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2月10日电(邱麦 李南丹)走进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颐生村,道路开阔,河沟整洁,一幅产业发展有特色、村容村貌有亮点、村域治理有作为、富民增收有成效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映入眼帘。
近年来,颐生村立足“张謇故里”人文资源优势,不断培育新型产业主体、打造特色农业“金色招牌”,形成现代农业、历史人文、乡村旅游“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有产业,打造现代农业“金字招牌”
在颐生村“乐番天”家庭农场温室大棚,绿油油的蔬菜在离地一米高的塑料苗床上一排排铺开,长势良好,棚内的电子屏上实时显示土壤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种植指标。
“我们基地综合运用基质栽培、精准水肥滴灌、自动化调控等现代农业技术,生产高品质番茄、青菜等农产品。”“乐番天”家庭农场负责人刘志文介绍,基地的“智慧大脑”能够根据温度、湿度等变化,对棚内设施进行自动调控,“所有的数据信息都能远程在手机和电脑上查看,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有效减少了人力成本,同时助力农产品增产增收。”
近年来,颐生村以农业项目为抓手,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先后成立华旺家庭农场、喜乐家庭农场,创立“嘉禾牌”和“稻乐米”品牌,系统推广本村的草莓、西甜瓜、葡萄等高效经济作物和优质大米。
同时,颐生村大力推进稻麦轮作新型合作农场,深化300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推动省级农业重大项目建设。2020年,颐南片区成功打造成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021年,持续推进盐行桥东、酒厂西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现特色田园连片化发展格局。
“我们还积极发展电商销售平台,通过微信、淘宝、视频直播间等,为农产品开辟更广阔的销售渠道。”颐生村党总支书记戴红说。据介绍,近年来,颐生村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一村一品,以二促一,接二连三”的发展趋势,在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村集体经济良好发展势态,收入连年稳步增长。2021年,村集体收入达36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3.3万元。
有底蕴,构筑融合发展高地
作为张謇先生的出生地,近年来,颐生村着力打造张謇故里小镇项目,通过保存老屋风貌和村庄肌理,打造新型文旅体验区,展现江海文化脉络。去年开园的张謇故里小镇·柳西半街,已成为当地的热门打卡旅游点。
漫步在柳西半街,粉墙黛瓦、条石铺路,展现了常乐老街的原始风貌。南筝工坊、海门山歌、色织土布、古琴研学社、海门山羊肉等非遗,以及棕编、剪纸等匠人工艺,通过主题展示、手作体验等方式,在传承中创新,展现“半街文脉”。
为了进一步美化乡村环境,颐生村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系统化开展农房外立面改造、庭院整治、河道疏浚、坡岸改造等工程,实现旅游线路彩色化及关键旅游步道的亮化,打造村落游园“颐荷园”,建设“常乐001号”体验式小火车,进一步丰富全域旅游体验。
此外,颐生村还积极探索“点餐式”旅游模式,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不同点位、不同时长的自驾游、徒步游、研学游、摄影游等主题线路,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和旅游品质。
有作为,点亮乡村治理之路
办理农保、调解矛盾、免费理发、开展义诊……颐生村党群服务中心如今不仅是村民家门口的“解忧站”,也是村域社会治理的“指挥中心”。在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的网格化应急指挥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监控大屏就能及时掌握村里的实时动态。
近年来,颐生村通过组建大数据库,完善监控布局,实现了全村主要道路、重要景点、企业周边等地的视频全覆盖。“以往村里有突发情况或是矛盾,基本是老百姓来告诉我们,现在我们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对秸秆禁烧、法制宣传等工作也有不小的作用。”颐生村党总支书记戴红说。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为了让村民不出村就能享“一站式”服务,颐生村建立了村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办理”。村里整合了党群服务中心、宅上党小组、乡村会客厅、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站、“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杨大姐工作室”等平台,统筹党员志愿者,系统推动基层治理工作有机融合。
一老一小,是颐生村的重点关注对象。颐生村组建了“青春守护”与“守护健康”两支志愿服务队,守护服务“一老一小”。“青春守护”志愿服务队主要由村干部、退休教师以及大学生等组成,通过举办心理讲座、在寒暑假开展各类活动,关爱未成年人与困境儿童。“守护健康”志愿服务队主要由村卫生室的医生组成,他们常常为村里的老年群体开展义诊活动,宣传健康保健知识。“就在家附近,特别方便。”村民邱俊发说。
党群服务中心还是幸福生活的“红色地标”。“中心设有网格办,聚力推进‘红网格 通通建’,推动党组织嵌入治理网格。”戴红介绍,网格党支部设置网格驿站,与“宅上党小组”阵地共融、功能共享,根据村民生活需求和产业特色,提供各类服务,不断凝聚民心。
“颐生村将持续推进‘党建+农文旅’发展模式,盘活农村资源,不断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戴红表示。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