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除夕,雪后晴朗的天空下,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州县两级文艺演出队组织的慰问演出在三河村进行。村民们被热闹喜庆的氛围感染,演出完毕后仍久久不愿离去。
“今年真是过了个好年,我家一年下来有8万多元的收入。”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笑呵呵地说,过去一年,村集体产业让村民们收入都增加了,现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一年比一年幸福。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脱贫之前的三河村,村里没有主导产业,村民劳动技能单一,大家都觉得日子没有奔头;如今,村里一系列产业正带领村民致富增收、过上好日子。
乘势而上、接续奋斗。2022年农历春节前后,记者走进四川省凉山州三河村、眉山市彭山区、雅安市芦山县,但见乡里村头春潮涌动,乡亲们怀着对生活的新期盼,正撸起袖子加油干,共赴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未来。
农旅融合添动力 脱贫村振兴有底气
这个寒假,三河村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来自四川宜宾、泸州的小学生。
在村里,孩子们体验拔萝卜、喂家畜等农事活动,还去做家访,了解丰富的彝族文化。
游学的孩子们在彝族群众家里做家访。陈旺摄
“这次组织小学生来村研学,是农旅融合发展的一次新探索。”三河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凯说,这几年,全村立足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党群中心、村史馆、干部培训中心,附属建设的酒店、餐厅2021年7月也完工了,“2021年,三河村新旧址作为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基地已接待超2万人次游客。”
村里搞起旅游后,许多村民决心学厨艺、搞民宿。李凯说:“像脱贫户吉木子洛家的儿媳妇节列俄阿木已经是一把好手,学了粤菜、川菜,厨艺好又能组织活动,成了示范户。”
据了解,三河村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等特点,探索出适合村子的养殖、种植、加工、旅游、劳务输出“五大产业”。2021年,全村脱贫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3678元。
在李凯看来,“发展适宜本地的生态种养殖业,是三河村巩固群众收入的关键。”据他介绍,目前三河村已种植中药材云木香1000亩、冬桃370亩、花椒2800亩,肉牛养殖等畜牧业也有了一定规模。预计二三年后,能实现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正在养牛场忙碌的洛古有格。人民网 朱虹摄
“肉牛养殖基地的建设,既提高了养殖户抗灾保畜能力、养殖技术水平和收入,又壮大了三河村村集体经济。”见到三河村党支部副书记、三岔河镇富民肉牛养殖场负责人洛古有格时,他正在养牛场内忙碌。返乡创业已有5年的他,看上去依旧干劲十足。
洛古有格说,不管营利与否,养殖场年底会拿出5万元现金进行分红,全村248户脱贫户均参与。
“三河村是凉山州老百姓通过脱贫攻坚摆脱贫困、探索发展、逐步奔小康的一个缩影。”讲起三河村,凉山州乡村振兴局副局长董红兵说,当地发展的乡村旅游规模虽然不大,但也为凉山州乡村振兴探索了路子。
“三河村的乡村振兴之路,才刚刚开始。”今年,李凯或将完成驻村工作。他说,回头再看,除了这些算得到、看得见的,最可贵的其实是村民们现在在主动学文化、学技能,在更加积极地通过辛勤劳动增收致富。对于三河村的未来,李凯充满了信心,“大家敢想、敢干,乡村振兴在三河、在凉山一定会实现!”
人才返乡激活力 “新农人”变“兴农人”
2017年初,电子科大原微固学院硕士毕业的刘沈厅做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放弃毕业留校、出国深造等机会,回到家乡眉山市彭山区创业,做一名“职业农民”。
2022年春节前,在果园里,忙着发货的刘沈厅正给柑橘装车。
正在果园忙碌的刘沈厅。人民网 朱虹摄
“彭山区深化‘两权抵押’(即: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改革后,全方位满足农户贷款需求。此外,还做了一系列适宜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体制创新和政策突破,为我们返乡创业、扎根乡村提供了肥沃土壤。”再谈当初返乡的动力,刘沈厅说,自己先后贷款3次,为了建设“沈厅家庭农场”的二号基地,2021年又顺利贷款120万元,“返乡创业的底气,永远得靠政策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有知识、有情怀、有创造力的青年人才主动参与。为引进像刘沈厅这样的高素质人才投身现代农业,眉山市彭山区可没少下功夫。
功夫怎么下的,下在何处?还得先从“地”和“钱”这两个乡村振兴基本要素的改革探索说起。
据了解,为解决“地从何来”,彭山区探索形成了“三级土地预推——资质审查前置——平台公开交易——风险应急处理”土地流转“四步机制”,全区土地流转率达70%,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为解决“钱从何来”,彭山区深化“两权抵押”试点,构建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产权交易”“产权评估”“风险缓释”“产权处置”“产品创新”五大体系,全方位满足农户贷款需求,实现了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激活了乡村振兴内生活力。
“栽好梧桐树,引来凤凰栖。”大胆尝试改革的彭山区通过编制科技、规划、经营、管理四类人才引育计划,成功吸引了电子科大硕士刘沈厅、川大锦江学院老师向珊等12名高层次人才返乡创业,带动400余名产业人才返乡,吸附各类技能人才6000余人。
“他们回来以后,做了一些新的探索和服务,形成了示范效应,这将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彭山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光表示,3年前,刘沈厅联合十几家行业带头人,发起成立了彭山区果业商会和微梦志愿服务队,探索出信息互联互通、产业共荣共生的新模式。他们已帮助800多家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优势产业,大家共享种植经验,拓宽销售途径。
如今,彭山区已经构建起一套以本土乡村人才为重点的人才培育机制。其中有一项就是:以本土乡村人才为重点,建立协会、联盟等专业性组织,为乡村人才开拓本地产业提供重要平台,示范性引领帮扶周边农户,形成效率更高和稳定性更强的带动效应。
2021年5月,彭山区还启动了“绿领英才计划”,根据不同对象和主体的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将乡村人才培育前移并融入到学历教育,解决乡村振兴人才增量难题。目前,已培育青年大学生、职业农民、退伍军人等80余人。
今年春耕,“沈厅家庭农场”将迎来一些年轻的农业技术人才,他们会把学到的新农技投入到柑橘种植中。刘沈厅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把最新的植保无人机技术应用到果园里。他说:“家庭农场会成为这些新型农民展现技能的沃土,这些‘新农人’将来会成为‘兴农人’!”
特色产业聚合力 群众实现家门口致富
在雅安市芦山县思延镇,中药材马蓝正在大棚里蓬勃生长,丝毫没有受到眼下严寒天气的影响。
因为思延镇以前发展产业的失败经历,5年前,还在干工程建设的高志波,并没想过回思延镇种植中药材。
在大棚里调整喷灌设备、打理中药材马蓝的高志波。人民网 朱虹摄
“给药企建厂房时,企业负责人跟我介绍了马蓝的用途,让我别愁销路,我这才抱着尝试的态度试种。”高志波一开始只流转了100亩地,没想到当年就获得收益。发现产业发展机遇的高志波决心继续流转土地,扩大种植规模。2018年,他成立了芦山县江志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建成了占地500亩的马蓝中药材示范基地。
“最初,想让村里人和我一起种,没人敢,怕赔钱。第一个和我学种的,是附近双石镇的一个农业大户,他路过基地时看马蓝长势特别好,就跑来问经济效益如何?听了我的介绍,也开始种。”高志波说,本地的草坪村村民冯贤红算比较早学种马蓝的,家里3亩地都种上了,一年能收入2万多元。易种植、好打理、收益高,是村民愿意种植马蓝的关键。
看到种马蓝带来的经济效益后,一部分农户陆续加入合作社,还有一部分农户自行种植,形成了“企业+专合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由雅安迅康药业有限公司承担马蓝收购,实现了群众的增收致富。
自行栽种马蓝的那部分农户中,还有近40户脱贫户。“合作社给我们提供种苗,提供技术服务,产品上门收购,可以说是全程跟踪服务了。”脱贫户杨明强说,在合作社带动下,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马蓝,已经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法宝”。
目前,芦山县马蓝种植的核心区主要在思延镇,同时辐射带动龙门镇、芦阳街道、飞仙关镇等周边乡镇。“眼下不愁销路,缺的是产量。”通过几年的发展,对于如何把马蓝的经济效益最大化,高志波有了新想法,“除了扩大种植规模,我们准备建加工厂,做自己的品牌。建成投产后,会带动更多群众在家门口致富。”
聚焦马蓝,雅安市芦山县积极打造“芦药”名片;以花为媒,借果营销,眉山市彭山区深耕现代农旅经济;大力发展种养、文旅产业,昭觉县三河村为下一步振兴打下基础……产业发展有活力,乡村振兴底气足。在四川各地乡村,人们积极培育适合本地实际的产业支撑,正在铺起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康庄大道。
立春前后,四川凉山各地陆续迎来降雪天气。漫天飞舞的雪花,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了“瑞雪兆丰年”的喜悦。满载春的希望,一段新的征程又将开启。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