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中文网

导航菜单

在守正创新中书写历史赢得未来

2021
06/17
08:15
光明日报
分享

——百年大党永葆青春的关键所在

作者:郝宪印

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政党。回望百年历程,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创新理念和行动推动实践发展,不断赢得新胜利、开创新局面。

守正创新是中国道路发展的动力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在道路选择问题上的守正创新。守正,就是我们的道路选择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新,就是从实际出发,开拓进取,不断丰富理论与实践,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一部道路探索和创新史。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进行艰苦探索,开创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在实践中创造性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经过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之初,党领导人民在迅速治愈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逐步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从挫折中反思不足,实现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同时又立足国情、大胆创新,以巨大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实行改革开放,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0多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时俱进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准确判断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守正创新是中国理论发展的厚重底色

回望百年征程,每当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党都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并紧密结合实际国情和时代课题,敢于打破陈规定式,勇于推进观念创新和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决定了我们必须牢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坚守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坚信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大受冲击,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言论。对此,邓小平同志指出:“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党的百年历史以雄辩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真信、真学、真用,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成功。

马克思主义为解决中国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必须始终牢牢坚持;但要真正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方案,还必须学会创造性运用这个科学的理论武器。如同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明确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就是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必须一切从当时当地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在此意义上,党的百年发展史,也是一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史。

革命时期,我们党不懈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长期实践中创造性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我们党及时总结新的生动实践,在发展理念、所有制、分配体制、政府职能、市场机制、宏观调控、产业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有力指导了经济发展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通过守正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不是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科学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变化,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很多新话,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守正创新是中国制度发展的关键要素

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同样要坚持守正创新,要在坚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各领域制度创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将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放在突出位置,既按照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创设了国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又及时结合中国国情,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将成熟的实践经验通过制定制度稳定下来,实现了一系列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重大制度创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人民政权,根据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开始了国家制度建设的初步探索,并建立了一整套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制度,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制度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是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入制度发展创新的快车道。4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创立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逐步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制度。同时,我们党还立足国情实际,牢牢把握制度发展创新的规律性,在创设新的制度规范上下足功夫,使其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包容性,又具有较高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操作性。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既阐明了必须牢牢坚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则,又部署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既注重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注重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充分体现了制度建设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实践中,从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等根本制度,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再到不同领域具有创新性、支撑性的重要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层次分明、系统完备,各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国家治理中日益显现出巨大的制度效能。

守正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经验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回顾百年历史,我们党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秉承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发展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漫长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稳定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基因,并有力推动中华民族持续发展壮大。这些优秀文化基因成为中国人的独特气质,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进步的思想动力。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遗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与实践,也是在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与创新,并使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实际的有机结合中开展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社会主义呈现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的面貌和特征——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到科学教育卫生乃至人民日常生活,都体现出了中国方式、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改革创新,领导全国人民开启了以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的崭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与世界,敢于突破条条框框的桎梏,并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反复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走过百年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坚持守正创新,努力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100年来,我们党始简今巨,历经磨难而迈向辉煌,内中因素有很多,但守正创新无疑是其中的核心要素之一,是永葆青春活力的关键所在。当前,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人民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走好复兴之路,必须继续坚持守正创新的精神,以坚守初心的执着和源源不断的创新永葆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与中外媒体记者见面
下一篇:出征!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领命出发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