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融媒网

导航菜单

(微电影剧本)大爱红军——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在洞口系列故事

2022
02/21
07:42
中国新报
分享

 

(微电影剧本):大爱红军——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在洞口系列故事

作者|笑言(湖南洞口)

 

 小小故事,伟大精神

红军大爱,大爱红军

 

         梗概说明:

 

         本系列剧本是根据1995年湖南省洞口县党史办编写的《红军长征在洞口》一书中部分资料改编的,是为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建设三大国家文化公园之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准备的一组红色文化研学课程素材。本剧本所编选的故事都是1935年中下旬,红二、红六军团在洞口发生的真人真事。这些小故事并一起充分彰显出当年红军长征中的伟大精神,特别是红军一心为民,生死相依、严守纪律的高风亮节更是中国共产党清廉初心之源。在当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如果能将故事真实还原出来做成微电影,将是一部很好的研学教材,这也是本剧本编写的初衷。

 

        目    录

 

        剧本之一 功德钱…………………………………5

        剧本之二 贺龙老总住我家…………………………7

        剧本之三 不吃鸡婆吃南瓜…………………………12

        剧本之四 周红顺因祸得福…………………………14

        剧本之五 红军是天下最好的军队…………………15

        剧本之六 守纪如铁的红军…………………………18

        剧本之七 一盏马灯…………………………………20

        剧本之八 不怕牺牲,舍已救人……………………23

        剧本之九 十双军袜…………………………………26

        剧本之十 草鞋与马灯………………………………29

        剧本之十一 军民同心闹革命………………………31

        剧本之十二 邓大妈热心救红军……………………34

        剧本之十三 四升米…………………………………39

        剧本之十四 一件羊皮大衣…………………………42

 

       剧本之一 功德钱

 

       场景一:

 

       冬天,管竹洪桥村,刘江、黄灿和杨哗三个红军行走田埂路上(画外音:1935年12月18日傍晚,一支红军队伍甩掉了国民党的前堵后追,翻过腊树坳来到这里。早晨,他们三人共同担负着这支队伍的警戒,匆匆撤岗后没有赶上早餐,现在正饥肠辘辘,当他们看到太平寺庙边上田里种有萝卜,便快速走过去)

 

        黄灿:“这萝卜是谁种的呢?”

 

        杨哗看了看四周,附近除了庵堂外,就没有别的人家,于是非常肯定地说:“一定是这庵堂的。”

刘江也环扫四周,也有同感,说:“黄灿,咱俩去一下庵堂,和这萝卜主人说一说,买几个来充饥。”

        好,去吧。”黄灿表示赞同。

 

        场景二:

 

        太平寺庵堂内有几个道士正在议论。

 

        主持齐毛古道长:“听说这几天有一支军队要经过我们这里,不知道是刮(国)民党还是红军。”

道士甲:“听说红军是打富济贫,为人民谋利益的。”

 

         道士乙:“我做梦都想见一见红军。”

 

         齐毛古道长:“刚才我听到有大军过境的脚步声,不知道是不是来过了”

 

         于是就去开门探个究竟。

 

         场景三

 

         太平寺庙门口。

 

         刘江、黄灿一起向太平寺走去,刚走到门前,门“吱呀”一声开了,齐毛古道长走出门来。

 

        “老板,我们是红军,是穷人自已的队伍。”刘江说。

 

         “你们是红军?”齐毛古问。

 

          “我们是红军。”黄灿语调坚决地说。

 

          “你们找我,必有事相求,尽管说吧。”齐毛古看到眼前两个大兵,礼貌和蔼,确实和之前见过的军人不一样,迅速消除了疑虑,十分爽快地说。

 

          “我们俩个加上田边的那个,”刘江指了指杨哗,接着说:“还没吃早餐,到你这田里买几个萝卜吃可以吗?”

 

          “哈哈,我以为找我是有什么大事呢,原来是想扯几个萝卜,。萝卜多的是,要多少你们扯就是。”

 

        “只扯三个,你种的萝卜个大,一人一个足够了。”刘江说罢,就掏出一块银元往齐毛古手里塞。

 

        “年轻人,萝卜这东西,在我们这里不是什么稀罕物,过路渴了,饿了,随便扯,解渴充饥很常见,没得说的。何况你们远道而来,为的又是人民大众,我怎能收你的钱?”齐毛古连忙推却。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是我们的纪律规定,钱,你一定要收下。”刘江坚决地说。

 

        “我们出家人慈善为怀,乡间俗里扯几个萝卜都没有收钱的理,钱,我绝对不收。”齐毛古也十分坚决。

 

         “我们是红军。命令如山,纪律是铁,谁也不得随意违犯,你要不愿意收钱,我们宁肯饿死。”刘江说罢,就与黄灿拔脚要走。

 

        “且慢,那我今天破个例,收钱,但不能要这么多。”齐毛古被他俩的真诚所感动,终于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那好,我这里有一包花叉,数量不多,请收下。”黄灿说罢,从袋子里拿出一个包花叉便往齐毛古手里塞。

 

         齐毛古接过这包花叉,动情的说:“就算是你们敬献菩萨的功德钱吧,菩萨保佑红军所向披靡,英勇无敌。”

 

       “谢谢你的好意。”黄灿、刘江异口同声地说。

 

        场景四

 

        齐毛古萝卜田里。为了赶路,这三位红军急忙走到田里,各扯了一个萝卜,边吃边走边挥手向齐毛古告别。(画外音:红军走后,齐毛古总是激动地这事告诉来庵堂拜的香客和附近的群众,说,扯三个萝卜也要给钱,这么好的军队是盘古开天地都没看见过。”

 

        剧本之二 贺龙老总住我家

 

       场景一

 

       冻雨朦朦,寒风刺骨,中午时分,岩山境内,突然鸡飞狗叫,闹声喧天。“粮子来了,粮子来了!” 人们纷纷喊着向村子附近山上老林奔逃。红军陆续抵达岩山,分别向各个村院走去,各自寻找地方歇宿。(画外音:1935年12月19日,红二军团指挥部和四师、六师的指战员们陆续到达洞口岩山境内,老百姓误认为是国民党军队,生怕又被抓支做壮丁。)

 

       场景二

 

       青年妇女欧阳香元家,三合院。

 

       欧阳香元也不知道是红军,便慌慌张张地抱着两个小孩,放脚走回家中,躲进房里,将房门紧闭。

 

       三个红军战士尾随欧阳香元进了堂屋,见房门紧闭便轻轻敲门,并喊道:“嫂子,我们是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子弟兵,是为人民的翻身事业行军打仗的,请你开门,我们有一件事和你商量。”

 

       听到这平和的门外喊话,欧阳香元的恐惧情绪顿时消除了一大半,她打开了大门,让三个红军战士进了房。

 

       红军战士见这一房间的外面是堂屋,里面是内房,内房安置放着一架子床,床上挂着青色麻布帐子,铺着蓝色印花铺盖,陈列整洁朴素,屋角落摆着一只小淤桶(马桶),臭气刺鼻,红军战士见这间房子没有摊铺住人,便向欧阳香元要求说:“今晚借你这间房子摊个铺,住宿一晚,好吗?”欧阳香元并没有听懂,因此,在口头上不置可否,但她出于对红军的尊敬,流露出满面笑容。(画外音:红军战士以为她默许了他们提出的要求,便动手搬走了小淤桶。欧阳香元见状,心急如焚,因为她们夫妇和两个小孩,在夜晚是少不了这个小淤桶的。因此……)“不要搬小淤桶”的喊声,便脱口而出。

 

        这一喊声,被刚进到堂屋里的一位身材高大、穿蓝色布长衫、蓄一撮八字胡须、眼睛炯炯如炬、胸膛宽厚、臂膀坚强的长官听到了,他闻声立即抓起一个铁炉盆,扬起柴刀,急骤敲打起来。

 

        场景三

 

        屋外禾坪场。

 

       “当、当、当!”的震耳响声过后,二三十个身着灰布戎装、肩背短枪的警卫战士迅速集合在堂屋前面的禾坪里。齐齐整整地列成两行队伍。

 

        这位长官原地放下柴刀和铁炉盆,走出堂屋,面对两行战士。这时,只见他额角上的青筋突起,满脸怒气,眼睛瞪得滚圆,仪态极其严肃地告诫战士们说:“我们红军有铁的纪律,其中再三强调的一条,就是年青女人的房不能进,今天有人违反了这一点,这是不能容忍的!”他停了一会,又接着说:“我们刚到这里,还要十分注意,群众的东西不能拿,借了的东西要归还,丢失、损坏了东西要赔偿,这都是我军取胜于敌,必先取信于民的铁的纪律。”他激动得来回走动了一番后,又脸色沉重地说,“我们如果不严守军纪,我们就会失去人民这座强大的靠山,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寸步难行,那里还谈得上反蒋抗日呢?”

 

       长官的训话,使战士们重温了红军军纪这一课,刚才冒失地搬小淤桶的战士低下了头。

 

       场景四

 

       散会后,他们把小淤桶搬回原地,向欧阳香元赔了礼道了歉,欧阳香元也是敬仰内疚。

 

       场景五

 

       长官训话后,整个岩山沸腾起来。逃到深山老林躲藏的老百姓陆续返回。

 

       红军将土豪劣坤石牛麻子抓了起来,并杀了他家的猪,打开他家的粮仓,实行开仓济贫。人们议论:“过去打富济贫的梁山好汉,只是听说过,现在的红军打富济贫成真的了。”

 

       场景六

 

       夜幕降临,鸡已进栖。欧阳香元休工回家,走进堂屋关鸡时,她不受任何阻拦地穿过红军荷枪实弹、昂首挺胸把守的三层双岗,进到堂屋里。只见堂屋一张四方桌上亮着一盏马灯,摊着一张军用地图。在暗淡的灯光下,看到中午训话的这位长官和另外两位长官模样的人,对着地图,比划着,讨论着。欧阳香元出进堂屋关鸡,三位长官依然聚精会神,丝毫不为所动。欧阳香元关好鸡,走出堂屋,悄悄地问一个卫兵:“那个穿蓝色长衫、蓄着八字胡须、身材魁武、中午训话的长官是谁?”这个卫兵帖近欧阳香元的耳朵压低声音说:“他就是我们的军团长贺龙主席。”欧阳香元恍然大悟,由衷敬佩!

 

       场景七

 

       欧阳香元陪二嫂雷青菊去红军借用她的一间房子看看。当即被一个起身让座的女红军吸引住了,这个女红军笑容可掬,落落大方,非常和蔼,问寒问暖。当她问及“你是哪个的爱人”时,这位女红军毫不掩盖坦诚相告:“贺龙同志!”欧阳香元一听,脸上一发烧,更是内疚。并跟雷青菊说:“原来借住摊铺,是给贺龙老总夫妇住宿呀。”

 

       转身间,欧阳香元又看见了另一位女红军,她身侧放着一个小背篓,手上抱着一个约周岁,脸色白里透红的小孩(估计就是贺捷生女士,待考证),她走近前去,用两个手小心摸摸小孩的脸蛋,笑嘻嘻地问:“是男孩还是女孩?”,女红军甜甜地一笑:“是女孩。”欧阳香元一听,更加呈现出不安神色(画外音:贺老总告诫红军“年轻女人的房不能进”,这是严肃军纪,是尊重、爱护、体贴妇女,而我却把他们夫妇和小孩都拒之门外,这是反其道而行之,真是太问心有愧了!)

 

       场景八

 

       翌日凌晨,堂屋里。

 

       一红军再三问雷青菊和欧阳香元:“你们看看丢失或损坏了什么东西吗?”雷青菊说:“只有一个搪瓷盆没看见,但你们不必担心,我自已找找就是了!”一会儿,一个红军拿了一个亮晃晃的铜盆,交给雷青菊说:“如果找不着,就拿这个脸盆赔你,如果找着了,就留作纪念。”雷青菊一看是贺老总用的铜盆,一再推辞不肯要。红军战士说:“这是我们军队的纪律不能违背”,雷青菊才勉强收下。

 

        场景九

 

        二十多年后,堂屋墙上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象时,雷青菊和欧阳香元她们一眼就认出了贺老总,双双指着贺元帅的挂象,泪光莹莹地说:“贺老总又回岩山,亲临咱们家了!”

 

       剧本之三 不吃鸡婆吃南瓜

 

       场景一

 

       管竹大屋砥尹良成家院子里,三五个红军战士在院里打扫卫生做家务,拉家常,温和可亲。同昔日到这里的国民党部队炯然不同,尹良成打心眼里敬佩。(画外音:1935年12月18日黄昏,红二军团抵达洞口县管竹乡,这里纯属农村,没有做买卖的。红军经过连日行军打仗,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已经很累、很累。)

 

       场景二

 

       天黑,屋内红军战士开始做饭了,但是没有菜,又没有买菜的地方,大家感到很为难,有位战士就试探地问尹良成:“你们家有什么菜卖吗?”尹良成家确实没什么菜,仅有一个南瓜都没有记起,便回复红军战士“我家没有其它什么菜,只有笼里有几只鸡婆,我给你们捉来。”

 

      “快过年了,鸡是你们留着过年吃的,我们不能吃,要是有什么瓜菜,我们就卖一点吃。”战士恳切地告诉尹良成。

 

       “你们辛辛苦苦为老百姓打天下,闹翻身,吃几只鸡是应该的。”尹良成说完,又要去捉鸡。

 

        一个红军战士赶忙一把手拉住尹良成,充满激情地说:“我们是人民的军队,是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只有同广大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才能战胜困难,夺取全中国的解放。”

 

        尹良成听了红军这番话,更加激动不已。他认为红军既然是自已的亲人,就更应该热情相助。于是,执意要为红军去捉鸡。

 

       红军战士急了,大声干脆果断地说:“鸡婆,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吃。如果你确实没什么瓜菜,那就不必麻烦你了。”

 

       尹良成见红军一再表明不吃鸡,便左思右想,才记起了那藏在床下的南瓜,就说:“那我家有一个南瓜,你们吃吗?”

 

        “有南瓜,那太好了, 你拿来,我们买了。”红军战士喜出望外地满口应承。

 

         尹良成便端来那南瓜,红军战士笑嘻嘻地接过来,就动手洗净、切好、煮熟,便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幻觉想象:桌上南瓜变成鸡肉)。。。。。。

 

        吃罢,睡觉。

 

       场景三

 

       第二天黎明时,屋外,一位红军战士找着尹良成,和颜悦色地说:“昨晚吃了你的南瓜,烧了你的柴,给你一块银洋。”

 

       “没有好菜招待你们,很对不起,吃了一个南瓜还要交什么钱呢?”尹良成婉然谢绝说。

 

       “我们是为穷人除恶的,吃了东西不交钱,也是侵犯群众利益,违反军纪的行为,”说吧,红军硬把银洋塞进尹良成的衣袋里,并握住尹良成的手,笑容满面地说:“给你添麻烦了!太感谢你了!”

 

         尹良成没法拒绝,感动得眼眶湿润,一直原地站着,目送红军远远离去。

 

        剧本之四 周红顺因祸得福

 

        场景一

 

        1936年12月20日,凌晨。红六军团十六师一部在洞口县石背乡风村周家院子休整一晚后,准备往高沙方向整队出发。由于天黑,战士们都燃着火把,蜿蜒在大道上,一条长长的火龙,闪烁飞跃,气势颇为壮观。

 

        场景二

 

       一座独立茅草盖的草房屋,周红顺的家,几个红军也整装点上火把匆匆列队追赶队伍。有个小战士不幸摔了一跤,手里燃着的火把撞了一下周红顺的茅屋。当时由于天寒地冻,表层茅草有点湿润,火把点燃了茅屋,但没有明显的火势,天又尚未大亮,就是冒出的青烟,也没有察觉出来。

 

        约莫半小时后,天渐明亮,周红顺夫妇发现茅屋浓烟滚滚,现出了火尾子,便连忙架起楼梯,提水救火,由于人手太少,水量不足,风助火势,越火越烈。周红顺妻飞腿向周家院子奔去,喊人来灭火。等大家赶到时茅屋已浓烟滚滚变成火光熊熊。大家瞅着火魔无回天之力,只得看着茅屋及屋内什物全部烧毁。

 

        场景三

 

        周红顺妻子急得没法,只有使尽平生气力,飞快去追赶远去的红军。约莫追了六公里,终于追上了红军。她眼里闪着泪,神色悲伤,向红军大喊:“我的茅屋被火烧掉了!”

 

        红军一连长听到后,马上停止了前进的步伐。他热情地接待了周红顺的妻子,详细询问了茅屋被烧的情况,安慰了一番后,就带领两位战士,跟随周红顺妻子返回原来驻地。

 

        场景三

 

        两位红军战士看到现场后,心情沉重地向周红顺夫妇和当地群众作了深刻检讨,再三安慰周红顺夫妇,并当着群众的面,拿出五十六块银元,交给周红顺夫妇,作为对被烧毁茅屋和家用器具的赔偿。群众当即私下议论:“这么多银元,比茅屋和什物的实际损失,至少要高出一倍。”这使得周红顺夫妇感动得泪光莹莹。周红顺夫妇用颤抖的双手接下了这饱含深情的救命银元,激动得高呼起来:“红军才不是国民党说的土匪,红军是我们穷人的救星!”,在场群众无不为之感动,众口称颂“红军真是咱们穷人的子弟兵!”

 

        剧本之五 红军是天下最好的军队

 

        场景一

 

        1935年12月19日下午,洞口和平老街,光华布店附近。红军进街的消息从渡船码头传出:“红军来了,快跑!”洞口老街顿时出现了一片混乱,能逃的,携儿带女迅速逃进深山老林,不能逃的,马上躲进自已家中。光华布店的小帮工黄寿星见状迅速关上店门,快步走进楼上一间堆放杂物的小屋,和衣躺到安放在临街前的床上。

 

        场景二

 

        两天前,还是和平老街这里。光华布店姚松顺跟街坊邻里在边聊天边整理行装打算远走他乡。

 

       “据说,过几天有红军要来,说是黑杀党,共产又共妻。”姚松顺跟邻居们说。

 

       “是真的吗?”有人惊恐地问。

 

        “当政的说的,说是青年人要抓去当兵,老年人要抓去挑担,小孩要拿来试刺刀。大家快走出去躲躲吧!”姚松顺吩咐着小帮工黄寿星看到店,自已带着儿子姚百远和金银细钦出发逃往邵阳宝庆。

 

        场景三

 

        光华布店楼上。小帮工黄寿星躺着,不知不觉地进入梦乡。他梦见“红军”(国民党打样子,他只看到过国民党)个个背面獠牙,见物就抢,逢人就杀,看到这些,他非常害怕,害怕自已也被“红军”发现,杀掉。于是,他想找个地方躲藏,找呀找呀,找了很久,才找到一个可以藏身的地方,这个地方是光华布店的货柜里,他藏了进去,但结果还是被发现了。一个“红军”打开柜子,端着刺刀对准他,凶狠地说:“二楞子,你还知道藏,出来,把店子里钱统统交出来!”

 

        “钱,老板带走了。”小帮工颤抖着说。

 

       “嘿嘿,你年纪轻轻却学会了撒谎,要撒,请你上西天去撒吧,”说罢,这“红军”一刺刀向他心窝刺来,他急忙往左一偏,刺刀刺向他的左手,鲜红的血立刻从伤口上冒出来,他疼痛难忍,大呼“哎哟”一声。结果,醒了,一身冷汗。时间已是第二天上午了。

 

         小帮工搓了搓忪惺的眼睛,在被窝里静静地听,街上一点儿异样都没有。他惊喜地走到窗前朝街上望了望,街上除了几个背枪的大兵,确实一切如旧。这些大兵都是很有礼貌地象常人一样在街上过往。许多店子也已开门营业。(画外音:为什么这些共产共妻、杀人如麻的红军会这么规矩?)小帮工迅速走下楼去。

 

        场景四

 

         小帮工到街上转了转,街上确实一切照旧,红军确实十分规矩。于是,他巴马上回到店里,将留在货架上的毛巾与短布整了整,也打开了店门。

 

         过了一会儿,一个红军战士扛着几匹万年红布从店子门口过,看到货架上摆有毛巾,就走进店子,来到柜台边,指着毛巾对小帮工说:“嗯,伙计,请拿三打毛巾。”

 

        小帮工还是有点紧张地从货架上拿了三打毛巾递了过去。

 

        红军战士接过来看了看,说:“伙计,我这儿有几匹布,拿两匹换你三打毛巾,行吗?”

 

        小帮工知道,红军战士扛的这万年红布每匹单价12元,两匹值24元,一打毛巾才2元,三打也才6元,红布价高出这么多,这怎么行呢,小帮工想开口告诉他,但又怕说错话,于是只摇了摇手。

 

        红军以为是的布太少了,对方不同意,于是说:“不够,好,再给你三匹,”说罢,他把肩上扛的布又放了三匹在柜台上。

 

        天哪,五匹布价值60元,高出10倍了,小帮工惊呆了,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

 

        红军战士见小帮工没有什么不同意的表示,就拿着毛巾离开了店子。

 

         这位红军走了好一阵子,小帮工才从惊讶醒悟过来。赶紧从柜台里走出店来,结果发现红军已经不见了。他想,(画外音:红军战士走南闯北,都买卖公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我怎么能随便多要人家这么多布。)想到这里,他连忙将布匹小心地收藏起来。并不断自言自语:“不行,不行,先给藏着,日后碰到这位红军,一定要还给他……”

 

        场景五

 

        打这以后,小帮工只要有人来店里聊天,就会讲到红军,他总眉飞色舞,异常激动地说这件事,最后总要说:“……红军,是天下最好的军队!”

 

        可是,后来一直没遇上,这成了小帮工心中的一大遗憾。

 

        剧本之六 守纪如铁的红军

 

        场景一

 

        高沙古镇大街上,红军四处鸣锣,并呐喊:“乡亲们,大家都去王家码头开会领物质了……”(画外音:1935年12月20日,红六军团和十六师的官兵抵达古镇高沙,并立即开展宣传发动工作)

 

        场景二

 

        高沙王家码头。空坪里聚集了很多群众,空坪上还摆放着打土豪收缴的衣服、被帐、粮食等物质。待会议结束后分发给贫苦群众。

 

        一会儿,一位高大威武的红军指挥员站在一张方桌上,开始向广大军民讲话:“各位父老乡亲们,大家好!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是打富济贫、为穷人打天下的,这次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拯救中华民族。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拥有飞机大炮,却不抗日,专打内战,还欺负老百姓,是有负我们中华民族的,不仅如此,还造谣毁谤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黑杀党,共产共妻,是无耻的……”前来参加会议的人越来越多,连在街上卖东西的人也都停下了买卖,挑着担子赶来了。

 

        场景二

 

        会议开了不到一小时,远处传来了飞机的响声,是国民党的敌机就要来了,这个指挥员马上停止了宣讲,并从容告诉大家:“这是国民党来追杀我们的飞机。请不要慌张,快往两边店铺躲藏起来!”在红军战士的帮助下,参加会议的广大群众快速向街道两边转移。

 

       场景三

 

       疏散中,由于人流如潮,十分拥挤,农民肖礼行挑着一担花生被撞倒了,地上散满了花生,肖礼行慌了,想堵住人流,但堵不住,想捡花生,又蹲不稳,想喊人帮忙又无一熟人。为难之时,只见一群红军,排开人流迅速走了过来,他手挽着手,围成一道圆圈,顶住人流,将落地的花生围起来。接着又有几个红军迅速钻进人圈内,帮助肖礼行将落散在地上的花生捡进箩筐。尔后,又快速将肖礼行护送到比较安全的地方。

 

        场景四

 

        飞机过去了。肖礼行手捧花生,热泪盈眶,无限深情地劝一个又一个红军战士吃点花生,可是红军战士谁也不肯吃一颗。

 

         这时肖礼行再也不能自已,流着热泪感谢红军说:“你们红军太好了,真是我们贫苦人们的大救星!”

 

         剧本之七 一盏马灯

 

         场景一

 

          洞口县文物管理所。一盏马灯。文管员说:“这盏马灯是红军长征路过黄桥石背新龙村赠送给贫农尹全甫的,被尹全甫老人珍藏了六十年。”

 

          场景二

 

          冬天,晚上,土墙茅舍,很寒酸,六十年前尹全甫家。本村好友尹全仁来他家串门。尹全甫眉飞色舞地向他讲述这天上午亲历的事:“今天上午,我到石江街上卖米糖,突然开来一支“红军粮子”,我怕又是之前粮子军,就把米糖藏起来。可这粮子军和以往的完全不一样,不是见人就抓,见东西就抢,”,说到这里,尹全甫眼前又出现了之前一次国民党粮子抢他花生的情景。(切换镜头:尹全甫挑着一担花生在黄桥街上卖,突然开进一队国民党粮子,他躲藏不及,迎面而来的粮子军蜂拥而上,你一把,我一把将花生往口袋里装,眼看就要被他们抢光,尹全甫看着心痛,不顾一切地护住花生哀求道:“大爷们,行行好,我上有老,下有小,全靠我卖点花生度日,若全被你们拿去,我们一家老小怎么生活呀?”

 

        “老子在前方卖命,吃点花生你还要阻拦,让你瞧瞧老子的厉害。”一个满脸横肉的大兵话音刚落,一拳向尹全甫打来,打得尹全甫鲜血直流。

 

        “打死他,打死这不识相的蠢货。”其他的几个跟着起哄。

 

          尹全甫见状,急忙逃命,才避免了更大的伤害。)而是买卖公平,不拉夫,不扰民。我看清楚后,就也把米糖拿出来卖,不一会就全卖完了,还比以往多卖了不少钱。”说罢,从口袋里抓了一大把钱给尹全仁看,并邀他:“明天上午一起去红军必经之地荫山铺与红军做买卖去。”听了尹全甫的话他只是将信将疑。

 

        场景三

 

        第二天上午,阴山铺。尹全仁挑着米糖担,尹全甫挑着馄饨担一起来了阴山铺街上。他俩刚放下担子就来了一支红军队伍。领头的红军战士边走边说:“老乡们,不要怕,我们是红军,是专打土豪劣坤的,是穷苦人自已的队伍。”耳闻不如亲见,看到眼前这情景,尹全仁全信了,并自言自语的说:“没想到世界上还真有这样好的军队,这样的好“粮子”。”

 

        “老乡,吃一碗馄饨多少钱?”一个红军战士走到尹全甫身边亲切地问。

 

        “三个铜板。”

 

          红军战士把铜板放到尹全甫摆碗的木板上,说:“来一碗。”

 

         “好,这儿坐。”

 

          就这样,尹全甫的生意做开了,尹全仁的米糖生意也开始了。

 

         这是红军的大部队,红军官兵有成千上万,过呀过,一直过到天黑还没有过完,早来的走远了,晚来的就在这一带驻扎。过的红军多,驻扎的红军也多,尹全甫的生意特别好。天黑了,来吃馄饨的还络绎不绝。于是,尹全甫点亮了那盏预备在摊担上的桐油灯。

 

         晚上九点左右,天下起了毛毛雨,本来不太亮的桐油灯在风雨的摇曳下显得更加微弱。这时又有几个红军战士提着盏马灯来到尹全甫的摊担上吃馄饨。因多来了几人, 要等些时间,一个首长模样的红军就和尹全甫拉起了家常。

 

        “老乡,你家住哪里,”

 

        “临近石背的。”

 

        “家有几口人呀,”

 

        “六口。”

 

        “全家就靠这生意养活吧。”

 

        “是的。”

 

        “如果生意不好,就会挨饿了。”

 

        “嗯嗯。”

 

         “其实,我们穷人之所以穷,地主为什么富,就是因为穷人没有自已的地,地主却有大量的地,他们靠剥削欺压我们穷人的来发财的。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就是要打富济贫闹革命,帮助穷人翻身求解放的。”尹全甫听懂了,心里热乎乎的。

 

         两人正说到兴头上,突然“呼”的一声,桐油灯被吹灭了,尹全甫的摊担上漆黑一团,那手提马灯的红军战士见了,立即将马灯挂在摊担上。

 

         尹全甫很快做出了几碗香喷喷的馄饨,红军战士们吃完后,告别了尹全甫。临走时,那位首长拍着尹全甫的胳膊说:“老乡,晚上干活点桐油灯不方便,这盏马灯就送给你。我们明天要离开这里,但我们不久就会回来的。”

 

         尹全甫接过这盏马灯,很激动,无限深情地说:“太谢谢您了,我们穷苦人就盼着这一天呢”。

场景四

 

          白天,尹全甫做生意时,总带着马灯。有空时总会用布擦拭着马灯,马灯干干净净。

场景五

 

          新中国成立后,晚上,尹全甫家,马灯亮着,尹全甫盯着马灯,想着红军当年送马灯的情景(切换回忆镜头)。

 

         场景五

 

         1972年,尹全甫老人临终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将马灯郑重地交给儿子,并嘱咐:“儿呀,这可是红军送给我们宝物,比金子还贵,一定要好好保管,作为传家宝要世世代代传下去,永记红军的恩情。”

 

         剧本之八 不怕牺牲,舍已救人

 

         场景一

 

          1935年12月21日,天寒地冻。从湘中向黔东转移的红六军团直和十六师的指战员们正行进在高沙至桥头的大道上。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浩浩荡荡,威武雄壮。为了躲开敌机狂轰滥炸的目标,红军战士的头上都戴着树枝缠制的伪装。随着行进的步伐,枝叶不停地在头上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

 

          场景二

 

         下午一时许,红军走到高沙至花园之间的李家渡一带。这时忽听远处有飞机“轰鸣……”的声音。不久响声越来越近,震天动地,标有国民党党徽的两架双翼飞机嚎叫着低空飞来,顿时,松涛滚滚,尘土飞奔,人们心惊胆跳。

 

         场景三

 

         十二岁小男孩王康元正赶着牛回家,走在大田寺到李家渡的路段上,快与红军同路。这时敌机吼叫而下俯冲,耕牛狂奔起来,王康元吓得惊惶失措,哇哇大哭。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一位红军战士指着他急忙喊道:“小朋友,不要怕,快臥倒!”话音刚落,这位红军战士一手将王康元按倒在地,用自已的身体掩护着他,并连连地安慰他说:“不要怕!不要怕……”就在红军伏倒在王康元身上的一刹那间,飞机在这一带连续投下六颗炸弹,其中一颗就是王康元身边爆炸。

 

         王康元从惊吓中镇定过来后,举目四望,只见伏在自已身上的救命恩人受了伤,血流如注,被炸死的红军战士,除了两具完整的尸体外,其余都血肉横飞,碎尸累累,惨不忍睹。

 

          他悲痛得号嚎大哭,伤心的泪水象开了闸门往外涌,一股复仇的烈火,在胸膛熊熊燃烧。他向一位红军战士恳求道:“叔叔,请你带我去当红军吧,我们一起杀敌,我要报仇!”红军战士轻轻地摸着他的头,安抚他说:“你还年轻,等长大了再去!”

 

         场景四

 

          红军大部队继续快速行军。

 

          红军医生在帮助伤残红军战士处理包扎伤口,整理衣物,有的背,有的掺扶,有的用担架抬……,李家渡的百姓也闻讯赶过来,一并参加到救援工作中来。

 

          场景五

 

          红军大部队走后,留下二十多个红军处理牺牲红军的尸体和遗物。王康元的父亲王仁德同李明生、刘大炳等二十多人也在协助。

 

        “去村里买几口棺材来吧,我们要把烈士好好安葬一下。”红军华指导员无比地悲伤的说。接着让后勤战士拿出七十二元大洋给了李明生,让他们去购买棺木。

 

         场景六

 

         李家渡麦子塘一块空地里,新堆起了六座高大雄伟的新坟墓。华指导员在墓前集合留下的红军和群众,沉痛悼念红军烈士。“……战友们,乡亲们,英雄的烈士已离我们而去,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为民族争独立,为国家求解放,我们将踏着烈士的鲜血继续前进,打倒国民党!打倒蒋介石!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场景七

 

          花园红军烈士陵园。切换四代人扫墓画面。(画外音:为了报答红军的救命之恩,王康元的的父亲王仁德跟乡亲们一道含泪掩埋了红军烈士的遗体,建造红军烈士墓,并开始为红军烈士守墓,每年清明节,都是举家出动来为红军烈士扫墓,还将红军烈士灵碑和祖先一起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上。

 

         王康元长大后,放弃了外出转干工作的机会,坚持在家看守英魂。

 

         后来王康元的儿子王水洪继承父志,继续看守着红军烈士墓。

 

         现在守墓的是王家第四代传人王军,他是说服妻子,卖掉广东房子,放弃在广东发财的机会,带着儿女毅然回到自已的家乡,一边接过守墓接力棒,讲述红军不怕牺牲舍已救人的感人故事,一边为家乡建设出力划策,为乡村振兴做贡献。王家四代人的坚守至今已持续了87年。)

 

         剧本之九 十双军袜

 

         场景一

 

         1935年12月一天上午,岩山傅家院子村头山边,林大娘在放牛。远处,忽然发现从管竹通往岩山的大道上有一队人马在移动。慢慢地离得近了,大娘才看清那是一列队伍,队伍中有骑马的,有步行的,前面一个还扛了一面红旗。大娘禁不住自语:“坏了,国民党粮子军又来了,儿子又不在家……”她赶紧将牛赶到一个僻静的地方拴好,疾步往家里跑。

 

         场景二

 

         林大娘家。儿子是个染匠,今天早上染了好些白布正晾在自家及周围房屋檐下,现在已经外出了。儿媳刚刚生下孙子,正在“坐月子”。林大娘赶到家里,“粮子”也进了村。她赶紧关上门,到伙房屋抓了把锅墨擦在媳妇的脸上,将媳妇藏进猪栏边的一个薯窖里。自已则抱着孙子准备应对这些有理讲不清的兵。

 

        “咚、咚、咚”这是敲门声音,从邻居家传来。

 

         “有人吗?”

 

          大娘在想:不对啊,原来“粮子”来了一般都是踢门声音,现在变成敲门声音(切换镜头:国民党军踢门画面和红军敲门画面),村子里其他人也都看到了,能逃的都逃走了,这村子静俏俏的,一点声音都没有。

 

          也许是饿了的缘故吧。正在这时,林大娘的小孙子忽然“哇、哇”地哭起来。红军们闻声来到了林大娘的屋前。

 

        “咚、咚”林大娘家的门响起来,林大娘无奈,打开了门。

 

        “大娘,不要怕,我们是打富济贫的红军,是穷苦人自已的队伍。”一个战士说。

 

         穷苦人自已的队伍,林大娘感觉不一样。

 

        “我们今天要在贵地驻扎一天,因为天气太冷,到你家避避风寒,行吗?”红军战士接着说。

 

        “噢,请进屋。”

 

         于是,这几个红军进了林大娘家,她们一放下背包就帮林大娘扫地、挑水、劈柴,还有一个年长的红军帮大娘抱孙子,乐得林大娘合不拢嘴。

 

         林大娘见红军这么好,忙把儿媳妇从薯窖里叫出来。儿媳妇罗玉元担心那些晾着的布,一出来就往门外走,一看,布全没了,急忙问“妈,这布哪去了?”

 

        “这四周晾的布全是你家的吗?”一个红军战士接过话来。

 

         “是我家的。”林大娘回答说。

 

         “你家哪有这么多布呢?”

 

         “我儿子是个染匠,专门替人染布,你瞧侧面那房,是我儿子专门用来染布的染房。”

 

         这位红军走过去看了看说;“我们原以为这布是哪个财主家晾在这里的,已全部收去上交了政治部,既然这布是你儿子替人加工的,那我马上去说明情况帮把布拿回来。”

 

        “真是太谢谢了。”林大娘十分感激地说。

 

         说去就去,不一会儿,这位红军战士就将布取回退还给了林大娘。

 

        场景三

 

        晚上,林大娘家里。几个红军战士拿着块白布在灯下比划着,想剪烂用来包脚防寒。林大娘见了忙问:“你们是想用来做布袜子吗?”

 

        战士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如何说好。这时一个机灵的小战士忙说:“我们是在看这块布织得不错呢!”

 

        小战士的话提醒了大家,战士们立即附和着说:“对,对,大娘,你看看这块布织得好好啦。”说完,大家便哈哈大笑起来。

 

        “你们别瞒我了。”林大娘早看出了战士的心思,说着一把抢过白布,帮他们裁剪去了。

 

        场景四

 

        林大娘儿媳妇房间。林大娘儿媳妇见娘要给红军战士做袜子,也不顾“坐月子”需要休息,和母亲一同忙绿起来。她俩丢开家务。拔亮油灯,量尺寸,细剪裁,精心缝,做了一双又一双。夜深了瞌睡来了,她俩往额头上浇点冷水,用手拍一拍,肚子饿了啃根生红薯。做呀做,报晓的雄鸡唱了一遍又一遍,一直做到东方出了鱼肚白,红军战士即将出发,才停下针线来,一数,十双,住她家里的红军战士刚好每人一双,分发到人。

 

       场景五

 

       林大娘屋外,红军战士们准备整装出发。红军战士们临走时,再三道谢。并送给她俩一些白布,一床印花被套和两个圆瓷缸。她俩再三推却不成。

 

        林大娘拿着红军战士送给的这些礼物,感动得热泪盈眶。望着远去的红军对儿媳妇说:“这么好的红军,不是以前的粮子。”

 

        剧本之十 草鞋与马灯

 

        场景一

 

        1935年12月17日,红军第二军团从隆回水西桥进入洞口境内过明家来到花桥街上。

 

         花桥街的东端头有座十扇九门长桥亭——花桥,亭子地面铺有木板亭顶盖着青瓦,亭中两侧安有长板凳。红军从明家到花桥街上,首先要跨过这座亭。一路石板路,自东向西延伸,沿路大多是店铺,店铺多是单一的木结构,铺前装有货龛,货龛和店铺内陈列着各种商品。

 

        场景二

 

        在参差不一的长街正中,开设有一个杂货店。店主叫尹楚炎,此时,他铺门敞开着,坐在货龛后面的货房里,仔细观察着红军的一举一动。红军来了,跨过桥亭,越过长街,言行举止落落大方,和蔼可亲,他们微笑着同老百姓招手、搭话……,尹楚炎看傻了眼。突然一个红军战士径直走到尹楚炎店内将挂在货房壁上的十双草鞋翻了又翻,看了又看,然后全部取下来,提在手上,满脸笑容地说:“老爹,这些草鞋我全部买了,该付多少钱?”还没等尹楚炎回话,这个红军战士看了看自已的衣袋里,便又紧接着说:“我没有钱了,用一盏马灯换你这十双草鞋,你划算吗?”说罢,就从背包上解下一盏马灯放在尹楚炎的货龛上。

 

        尹楚炎走近红军战士面前,笑容可掬地说:“同志,这十双草鞋算不了什么,一共不过斗把谷钱,而你这盏马灯却值担把谷钱,是草鞋的十倍,我怎么好意思收你的灯呢。你们都是为了老百姓的翻身事业才行军打仗的,这十双草鞋就送给你们,表示我对红军的一点敬意。”

 

        这位红军战士连连摇摇头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我们的军纪,不能无偿接受你的草鞋。这盏灯是我们黑夜行军用的,已经有一年多了,它一直照亮我们前进的路,现在交给你,也算作个纪念。”

 

       “那这盏灯我更不能要,它是你们黑夜行军片刻都不能少的。也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武器,我决不能收。”尹楚炎诚恳地回答。

 

        这位红军坚定把灯放在尹楚炎的柜台上,再三说:“红军从来纪律严密,买卖公平,我不能犯纪,还请老板一定要理解我们。”

 

        尹楚炎见红军情系人民,始终以维护军民鱼水情义为重,洁身自律,倍感敬佩,也不得不答应收下这盏灯。手抚马灯,目送红军远去。

 

       场景三

 

        夜晚,花桥街尹楚炎店铺门框上挂起马灯,也为方便行人赶路。尹楚炎逢人便讲:“这可是红军给我们留下来的指路明灯!”

 

        剧本之十一 军民同心闹革命

 

       场景一

 

       车站、码头、街道、小巷,红军一路走来,礼仪进驻石江忠烈祠、邱国才裁缝家(画外音:1935年12月19日,红六军团直属机关和十七师的指战员从隆回横板桥立新进入洞口树林村,渡过平溪江抵达这座水陆交通方便、商业繁荣的军事重镇。)

 

       场景二

 

       萧克指挥所(邱国才裁缝家)。萧克召集几个指战员展开地图在开会,研究和部署红军在石江将要开展的工作。萧克说:“石江是个水陆交通两便之地,我们先要切断敌人的通讯线路,”

 

       “通讯线路在车站,我们已经给切断。”一指战员说道(切换镜头:红军战士砍断了车站路边电线杆,掐断电线……)。

 

         萧克继续部署工作:“接下来,我们要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把我们党的宗旨要宣传出去,让老百姓知道我们是为民族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队伍。可以开会讲习,也可以书写标语。第三,我们要集中力量打倒当地土豪劣坤,筹备军用物资,救济贫苦人民……”。

 

        (切换镜头1:大街小巷,出现红军在墙上用石灰和土红涮巨幅标语的身影。如“红军为工农谋利益求解放”、“打倒土豪劣坤”、“废除苛捐杂税”、“打倒卖国贼蒋介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等。)

 

        (切换镜头2:大财主王有用家。开仓分粮给贫苦人们。)

 

       (切换镜头3:大财主周凤山家。杀猪分肉给贫苦老百姓。)

 

       (切换镜头4:大财主孙昌进家。将孙昌进捆押起来,带走。)

 

       (切换镜头5:渡船码头,人山人海,红军将停泊在江边八只投机商的运粮船五万多斤,分给贫苦群众。)

 

       场景三

 

       晚上,忠烈祠里住驻红军。二楼一间房子里,红军宣传员在召集部分群众和红军战士在开会,宣讲红军革命宗旨、红军纪律、当前抗日救国革命形势和国民党围剿红军内战不抗日的恶行。

 

       场景四

 

       深夜,几个红军战士来到裁缝邱国才家。

 

       “邱师傅,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队伍,为了拯救中华民族和人民群众,我们要北上抗日。现在天气寒冷,而我们红军战士中还有一些没有戴军帽。因此,今晚特来请你们帮忙,给我们赶制一批军帽,行吗?”红军战士亲切地说。

 

         邱国才热情地请红军就坐,并爽快地答应道:“你们到达石江后,遵纪爱民,打富济贫,除恶安良,深得人心。今晚要我赶制军帽,这是我要尽的义务,我一定尽心尽力做好!”说罢,就带着徒弟,抬起缝纫机就走,跟着红军战士向驻地赶。

 

       场景五

 

       到达孙家垅院子时,除了邱国才两徒弟外,红军还请来了两人,后又陆续到了七人,合计十一人。

 

       被请的裁缝师傅到齐后,红军便取出几匹深色灰布,自已动手剪裁。邱国才、王轩安等踩动三部缝纫机,其他人分别做各种针线活,齐心合力,赶制军帽。

 

       夜深了,裁缝师傅们尽管感到很劳累,但想起红军救国救民(切换镜头:红军战士出生入死,不怕牺牲的情景……),精神为之振奋,情绪飞扬,大家带着无限深情飞针走线,毫无倦意。

 

        午夜过后,一位红军战士过,扬着手,向大家说:“请各位师傅歇一会,吃个夜饭再做。”

 

        走进一间简陋的堂屋,摆着两张桌子,一张桌上亮着一盏马灯,摆着洒和饭菜,阵阵洒香和饭菜香气扑鼻,大家就坐后,一位红军战士举起杯子,向各位师傅频频点头致谢:“诸位,辛苦了,感谢你们的帮忙。我现在提议为我们共同的翻身求解放的事业取得胜利干杯!”接着,邱国才也高高举起酒杯:“祝愿红军所向无敌,马到成功!这是一夜餐聚会,也是军民团结一心的聚会,为胜利干杯!”大家心情舒畅,豪情满怀,举杯畅饮。吃罢,都精神抖擞地继续制军帽,缝纫机也响得更欢。

 

       场景六

 

       天将黎明,红军即将开走。大家将做就的军帽向红军点交,总数有一百二十顶。

 

        红军向裁缝师傅们连声道谢,并发给每人一块闪亮的银洋。

 

        裁缝师傅们接过银洋,内心也充满感激之情,非常兴奋。欢送红军时,大家还你一句,我一句,凑成一串诗句:

 

        红军来到石江镇,

 

         痛打土豪和劣绅,

 

         恶霸胆颤又心惊,

 

         穷人精神大振奋,

 

         军民连夜做军帽,

 

         同心协力杀敌人。

 

        这诗篇一直在石江街头巷尾流传至今。

 

        剧本之十二 邓大妈热心救红军

 

        场景一

 

        花园乡马家村旁边山脚下。邓大妈带着儿媳曾冬娥在圷里锄油菜草。锄着,锄着,儿媳耳尖,忽然听到不远处的山林中隐隐约约传来低微的呻呤声音。

 

        “妈,你听,山中有人呻呤。”儿媳说。

 

         邓大妈仔细一听,的确如此。

 

        “会是谁呢?”邓大妈边说边想。

 

        “可能是砍柴的或是打猎人吧。”儿媳接过话说。

 

        “肯定是受伤了,或者生病了。”邓大妈说。心想,(画外音:儿子经常出门在外,不也常碰到过困难吗,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想到这里,邓大妈说了声:“冬娥,我去瞧瞧。”就丢下锄头,钻进山林。

 

         场景二

 

        山林里。邓大妈走近一看,果然有一个人,在地上躺着。这人二十来岁,矮矮的个子,脸色苍白,穿一件破旧的灰棉衣,着一条半旧的黄布裤,头戴一顶灰色的八角帽,帽上有颗闪闪发亮的红五星。“啊,是红军!”(画外音:三天前,红军在邓大妈家住过,大妈知道红军是咱穷人自已的队伍。)看到这位红军战士在地上躺着,嘴里不时地发出痛苦的呻吟,邓大妈急忙蹲下去,用手摸摸他的额头,哟,好烫手,肯定是发高烧了。

 

       “小兄弟,怎么啦?”邓大妈细声地问。

 

        红军战士用手提起右裤管,立即露出一个手掌大的伤口,伤口还流着浓。

 

       “我扶你去我家。”邓大妈说。

 

        红军伤员摇了摇头说:“我不能连累你们,我们红军走了,国民党就会跟上来,他们在四处搜捕掉队的红军伤病员,谁要是收留了红军伤病员,谁就会遭殃。”

 

       “不,你一定要去!你们红军是我们穷人的队伍,就是我们的亲人,我们不能让你在这野外被活活冻死、饿死、痛死。”邓大妈非常坚决地说。

 

        话音刚落,邓大妈不用红军战士再争,小心翼翼地将红军战士扶起,一步一步朝山下走去。正在锄圷的儿媳见婆婆从山上扶着一个受伤的红军下山来,也急忙跑去帮忙,两人慢慢地将红军伤员护送去家里。

 

       场景三

 

       邓大妈家。

 

       一进家门,邓大妈示意儿媳将门关上,自已则慢慢扶着红军伤员躺到床上。儿媳将门关上后,手脚麻利地将红军伤员的八角帽藏好。随后,又迅速从柜里拿出丈夫一件烂蓝布衣罩在红军伤员的灰棉衣上。

 

        “水……”红军伤员口渴之极,忍不住叫了一声。

 

        邓大妈连忙端来水,递给红军伤员喝下。

 

        “肚子一定饿坏了,煮点粥吃好吗?”邓大妈问。

 

         红军伤员点了点头。

 

        “冬娥,你去煮粥,我上山采点药。”邓大妈对站在身边的儿媳说。

 

       “嗯。”儿媳应答一声,立即进厨房生起火来。

 

         邓大妈安排妥当后,就肩扛锄头,手提竹篮上了山。

 

       场景四

 

        一会儿邓大妈寻回了一篮子药草,儿媳也熬就了一锅粥。邓大妈马上舀了一碗,送到红军伤员身边。

 

        一碗粥上肚,红军战士立即精神了许多,他见这婆媳俩为他忙个不停,十分感激地对大妈说:“大妈,给你们添这么多麻烦,真不知道怎样感谢才好。”

 

        “哟,你这就见外了,你们走南闯北,为了穷苦人民闹翻身,你们和咱穷人是一家,一家人就不要说两家话。现在,你是英勇负伤,只是叫你受苦了。”邓大妈安慰说。

 

         听了邓大妈的话,红军伤员心时甜滋滋的,脸上露出笑容。

 

       “小兄弟,你老家在哪里,为何成这样?”邓大妈问。

 

        “我老家四川,红军长征经过俺家乡,我参加了红军,随部队到离这里不远一的个叫西中的地方,遇到国民党的飞机,被敌机投弹炸伤。负伤后,没法跟上部队,先住在一个老乡家,昨晚,为了躲壁白狗子的搜捕,我藏进了山林。后来在山林中迷路,接着就是伤口疼痛,动弹不得。”红军伤员说了自已情况。

 

        “那你就放心在我家里养伤吧。我儿子送脚担刚上了贵州,要个把月才回来,白狗子若是来盘查,我就说你是我儿子。你不会讲本地话,就千万不要开口,要说也只能装哑巴,讲哑语。”

 

        “你考虑得真周到。”红军伤员非常佩服地竖着大拇指说。

 

         “你瞧,我只顾说话,给你治伤寻的药还在那篮子里,我给你捣去。”邓大妈说罢,就将寻来的药一根根洗净、捣烂,然后轻轻地敷到这个红军伤员的伤口上。

 

        场景四

 

        在邓大妈的精心照料下,这个红军战士的伤口愈合很快,没几天,他不仅能到处行走,而且还能帮邓大妈做些劈柴、烧火、做饭等轻微家务活。俨然一家人了,大家都感到非常高兴。

 

       场景五

 

       一天下午,他们正围坐一起烤火,谈论着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的问题,突然“呼”地一声门响,五个国民党白狗子闯了进来,气势汹汹地指着邓大妈问:“看到红军没有?”

 

       “没有看到。”邓大妈毫不犹豫地回答。

 

       “他是谁?”白狗子指着红军伤员问邓大妈。

 

         儿媳曾冬娥的心一下跳到嗓门眼,心想,这下可要出乱子了。

 

       “他是我儿子,是个哑巴,刚害病一年多,还没全好,可苦了我这儿媳。”邓大妈沉着气,镇定地指着曾冬娥说。

 

        红军战士见邓大妈说自已是哑巴,就“啊”“啊”地说起了哑语。

 

        白狗子仍不死心,指着红军战士问曾冬娥:“这哑巴是你丈夫吗?”

 

        曾冬娥轻轻地点点了头。

 

       “窝藏红军可要杀头的哟。”白狗子没有捞到半点油水,丢下这句话,悻悻地走了。

 

        场景六

 

        又过了几天,红军战士的伤全好了。红军战士决定告别大妈,追赶部队。

 

        临起那天,天刚蒙蒙亮,邓大妈就起床煮吃了早饭,还特意给红军战士缝制了一个布袋,满满装了一袋米,并准备一些零星铜钱子,送给红军战士。为红军战士送行。红军战士感激不尽,连声说:“谢谢!你们是我的救命恩人,胜过我亲妈,我会永远铭记你们的恩德,等到革命胜利了,我再来看望你们的。”红军战士不断叩头致谢。大妈说,“孩子,大妈别无他求,只希望你早日赶上部队,英勇杀敌,为咱穷人翻身打天下。”她恋恋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野猪山,翻过山顶,又要下山了,红军战士停住了脚步,动情地对邓大妈说:“大妈,请不要送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望你们也要多多保重,请等我们让穷苦人翻身的好消息。”

 

       “好。”大娘握着红军战士的手再三嘱咐:“如果碰上国民党的军队盘查你,你就说是专门给生意人挑送货担的。”

 

       “好。大妈,你真好。”红军战士眼唅热泪,行了个庄重的军礼,挥手告别。

 

        邓大妈望着红军战士远去的背影,依依不舍。

 

        剧本之十三 四升米

 

        场景一

 

        洞口镇竹山村向大妈家门前。一个财主挟着个包袱路过准备出逃。看到向大妈就说:“还不快走!据说红军要来了,见人就抓,见东西就抢,还要在人的头上打火印……”说着就快速逃走了。红军从未来过这里,他们会是什么样子?向大妈脑子里闪过国民党“粮子”的形象行为。(切换镜头:“粮子”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拉夫子,抢东西,总是闹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有一年,一支国民党“粮子”军来到这里,隔壁肖大爷家养了一群鸭,他们发现了,被围着全部捉去,肖大爷讲了几句,还挨了一顿打。)

 

       场景二

 

       1935年12月19日,一支工农红军开到了洞口镇文昌街。

 

        这天上午向大妈在家刚刚吃过午饭,正在收拾碗筷,忽然听到村头有人喊:“红军来了!”没想到红军来这么快,向大妈马上放下手中的活计,手脚麻利地抓起那只正在窝里下蛋的老母鸡,带着小孩子,刚要跨出门槛,猛然想起来缸里还有几升米,就快速将米缸丢进屋角的稻草中,顺手把门带上,就匆匆忙忙跑到对门山上,藏在茅柴丛中。这里离她家不过几丈远,她可以从树叶的缝隙中清清楚楚地看到门口的一切。急促的呼吸声还没有停下来,向大妈就看见大堆人马从村头走来了,前面是一匹高头大马,“粮子”们背着被包,身着各种各样的服装,八角帽上有颗闪闪发亮的红星。队伍整整齐齐。

 

         这时,向大妈手中的老母鸡突然挣脱,“呼”地一声朝自家房屋飞去,许是这鸡臂力不够,没有飞到家里,刚好落到一个红军战士的背包上。向大妈看到了,心一下提到嗓门上,自言自语地说:“这不是自投罗网吗,这下完了。”(画外音:向大妈十分贫穷,家里除了一栋破屋,几口烂鼎烂锅,就是那只母鸡了,家中的油盐全靠这只鸡下蛋来换取,这可是她的半个家当啊。)一会儿,这鸡又蹬脚一飞,飞到了自家屋旁的草堆上。看到的红军战士们都无动于衷。

 

        看到眼前这一切,向大妈眼睛睁得老大的,脑袋一窝雾水。“这么好鸡为啥不要呢?”她自言自语地说。 

 

        不久,这支队伍迅速过完,向大妈带着孩子回家。嘴上不断地滴沽着:“这伸手可抓到的美味都不要,这红军跟以往的国民党“粮子”还是不一样呀,根本就不侵犯老百姓的利益。”。

 

       场景三

 

       天快黑了,向大妈家。向大妈正在烧水洗脚,门口忽然传来“咚、咚、咚”的敲门声,她打开一看,哟,又是红军。

 

       “大妈,我们是红军,是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队伍,今天路过这里,想借你的鼎、锅煮餐饭吃,行吗?”一个红军战士说。

 

       “行,屋里坐。”向大妈爽快地答应了,并热情地把他们请进了屋。

 

        八个红军战士放下肩上的背包,立刻刷锅,劈柴、烧火。

 

        锅也刷净了,火也烧燃了,还没见他们把米拿出来,向大妈不解,便问道:“咋不淘米?”

 

       “米还没来。”一个红军战士说。

 

         等米下锅,向大妈想(画外音:向大妈家里贫穷,也常常这样,那滋味确实叫人难受。红军战士这样遵纪爱民,他们有困难,自已怎能袖手旁观呢!)想到这里,她揭开米缸一看,大约还有四升米,刚好够这几个战士吃一餐的,向大妈把米缸从稻草堆里提出来,对战士们说:“红军同志,我这里还有几升米,你们拿去煮了吃吧。”

 

       “大妈,我们太谢谢你了,那我们先借着,待会我们还你。”一个红军战士说罢,接过了大妈的递过来的米。

 

       “你们待我们穷人很好,不必客气。”

 

       “我们红军是专打土豪劣坤,帮助穷人闹翻身求解放的,我们和穷人是一家。”

 

       “对,咱们都是一家人。”向大妈和红军战士异口同声地说。

 

        场景四

 

        过了不久,一个红军战士提了一袋米过来,还带来了油盐,糖果和蔬菜。红军战士退还向大妈的米,还要送一些油盐、糖果给她。向大妈是个心善本份人,不肯要,并说:“你们红军走南闯北,很不容易,我出点米给你们做饭吃本来就是应该的,怎能还要你们的东西。”

 

      “大妈,这是我们打土豪得来的战利品,这些都有咱们劳动人民的血汗,穷苦人个个都有份。”红军战士诚恳地说。

 

       向大妈觉得红军战士说得有道理,也就不再推辞。当晚,这几个红军战士就住在向大妈家里。

 

      场景五

 

       第二天清早,向大妈家。红军向向大妈告别,又要开始新征程。临走时,红军战士对向大妈说:“红军是打土豪劣坤的,这里的土豪还没有完全被打倒消灭,我们还会回来的。”向大妈目送着他们走向远方,心里喃喃地说:“红军是多好的军队,多好的人!”

 

       剧本之十四 一件羊皮大衣

 

        场景一

 

        红军队伍经过石背龙头冒底井村时,天下着雨。六十多岁的尹全义家门前有一段田埂路是稀泥烂浆,红军大队伍一踩,泥浆更深,一脚踏上去,红军战士脚上的草鞋或胶鞋都被粘住,不少战士跌成泥人一样。当尹全义看到红军战士有的滑倒,特别是挑着担行走的更为艰难,他十分着急。

 

 

       场景二

 

       他便到山里拣了一担小石头,挑到烂泥路上,先用锄头把路面烂泥排除掉,然后每一步远垫两个石头。他干得满头大汗,便把烂棉衣脱掉,只穿一件单衣,身上还冒着腾腾热气。红军战士见此情景,十分感动,一个个竖着大拇指对他说:“大爹,谢谢你呀!”

 

       一个骑马的军官看到了,特意把马停住,问:“大伯,您家住哪里?”

 

       尹全义用手指向路边的小茅棚说:“就住这屋里。”

 

       “啊,是穷苦人好兄弟呀。”红军军官说完,立马把马背上的一件羊皮大衣取下来给尹全义,说:“大爹,把这皮衣披上,天很冷,别着凉了,谢谢你为我们修路。”尹全义来不及推却,红军军官骑着马快速离开了。他只得接着羊皮大衣,向远行的红军军官连连鞠躬。

 

       场景三

 

        红军过后,尹全义家。全家人都高兴围着这件珍贵的皮衣,村里人也知道了,纷纷前来观看。有的说:“这件皮大衣是外国进口的,至少抵二十块大洋。”有的说:“尹全义佬佬好事做得好,也真幸运。”尹全义老人把这件皮大衣视为珍宝,叫他堂客好好收藏着,也没舍得穿上一次。

 

      场景三

 

       不久,这事被当地乡绅恶霸尹贤交知道了,就到尹全义家来看这件皮大衣。

 

        尹贤交看着皮大衣,十分眼红,阴阳怪气地说:“全义呀,这么好的衣,你不佩穿呢。皮衣放在家里过久了会起虫,虫要是咬坏了,就太可惜啦!”

 

      尹全义说:“这是红军给我的宝物,我会收藏好的。”

 

       “你看,你看,这皮衣上的油污好多,放在柜子里虫子不咬坏才怪呢。”尹贤交一手提着皮衣,一手指点着皮衣上的污垢让尹全义看。

 

        尹全义急了,便叫他堂客快用水拿去洗干净。尹贤交连忙阻止说:“我说你屁也不懂,这羊皮衣怎么能用水洗呢,用水一洗,毛就会脱掉的。”

 

      “那怎么办?”

 

       “要用一种特别的药水洗,我们这地方可买不到啊,非去长沙买不可。嘿嘿!全义老叔,所以我说你不佩穿这衣。”说吧,尹贤交就把皮大衣套在自已身上。“嘿!嘿!你们看我穿倒是挺合身的。”

 

        “别啰嗦,贤交你把大衣给我脱下来!”尹全义生气了。

 

        “哼——”尹贤交露出了阴险的表情说:“你现在不是缺钱缺米吗,知好歹,我给你几个钱;不知好歹,我告你串通红军……”(画外音:这家伙横行乡里,无论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尹全义堂客连忙插嘴说:“贤交老爷,你是一族之长,这本是有钱人穿的衣服,我家全义穿不起,别生气,你拿去。”

 

       “还是婶子知礼,那我就穿走了。”说罢扬长而去。尹贤交穿走衣服走时,尹全义眼圈都红了。

 

       场景四

 

       后来,尹贤交托人送来几块光洋。尹全义狠狠地将光洋甩在地上,伤心地说:“我不能卖掉红军对我们穷人的深情厚意呀!”

 

       作者简介:笑言,本名旷筱炎,男,大学文化。2017年开始写点诗文,先后发表在搜狐、今日头条、新浪和中国网等网络媒体上,并有诗文在全国文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黑河好八连”:一天要开九顿饭 顶风冒雪把岗站
下一篇:最后一页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