了/小桥瘦了/河月之夜瘦了/瘦瘦的江南/瘦瘦的女子/郑板桥的画竹清瘦/峻瘦的流水/轻歌曼舞瘦了/瘦扬州/把隋唐的香艳/瘦瘦地都收进/瘦不下来的运河/瘦瘦地穿越古今”……

 

        多少次,徜徉无锡运河公园。心里想的都是这部流动的“上河清明图”。因为京杭大运河流淌到无锡,不仅灌溉出一座繁华的城市,于是也有了《二泉映月》,有了《围城》等传世之作;于是有了山重水复、帆樯林立、舳舮千里相接,我们永不干涸的大运河情结。

 

        作为江南“同款”的运河涉经之地。或许,在无锡呆的时间相对而言稍长一点,当时,我们这个项目,离无锡市政府很近。忙完一天的工作之后,沿河溜达,几乎就成为我的必修课。这样,烟花三月的扬州,反而不及无锡市新旧运河留给我的记忆更加深刻一点。所以,无锡大运河给我的印象,就更加直观、更加生动,它仿佛就像我家乡的那一条河流,也像极我心中浓缩版的长江与黄河,汇聚到我的脑海,凝聚和守望成,日日夜夜在我身上流淌“母语”。

 

          千年一瞬,千年沧海桑田。从江南到北野,直至回到庐江。逆流而上,放歌而下,面对“水上的家园”——作为一名基层文艺工作者,我始终认为,无锡的精髓就在于它的夜景,无锡的精华就在于这条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大运河……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欢度五一∣衡阳珠晖区:文化惠民进景区  文旅融合看大戏
下一篇:体验苗家风情度五一假期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