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义华:中国乡村振兴怎样“振”?
——《乡村振兴调查研究》序
文/娄义华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本文作者)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201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我国“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2月25日,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为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202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出重点工作。 2021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接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时间表已出:一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二是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三是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中国农业最大的贡献,在于“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历史无数次证明,时代的改革及大发展,往往由“三农”领域发起。今天,我国正进入一个复兴与崛起的新时代:“三农”领域的改革发展。中国的乡村振兴有时间表,有具体的奋斗目标,有法律保障,是国本之策,正在全面推进实现中。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全面吹响,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全国各地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今年,各地要完成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职能转变,从中央到地方的“乡村振兴局”逐级挂牌成立。
我国的乡村振兴工作正全面展开,今年是谋划战略与定位之年。中央的基本政策已确立,顶层设计已经完成,各地具体如何实施,需要很好地研究,要因地制宜,做好区域顶层设计。
当前,我国亟需符合当地实际、能具体实施、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成果供各地参考,有的放矢地指导乡村振兴工作。由李昌贵同志主编的《乡村振兴调查研究》一书即将付梓出版,昌贵同志思想敏锐,发现了当下的市场之需,社会之需。在组织专题研讨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进行了滤选,选取了18篇论文汇集成书。在最需要理论支持,学术引导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时,我们有了一本既汇集学术理论思考,又有来自基层实践的报告。其理论联系实际,从多角度思考了乡村振兴工作。该书能成型,实属不易,走在时代前列。在此过程中,编委会付出了诸多努力。在一项全新的探索,全新的改革面前,尚无太多模式与案例参考,这需要一群人敢为人先,发出自己的心声,为我国的乡村振兴助力,这是当下中国迫切需要的。
该书汇集了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陈文胜,中科智博产业研究院院长黄永刚,贵州省乡村振兴课题研究组,还有来自江西财经大学等几所高校的教授,以及贵州省各市州,乃至乡镇领导同志的学术作品。
本书汇集的这18篇作品,分别从乡村振兴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产业研究、乡村治理、农业供给侧改革、以及围绕乡村振兴的各要素,如金融服务,林业发展、“三低三差”、改革开放40年来的演变轨迹及新征程等主题。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全国共有261万个村庄,各自天差地别,“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日益成为国人共识。然而如何振兴?这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重大课题。作为参与“十四五”发展规划的专家之一,结合参与各级政府决策咨询及本书汇编内容,个人也谈谈我国乡村振兴如何“振”。
一,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发展的核心,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是乡村振兴战略成功的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娄义华策划有限公司)
在以乡村振兴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新时代,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注入新动力。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系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党务必站在践行初心使命、坚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性、紧迫性,举全党全国之力,统筹安排、强力推进。
在乡村振兴的工作中,依然有不少地方领导干部在“等、靠、要”,不积极主动作为,上面安排什么就做什么,认为这是与上面的基调保持一致,怕走偏,畏手畏脚。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好守土有责的本份,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大对“三农”人力物力的投入,花时间、花精力研究“三农”问题,把群众关心的、需要的当做首要任务来做。要改变过去粗放的管理模式,保护好生态环境,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认真践行起来,以实际行动践行好、落实好“乡村振兴”。落实要到位,干部是关键。在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中,要积极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对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意义的认识,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豪感,使广大党员干部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广大党员干部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成为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
二、依法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重大制度性安排,是适应全面依法治国新任务和新要求,充分总结、提炼“三农”领域丰富法治实践经验,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法律体系的最新成果,将极大夯实乡村振兴的法治基础,促进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可以示范和引导,但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一刀切。这一重要论述启示我们,必须把乡村振兴的主体权还给农民,同时不断对农民赋能,培养农民的乡村振兴能力,让他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用双手托举起更加美好的生活。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在强调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并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同时,规定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乡村振兴中的职责。明确了国家建立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乡村振兴促进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建立乡村振兴考核评价制度、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维护农民权益、保护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引导新型农业产业发展、完善农民返乡就业扶持政策、建立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统筹农村教育和医疗工作等方面应当履行的职责。与此同时,还赋予农业农村部统筹协调、宏观指导和监督检查全国乡村振兴促进工作的法定职责。
为督促政府依法履职尽责,对失职行为追究问责,让“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者付出代价,《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设专章规定了“监督检查”,对乡村振兴工作考核、评估、报告、检查和监督等作出规定。为使权力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及时了解乡村振兴工作进展,还设立了定期报告制度。
三、农民进城务工给乡村振兴带来更多挑战与机遇。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与人们传统认知不同,今天的乡下已经很少有青壮年农民。如今,他(她)们已经成为进城的农民工、临时工、零工,或者小商贩、小老板,他们不再靠土地吃饭。跟工人、商人一样,靠工资或商业利润生活。他们也不再自给自足,像城市居民一样,也需要花钱买粮、买菜、买肉吃。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确是农民最好的时代!他们第一次从土地、性价比极低的劳作,以及家族和宗亲等传统文化束缚中解脱出来,他们不再需要提心吊胆地看天吃饭,不再需要戴着“流民”的帽子去外地讨生活。
现在农村年轻人特别少, 农村的老年化很严重。为什么农村的年轻人要背井离乡到城市去, 城市有什么重要元素在吸引他(她)们, 答案显而易见, 因为城市的收入远远高于农村!在乡村振兴中如果收入条件不具备, 年轻人很难回流到农村。当然,因为传统文化的缘故,在春节到来时,这些年轻人还是会回家过年探亲,或者上坟拜祖。据统计,2017年, 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6396元, 农村居民收入是13432元, 绝对差距是22964元, 相对差距是2.71:1, 在巨大的收入差距面前,农村的年轻人大量涌入城市。城乡收入差距必须缩小,根据发达国家经验, 农村居民的收入只有达到城市居民收入80%左右, 年轻人才会大量回流农村, 并稳定在农村。
农民有了新生活,减了负,作为另一大生产要素的土地也是如此。吃饱早已不是问题,加上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土地可以不再固守产粮,在坚持耕地红线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走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之路,广袤乡土理应具有更多的可能性。要让农民长期达到或接近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准, 必须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这光靠种植业是不行的, 还必须有二产、三产。我想,未来能够持续发展的乡村, 一定是农、工、商相结合的地方, 一定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比较好的地方。
返乡的青年、中年、企业家,乡村欢迎你们回村,父母亲等待你们回家。只有你们回家了,老家才有希望,乡村才有希望!
四、乡村振兴人才是核心。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振兴如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值得所有人深思。当下,我国农业人才严重缺乏,制约了乡村振兴进程。
第一,制度上解决人才来源。让人才乐于流向农村,愿意服务乡村,逐年增加的大学毕业生,在城市就业压力相对较大的现实下,流向广阔的农村需要制度、政策导向,让人才愿意下乡,下乡后能扎根,能干出成绩,并有成就感。俗话说,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在这句话的影响下,不少年轻人在通过读书提高学历“跳出”农村之后,为了找个好的工作,再次选择了考研究生,甚至攻读博士或者出国留学。在人才制度尚不完善的现实面前,不少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不少高智商的学霸就这样走出国门成为了我们的侨胞。
第二,多举措引进乡村人才。外来和尚好念经。要大力引进人才,吸引人才到基层,尤其是农村去,这需要政策上的积极引导。当下的农村,从乡村走出去的年轻人不愿意回归家乡,尤其是中西部偏远、基础条件较差的乡村,基本上剩下老年人和一些留守儿童驻守家乡。偏远地区的乡村要振兴,首先要从乡贤、乡友上做文章,以乡愁作为纽带,吸引在外的乡贤们回乡投资兴业,建设自己的家乡。通过乡贤整合资源,这是一个发散的路径,可以引进一些人才以及各种产业项目到乡村。
第三,开展干部到村挂职任职。行政人才支持比较快捷,各地要开展好乡村振兴,政府各级部门指派第一书记以外,还要派遣各专业部门的专家团队,尤其是各职能部门的专家有的放矢挂村驻点,帮助乡村振兴,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公路部门负责交通的畅通优化,农业部门负责种植养殖的统筹规划,其他相关部门,根据各个乡村的实际特点,进行任务及人才的科学配置。
第四,营造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氛围。要完善社会各界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政策,吸引那些具有策划能力,尤其具有战略眼光对各地乡村振兴具有战略规划能力的人才,让乡村不再是同质化的随意发展。要改变政府为了完成给乡村派驻了多少人完成任务的现状,却没有因地制宜挖掘各个乡村特点,制定出发展规划,让其自由发展的模式,这样的乡村是很难振兴的。
第五,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如何就地取“才”,关键还是培养提升本土人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乡土人才在乡村振兴浪潮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门技艺到一条产业链,从一个村庄到整个区域,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正在成为乡村振兴中的活跃力量。为此,要选好培育对象,加强对农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土专家等乡土人才的培训,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乡村人才队伍。要整合农业、职业教育、人力资源、林业、科技、商贸流通等部门资源,形成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两委干部等,既是生源地发展的“领路人”“好把式”,也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职业院校应当抓住这些少数关键,探索与乡村建立“校地结合”培养模式,通过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创业政策咨询等服务,兴旺乡村产业。除了“校地结合”,政府也可以通过整合涉农高校、职业院校、涉农学科(专业)等资源,建立乡村振兴网络学院,以更开放的形式助乡村育人才、提技能、促发展。
五、乡村振兴必须以产业带动。当前,农村产业内力不足,外力欠缺,乡村经济发展总体上缺乏引导,仍处于自生自灭的粗放状态。由于乡村始终处于半现代化、半市场化,乃至半开放半封闭状态,政策、法规、民情、风险不确定,社会资本、社会团体亦不敢轻易进入。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我们应发挥资源禀赋,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产业带就业,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让农村富起来。要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农村电商,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接续脱贫攻坚中形成的成熟经验,比如“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立特色产业集群,延伸农业产业链,构建产业品牌体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让更多农民乘上旅游战略的致富快车。
乡村振兴中要紧紧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果独立以一产为主,会造成同质化,竞争加剧。目前,很多乡村盲目跟着市场转,发现市场上什么产品价格高,就主导当地农民种什么,等种出来以后,市场价格又因产品数量增加而贬值,造成一股风、一窝蜂现象。出现这样的情况后,政府里面曾经动员村民种植和养殖的干部大多数却在销售的关键时刻消失不见。
乡村振兴必须以加快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发展乡村产业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要在做大做强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依托农业农村资源的二、三产业,形成农业全产业链。比如,由我策划的“从田园到餐桌”的全产业体系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认可,该项目荣获国家级和省级奖励,并通过实践产生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将湖南常宁市的农业种植、养殖以及二三产盘活,从传统的农副产品滞销到如今的各种农副产品畅销,供不应求,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全面改造和提升乡村产业的生产经营体系,加快健全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验检测体系,要大力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把提高产品质量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要坚持走市场化的发展路子,加强食品等最终消费产品研究开发,加快健全乡村流通体系,以市场最终消费需求倒逼农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大宗农产品加工流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地理标志产品。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和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立足县域统筹规划发展布局,全面加大支持保障力度,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乡村振兴,重点是产业要兴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能致富的产业,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仍有很大一部分乡村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过着基本的农牧生活,乡村产业更是无从说起,没事做,没钱挣,留不住人,最后变成一个个空心村。为此,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充分激发农业发展内生动力,真正实现产业兴旺,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持续有力的保障。产业结构调整,业态升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消费价值。必须壮大产业龙头,没龙头带动就没市场、没产业链,产业就无法兴旺。
乡村发展尤其是乡村旅游开发,模仿化和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乡村打造的景点移花接木大同小异,很多不同省份的乡村游都千村一面。美丽乡村不能丢了乡土文化,发掘本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要坚持以田园综合体为发展载体,积极推进文化、旅游、农业等深度融合。
在工业强调供给侧改革的今天,农业同样需要供给侧改革,一味集中,一味求规模、求产量,也是对土地生产力的一种浪费。
从世界范围内看,鉴于地理、人口数量、历史的不同,无论是美式“盎格鲁-撒克逊式”大农场模式,欧洲“莱茵式”中等农场模式,其规模化、二产化之路,都不太适合东亚各国的小农模式。日本、中国台湾的小农经营为何能实现现代化?并非因为土地规模化,而是走精品化、市场化、农会组织化的生产、运营,反而更值得占大陆国土大部分的非平原地区的乡村借鉴。
全国各地打造乡村产业时,同质化问题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这需要各省统筹兼顾,必须进行充分论证,充分策划,充分规划,尤其是中西部省份,很多乡村都是原始村落,并无特色,在原始的条件下,很多地方政府首先想到的是规模化种植、养殖,这就容易造成本地区同质化、跨区域同质化、全国范围内同质化。当然,一个乡村不可能做到全国唯一。但至少要在本省或一个区域内的数量不能太多。否则,许多种植的农产品滞销烂在地里也无人问津的新闻将会大面积出现。能做到全国唯一的策划,当然是最好不过的,唯有稀有才能长久,才能有长足的立于市场的价值。
乡村振兴任务艰巨,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做好顶层设计,首先不仅要立足眼前,还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具有前瞻性地做好策划、规划,不能盲目冒进。不仅仅要在当下适用,还要对得起子子孙孙,经得起历史检验。欢迎全国各地的领导干部与我交流乡村振兴的策划工作,一同探讨符合当地的乡村振兴规划。希望各地的振兴策略独树一帜,成为典范。
是为序!
(作者系高级经济师,中国十大策划专家,中国“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专家)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