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与广东毗邻的湖南蓝山,是湖南母亲河湘江源头。在人居环境整治上大胆创新,实行建好“大环境”、 走好“产业棋”、 用好“新机制”、唱好“乡村曲”四措并举,生态保护与美丽乡村、乡村交通、商贸物流功能健全等建设同步迈进,科学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提质提升,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好“大环境”,喜将广袤乡村“变绿洲”
村庄周边的河塘、森林、道路以及物流、商贸等,是乡村“大环境”,把“大环境”保护和建设列入人居环境整治范畴,同步推行人居环境整治,让一座座乡村不再成为“荒岛”,使广袤农村“变绿洲”, 成为水美、山绿、路和物流通畅、商贸兴旺的新农村,实现人们满意的农村宜居宜业人居环境,真正达到乡村美如画的目标。一是全力保护水资源。蓝山境内5000米以上的河流达70余条,中小型水库37座,这些河流水库既是广袤乡村的水资源也是“天然氧吧”,还是一道风景线。为此,县里出台《蓝山县河长管理和责任制度》,积极整合部门资金,投入1.6亿余元开展河道治理、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治理等工作;投入800万余元,实施健康河湖评价、河道保洁等工作。同时,全县共确定三级河长351人,实行全县河流和水库、水塘河长全覆盖。按照河流和水库分工,河段和水库到人。各级河长实打实担任“战斗员”,切实履行河流、水库、水塘保护责任。实行智慧河长担任“指挥员”。 按照“全民皆河长、全民共护水”的新发展理念,投资144万元,建设智慧河长系统平台,构建全民护水网络格局,实现24小时水质自动监测,开启了“掌上管水”新模式。省生环厅授予蓝山县舜水河“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二是着力保护森林资源。蓝山全县林地保有量14.05万公顷、森林面积7.7万公顷、生态公益林93.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87%。全县每个村都不同程度有山岭树林。为此,县里分别成立县、乡、村三级730名林长和护林员队伍,把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吸纳进林长。每年对林长和护林员进行培训,设立林长工作室,添置应有设备,安排专项经费。定期举办河长、林长培训班和演练比武,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切实保护森林资源,建设绿色乡村。全县空气质量、地表水和饮用水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三是建设最美农村路。按照“集约经营、统筹规划、乡村覆盖、价格惠民”的原则,扎实抓好“四好农村”路。同时,全县投入资金约3.123亿元,完成通组路、产业扶贫路699公里,重点解决了全县152个行政村223个自然村和43个脱贫村“断头路”“卡脖路”等问题。目前全县农村公路达1266.379公里,村村通畅四级以上水泥(沥青)路,25户100人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蓝山荣获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再就是走城乡客运一体化创建之路,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提升城乡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编制了科学合理的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规划,对城乡客运线路和站场进行合理布局。现有等级客运场站7个,农村招呼站106个,城乡客运线路35条,其中城乡客运13条,城乡班线7条,镇村班线15条,所有农村客运班线已接入湖南省农村客运监管平台,极大提升农村客运监管水平。依托“通村村”物流平台建设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以14个乡镇的邮政物流站点、8个乡镇运输服务站为骨干节点,以327个村级物流点为末端节点,构建了覆盖全县209个行政村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
走好“产业棋”,集聚广大农村“精气神”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我们都希望人居环境美,但要美在实质、美在内涵,要有产业支撑,没有产业的农村就会缺少人气,成为“空壳村”,如同丢失了灵魂,只有产业振兴才能聚集人气,人居环境才会有“精气神”。一是创新合作模式。组织农民合作社,依托主导产业组建覆盖全县联合社,实现同业联合,抱团发展闯市场,解决农民合作社小而散的问题,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由村干部牵头,村集体与农户合作,成立合作公司,创办股份企业。这样的合作公司全县有132家,目前建成蔬菜、水果、烤烟、茶叶、药材5个“万字号”农业生产基地,农村产业振兴旗开得胜。二是扶贫车间进村子。采取企业主导、政府扶持、脱贫户受益的举措,打造就业创业平台。通过引进能人,租赁村里空置校舍或其它空房,把劳动密集型车间办到村里,据统计全县扶贫车间有187家,吸引留守在村中年妇女农民12000余人进车间务工,使他们实现在家门口就能务工的愿望。三是大户带动模式。乡镇干部具体监督,村干部具体运作,把村里山岭和田土承办给“大户”进行开发,盘活土地资源。以“合作社+脱贫户”模式,通过农村种养大户等成立新型农村合作社,利用当地优势产业或集体经济,吸纳和鼓励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农户既可以收到土地出租费,又可以进企业、合作社务工,一举两得。荆竹瑶族乡湘源村就是利用这种模式发展药材,让脱贫户入股,快速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全县用这种方式开发种植茶叶、茶子树、水果、烤烟、稻谷、药材等达20余万亩。
用好“新机制”,开辟人居环境“活水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此,蓝山不断创新机制,用充满活力的新机制整治人居环境,确保人居环境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来”,确保乡村青春常在、美丽永驻。一是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村干部是人居环境整治的坚强力量。为此,结合当地实际从农村致富能手、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中培育基层党组织书记,选举出了一大批“能力强、责任心强、素质高、群众信得过”的“两委”干部,有力提升村支“两委”班子战斗力。其次,加强村干部培训,提升村干部素质。每年举行不少于3天的村党组织书记培训,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列入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事例讲解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开拓村党组织书记视野,增强发展意识,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二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服务乡村振兴。村集体经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源头活水”。 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才能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增加群众收入,让群众生活更幸福。蓝山财信担保有限公司担保,与蓝山建设银行蓝山分行联手推出乡村振兴“共享贷”金融产品,以村集体合作社为贷款对象,积极服务乡村振兴。目前全县22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合计贷款980万元,成为集体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再就是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形式多样创办村集体企业,如集体与农户合作,开发种植粽叶、药材、灵芝、藤椅加工等企业,推动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目前,全县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191个,占百分之九十以上,10万元以上的村35个。利用集体资金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振兴,助推人居环境整治。三是整合资源加大投入。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县乡财政投入、群众自筹等方式,共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人居环境整治2680万元,县财政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1600万元,有力地保障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需要。落实村级公共区域清扫保洁经费,县财政按照12元/人的标准安排村级日常保洁经费400万元。村级按人平不低于12元的标准收取垃圾清扫保洁费用。在村里,还推行“最美家庭”“文明户”“敬老爱幼文明之家”“清洁之家”等的评比,激发村民的积极性,让文明新风助推人居环境长效良性循环发展。
唱好“乡村曲”,喜让广大农村“穿新装”
人居环境整治不是单打独奏,需要综合推进、立体式实施,需要建立科学可行的长效机制,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实实在在唱好“乡村曲”,让广大农村“穿上新装。”一是实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各乡镇在市、县两级联点共建的基础上,组建专门工作组指导其他行政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县级领导每月深入联系乡镇指导工作不低于2天,乡镇党委书记每月到示范点开展工作不少于4天。以开展“清洁村庄”创建为抓手,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创建一批“清洁村庄”示范村,以点带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二是建立长效机制。采取“县级财政奖补、乡镇引导扶持、村组主导实施、群众有责参与”的办法,配备保洁人员,完善保洁机制,确保垃圾有专人清扫清运。目前,全县209个村配置了保洁员674名。全县安排公益性岗位60个,主要负责乡镇集镇、交通要道和河流两岸的清扫保洁。有效解决了垃圾处置的难题。三是群策群力建设美丽乡村。扎实推进农村“空心房”整治。 结合农村宅基地改革,坚持“四个纳入”,把闲置房、危旧房、零星分布、简易建设的农业生产管理用房,不符合“一户一宅”政策的老旧房,侵占道路的私搭乱建、圈地围墙等违法建筑纳入空心房整治范围,仅塔峰镇雷家岭村、岭脚村和新圩镇龙家坊村等先后拆除空心房562座39780平方米。加快农村厕所革命精细化进程。2022年,省市分配蓝山改厕任务改新建户厕1692座、15座公厕。截止2022年11月3日,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完成建设改造1766户,超额完成任务,完成率高达104.37%。将村庄清洁行动列为乡镇和村每月必须开展的经常性活动,建成运行了毛俊、太平圩、祠堂圩、土市、楠市、浆洞、大桥、荆竹、火市等9座垃圾压缩转运站,建立改厕管护机制村12个,开展村庄和庭院“四化”创建村12个,开展环境与健康培训31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比例占达到45.5%。绿色村庄创建9个,将宅基地管理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村209个,建立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参与机制的村209个,有效提升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通讯员 李明桦 李贵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宁夏贺兰:食用菌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篇:湖南新田税务局:以案促改见真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