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万物苏,青藏高原的春意姗姗来迟。位于青海省西部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此刻正是一片农事繁忙的景象。3月5日,海西州格尔木市红柳村绿科苑农业高新科技有限公司的温室大棚里,村民抢抓农时,为开春蔬菜、瓜果播种忙碌着。满地嫩绿青翠欲滴的蔬菜幼苗,散发着春的气息。
乡村振兴、农网先行。丝丝电流为当地农牧区送上光明的同时,还送上了产业兴、百姓乐的无限动能,一张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正在海西地区徐徐展开。
560吨蔬菜瓜果有了“互联网管家”
161座大棚、20公顷蔬菜露地,位于海西州格尔木市的绿科苑农业高新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着格尔木市蔬菜新品种的试种、推广、销售任务。“水肥一体化”工程是格尔木市实施的一项针对蔬菜种植户的产业升级项目,项目试点在格尔木市绿科苑农业高新科技有限公司。
“有些菜苗十分娇贵,出苗温度要严格控制在20摄氏度左右。以往使用烧煤取暖,一夜得起来给大棚火炉添煤四五次,如果温度控制得不好,还容易让出苗高度不一致,影响后期的种植。自从用上了电暖育苗,又干净又暖和。”绿科苑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祁彦兴介绍道。
针对育苗旺季大棚保温和灌溉用电负荷大幅攀升的情况,国网青海电力三江源(海西格尔木)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对大棚内的照明、供暖、漏电保护器等用电设备义诊,提供技术指导。
“公司成立于2001年,大棚所在地以前全是生长着白刺和红柳的盐碱地。”祁彦兴说,“目前,我们种植了9大类39个品种的蔬菜瓜果,公司成立以来,为格尔木蔬菜瓜果种植户试种推广了65个新品种,每年向格尔木市场提供560吨蔬菜瓜果。”
绿科苑有限公司机房内的大屏幕画面上,动态显示着园区每座大棚内的情况,安装在大棚里的传感器,随时将大棚内的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温度、湿度等多项指标传递到监控室的电脑和工作人员的手机App上。
公司生产部工作人员在手机App上调控大棚的各种监测设备。按动手机按键,28号大棚棚顶的折叠遮阳布轻轻滑落,避免了棚中的蔬菜被太阳晒伤,操作十分便捷。
近年来,格尔木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大棚种植快速发展,农村电网不断建设升级,加快了大棚发展的步伐,不少农民扩建大棚、新上设备,对电力供应和供电服务也提出更高要求。
保障农户大棚电力供应,是当地电网工作的重点。记者了解到,国网海西供电推进“互联网+”服务向乡村全覆盖,推进乡村电力营销服务向电子化、网络化转型,让农户装表接电,实现线上“一站式服务”。
结对共建 找准乡村振兴“发力点”
海西州德令哈市尕海镇泉水村,条条整洁宽阔的水泥路延伸到每个巷道、排排错落有致的庭院式住宅、亮化整洁的村级文化广场、培育种植养殖业如火如荼……规范标准的电网设施和充足电力供应,为泉水村的发展注入新生机。
3月5日,国网青海电力三江源(海西德令哈)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正在泉水村走访了解生产生活用电情况及村集体产业发展情况。
泉水村是国网海西供电公司今年新增的联点帮扶村。该公司通过结对共建,实现资源优势互补,解决脱贫村用电问题,找好引领乡村振兴的有效方法和路径,找准“发力点”,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我们村主要以种地、牛羊养殖和外出打工为主,没有啥资源优势。”泉水村村委会主任吴延林介绍,几年前,当地枸杞价格还不错,每亩地能收入2万多元,村里通过发展枸杞种植、枸杞烘干产业,带动了200余户村民脱贫致富。
经过多年的培育种植,泉水村枸杞种植面积由原来的2500亩发展到2700亩。“以前电压低,枸杞种植面积扩大后,农田灌溉、枸杞烘干用电就成了大难题。”吴延林说。
对此,海西供电公司聚焦农村水电基础设施建设、养殖种植业项目用电需求,设计农网改造升级方案,在解决安全距离不足、低电压等问题的同时,为农村发展特色产业奠定了电力基础。
“记得那年冬天,供电员工冒着严寒,为我们村更换变压器、架设供电线路,给烘干房通上了电,机井灌溉用电问题也解决了。”吴延林说。
“这两年,牛羊养殖形成规模,饲料粉碎、搅拌都离不开电。”在吴延林的带领下,共产党员服务队仔细查看了泉水村机井灌溉、烘干房供电线路运行情况。
如今,泉水村的羊已“走俏”省外,一车车发往山东省。吴延林向记者说:“这两年枸杞卖不上价,村民收入少了许多。村里打算把牛羊养殖规划到一起,再把羊圈牛圈‘升级’一下,到那时村里的发展环境就更好了。”
在泉水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建立长效机制的“镜头”不止于此。为解决易返贫脱贫户就业问题,海西电力还利用“央企消费帮扶”“惠农帮”“爱如电”电商平台采购帮消脱贫地区农产品,鼓励泉水村开展分布式光伏建设,通过产业振兴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活水源”。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