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盛夏,一池蛙叫,一片虫鸣,水清苗绿,果实芳香,处处充满生机。不久前,在沪郊朱泾镇温河村,承包着千亩农田的严秋云刚完成了晚稻的种植,望着阡陌纵横的连片秧苗,这个晒得黝黑的本地汉子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从小心翼翼经营一亩三分地,只求稳住脚跟,到“政产研”携手兴农,初尝现代农业的甜头,他与许多“新农人”一样,在金山的土地里播种着希望。
“我们近期将与一家农业科技发展公司合作,签订30万斤大米的销售合同,这些大米主要供应给上海辖区内100多个中石油网点便利店,预计7月就能陆续上架。”2016年,严秋云在朱泾镇党委、政府和金山商业集团的牵线下,首批引入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建粤教授团队培育的上海市本土首个成功选育的长粒型香型软米——“上师大19号”,经过6年提纯复壮,该品种已在沪上家喻户晓。眼下,有了电商平台、连锁商业网点多条通路,周边农户也乘上了这趟产销“直通车”。
“‘上师大19号’除了口感好、品质优、产量稳,抗病性、抗倒性也强,自头茬稻米开镰后,就有许多村民跑来取经。我们也愿意传授技术,还对种植户收购助销,希望通过成片规模化种植,持续打响品牌知名度。”严秋云介绍,去年开始,上师大生命科学学院、金山商业集团、尚慧合作社三方开启更深入的研究合作,肩负起了为地产优质稻米品牌化、产业化育好“上海种”的重任。目前,水稻育种基地已初具规模,1000多个水稻育种中间材料或品系已在育苗阶段,专家团队和技术人员将优中选优,为本地稻持续培育丰产优良品种。
小小一粒稻谷,擎起共同富裕的梦想。近日,记者还来到了朱泾镇新泾村乡村振兴核心区一农5组所在地。新建的观光木栈道,将水漾稻田分成了错落有致的片块,刚刚结束机穴点播的稻田里已经冒出嫩绿的尖尖角,与乡村的粉墙红瓦相得益彰。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在栈道上看风吹稻浪,成就一片乡村游的风景。
同在一个组的该镇农业龙头企业——上海盛致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稻米加工智能工厂在建工地热火朝天。“疫情一好转我们就动工了,预计今年10月能整体建成,包括自动生产线配备和技术人员到位,到时正好是水稻的集中收割季,能满足6万吨绿色稻米的加工。”盛致公司的90后“二当家”陈建宇反复提及两个关键词:技术和人才。6年里,他不断把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带入父亲岳桂元创立的这家农副产品公司,打造了“来金山白相”电商平台,从卖单一大米,做到了平台共享,有意合作的合作社种植的优质瓜果、蔬菜都能上架,去年一年,销售额达1200万元。
去年,紧扣“打造一个品牌、带活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的思路,在金山区农委的支持和朱泾镇党委、政府的促成下,新泾村与盛致公司以新泾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为契机,携手打造了“稻花湾”品牌大米。同时,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保险公司”的“捆绑”发展模式,加速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龙头带矩阵”效应持续发挥。“稻花湾”品牌打造还得到了上海市农科院水稻研发团队的支持,该团队将深层次参与对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研发,助力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岳桂元相信,稻产业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大有可为,将持续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朱泾镇想要打造的“稻花湾”还不止于此。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理念,朱泾镇因村制宜挖掘资源禀赋,开启“花海待泾、稻香新泾、幸福大茫”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建设,通过芳香、稻香产业共振、资源互利,带动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研学农业的多元融合发展,让农业为旅游营造更好的环境、增加更多的体验项目,也让旅游为农业增值带来更多商机,为农产品外销提供更多可能。最重要的是,通过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拓宽村民致富门路,从而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记者 颜维琦 通讯员 殷洁如)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