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融媒网

导航菜单

观百舸争流 生深沉力量

2021
10/06
10:57
中国新报
分享

 

观百舸争流 生深沉力量

文   刘佳富
  

          一次偶然机会,得知中国美院林海钟教授的山水国画作品国庆期间在山城展出,于是在一个秋阳如夏的下午,来到老火车站看画展。
     

 

         国画,尤其是水墨山水画,我是从来都敬而远之,或者避而不谈的,一则本人缺少艺术细胞,对上线、构图、勾勒、描绘、点缀等基本上是门外汉;二则平时忙于基层事务,无暇欣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国画作品。说穿了我非“圈子”内的人,我始终认为善画者,必有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一双好作丹青的妙手,以及一门“独步画林”的秘笈。
     

 

          无疑,林教授是有几把“刷子”的,生于杭州的他,是中国美院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美术教授,创作精力旺盛,佳作迭出,被誉为“中国水墨山水画第一人”。我没有与林教授见过面,素昧平生,但他的好友李海波先生是我夫人同学的同学,也是从家乡浏阳河畔走出去在西子湖和钱塘江畔的弄潮儿。在海波先生的牵线搭桥下,文化产业园管委会鼎力支持,认真筹备这次名为“百舸争流”的画展,于是中国一流画家的作品才有幸得以在我们这座县级城市展出,为山城国庆增添不少文化气息。
     

 

         中国山水画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粗勒的线条把万事万物的形状描绘出来,寥寥数笔,言简意赅,不但形似更具神似。细观林教授的国画作品,一纸素缟,山水、人物、花鸟、虫兽,没有多余的线条,干净利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觉得他的画一个很大特点就是线条美,山水湖泊,疏影横斜,几根柳条,随意点缀几片新芽,“二月春风似剪刀”立马显现。几只水凫,三三两两,浮在湖面,好像在逆水而行,又似瞪着一双警惕的眼睛,观察着岸边游人,一旦风吹草动,立即潜水水中,在很远的地方才冒出头来。我非常欣赏一幅《春雨润万物》的作品,湖上多雨,风云变幻,一位行人斜打着伞,艰难地行走在栈桥上,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归么,或许行人要去赶考,或许他要给妻儿送御寒衣物,或许他要到下一个驿站,完成某一项公差。前进的道路,哪有不需要经历风风雨雨的呢?在这幅画中,甚至可以隐隐约约看到几抹淡淡的墨痕,斜斜的,似春风,又像细雨,打在行人身上,沾湿了衣襟。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到县城一中求学,也是下雨天,要过河,要穿过田垄,一双套鞋,一把黑布伞,在泥泞中彳亍前行,呵呵,不经意间湿润了自己的双眼。
       

 

         观《龙门登临图》,只见弯曲陡峭的石阶,悬崖下万顷碧波,险要处一石牌坊,上书“龙门”两字。龙门?好熟悉,我又想起来了,十几年前到滇池旅游,在西山徒步,高崖险峻,古道崎岖,一行人腰酸腿涨,登临龙门,欣赏浩渺滇池的祥云变幻,往事竟也历历如昨。想必林教授也和我们一样气喘吁吁登上龙门,然后“画”意大发,对景写生,默写山水,“实诚若入天宫境界”,用巧夺天工的画笔记录下了“此吉祥景象”。
     

 

         人如其人,画如其人。我看过林教授的视频和影像,典型的国字脸,板寸,似乎与长发飘飘的艺术家形象有点“不归类”。林教授的国画作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自己手书“题跋”,或上或下,忽左忽右,长短不一,见缝插针,一般在“留白”处挥毫泼墨,没有固定位置。林教授强调国画以笔墨为宗,以书入画传承古意,为今人所用,提倡文人画风,并认为以画悟道是国画的至高境界。诚哉斯言,林教授的书法大朴若拙,如修炼多年的老僧样拿捏得当,行云自如,简洁朴素,像鬼才黄永玉的题字,又似漫画家华君武的自我调侃,抑或得了丰子恺的遗风?罢罢罢,我觉得看林教授的题跋别有一番风味,就像国人喜欢寻究考证别人“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又到哪里去”一番。
     

         此次画展名为“百舸争流”,意即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勇立潮头,奋揖者先!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只有敢于与风浪搏斗、不惧险阻,坚定方向、咬定目标,才能抵达胜利的彼岸。现在欣赏百舸争流的每一幅画作,就像观看一部古代激烈海战的电影,摇旗呐喊,巨浪滔天,在血与火的厮杀中,一艘艘来自东方的大船劈波斩浪,扬帆远航。从中我们看到了古代将士们人定胜天的智慧和勇气,看到了我们的先人不与人为敌、四海之邻皆兄弟、海纳百川且睦邻友好的胸襟和底气,是历史的再现,更是现代励志的大片。
     

         “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水墨山水,有山有水便有牵挂,也联结着中国人共同的乡愁,牵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情感和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山水画,强调遵循天道、天人合一、敬畏自然、和谐共生、相融相济、自强不息。此际无涯处,静生山水中。仔细品鉴林教授描绘的自然山水和一状一物,无不感受到其浓郁的山水情结和家国情怀。祖国的锦绣河山、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山高水长,永驻心田。随着岁月流转,传统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就像今年国庆期间一首街头巷尾万人传唱、抖音视频不绝于耳的《万疆》:“写苍天只写一角日与月悠长,画大地只画一隅山与河无恙,观万古上下五千年天地共仰,唯炎黄、心坦荡、一身到四方。”
     

          观百舸争流,悟传统文化,生深沉力量。有人观后发圈:“在这里,安静地离艺术更近一点,找到人与天地内在通灵的感应与呼吸。”而我不自量力,斗胆品论,并见诸文字,实乃贻笑大方,林教授也不会怪我唐突吧。望谅!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国庆节丨安徽庐江拆迁安置小区迎来文化大餐
下一篇:北京冬奥专用艺术字体正式亮相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