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乡小河、张坊一带,有一样食材不常见到,市面上卖的也不多。说它是山珍海味吧,也不见得,寻常百姓家来了客人,炒一盘酸辣魔芋豆腐,爽口,去腻,开胃,还蛮下饭。
魔芋豆腐,其实它并非豆腐,也没有夹杂豆腐之类的成分,不能像家乡的油豆腐、泡豆腐、盐豆腐、卤豆腐等之类归入豆腐家族。说它是豆腐,无外乎形状有点像豆腐块,方方正正的一坨,浸在泉水里,拿出来切片,红烧、干炒、煮汤,做法跟豆腐差不多,但做出来的味道,我觉得比豆腐要好吃,酸酸辣辣的,还有韧性、弹牙的感觉。
魔芋豆腐好吃,但很多人可能没见过魔芋长了什么样子。到了初夏,天气炎热起来,湘东丘陵地带的沟沟壑壑、竹林溪涧等地方在雨水的滋润下,变得潮湿黏糊起来。往往在腐烂的枯枝落叶、草木灰甚至垃圾屑堆里,一不小心就冒出一两根形状和颜色非常怪异甚至有点丑陋的植物来。一根像芋头梗的长茎,上面长满了斑斑点点,就好似蛇皮一样。中间开成褐色的喇叭花状,一个长长的柱状物,张狂地向上生长着,吸取阳光雨露,“蹭蹭蹭”长出一大块叶片,长成半个人高,散发一种难闻的气味。如果是碰到小孩子不听话,只要把他带到魔芋面前,保准不闹,撒腿就跑。
魔芋长相是怪,而且生魔芋好像带有一定的毒素,必须深加工、加热煮熟。其实魔芋真正可食用的部分,是它生长在泥巴里面的根茎,这就有点像芋头了。
魔芋的根茎也是黑不溜秋、疙疙瘩瘩样,瘪瘪的,椭圆形,中间长出一根略带红色的、尖尖的芽头,就是它要向上生长的叶茎。把挖回来的魔芋根茎洗净,阴干,摊在厨房或厢房的地面上随时待用,就像一个个黑疙瘩,莫名其状,拍了相片在朋友圈一晒,估计八九成的人不认得这是啥东西。
日常生活中能看到魔芋机会就不多,认识魔芋的人也是少数,目睹加工魔芋并知道怎么做成豆腐样的人恐怕凤毛麟角了。乡下就有老人说魔芋是小气之物,怕咸和油气重,见不得生人。加工魔芋都是关门闭户,等别人差不多都睡着的时候,一个人偷偷爬起来,从床底下拿出一个特制的磨盆,将洗净、去皮的魔芋在形似筲箕背的磨盆内壁上使劲搓,搓出乳白色的浆液出来。怕痒的人记得要带手套,不然一双手会奇痒无比。搓出的浆液要配一定比例的石灰水(具体比例多少,主人可能出于保密没有透露),两者混合汆在一个面盆里,用木棍充分搅拌,不一会儿便凝固成块。这个过程有点像磨豆腐的加工环节——点卤。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这个石灰水就是卤水,只不过它跟魔芋的浆液产生凝固反应,结成块了。听说以前还有人用稻草灰做卤水的。把稻草灰和泉水按一定比例浸泡后,稻草灰里面的碱性物质融入水里,然后用纱布袋子过滤,但不一定过滤得干干净净,所以用这样的卤水做出的魔芋豆腐多多少少夹杂点稻草灰的颜色。
主人用菜刀把魔芋豆腐切成块状,然后手脚麻利地烧一锅水,把魔芋豆腐一股脑倒进。煮透它个多小时,煮得白沫翻滚,煮得魔芋特有的香气和着碱的味道在厨房里四处飘荡,煮出一锅像年糕一样方方正正、让人垂涎欲滴的魔芋豆腐来。
“魔芋豆腐真的小气呢,不仅生人来了打不出来,喝酒、吃槟榔的人也打不出来”。呵呵,造物神奇,但并非神话,也许是生人来了影响情绪,喝酒、吃槟榔后又破坏了凝固的气氛甚至微生物生存的环境?百度一查魔芋,其实很有营养,富含十几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具减肥、降压、防癌以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诸多功效,被誉为“防癌魔衣”,还是出口创汇的畅销货。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火如荼的今天,不妨鼓励多人工种植点魔芋,带动山区老区人民致富。有些地方加工魔芋,是用机器直接将魔芋根茎碾成精粉,然后再加工成魔芋果脯、蛋糕、粉丝之类。但像我们东乡传统手工做法,可能少之又少,机子做出来的也缺少那种纯正的味道。听说城区某网红饭店每天需要上十来斤的魔芋豆腐,重庆火锅店也把它做为一个重点推介的刷锅底料。不管怎么说,能做出一份正宗口味的魔芋豆腐来,便是勤劳质朴、福气修来之人,是世代口味相传的味道,更是家乡的味道!
有空到东乡尝尝魔芋豆腐,不嫌少,更爱它。(刘佳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诗歌/人生的教课书
下一篇:汝城县玉潭学校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暨汉服文化日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