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山关下追寻父辈战斗足迹
——原红一军团二师六团团长朱水秋后代朱桂勤一家重走长征路侧记
1985年,原红一军团二师六团团长朱水秋在接受贵州省桐梓县党史办采访时说:“多年来很想到桐梓去看一下,等有机会到桐梓实地看看。”这一愿望,直到1994年朱水秋去世,都未能实现。
朱水秋其人其事
朱水秋,又名朱瑞秋,1910年6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市淳口镇林家村(今高田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时,因家庭生活困苦,只读了半年私塾就学篾匠。1926年在浏阳参加叶挺所领导国民革命军北伐先锋第四军独立团,被编入补充连任三等兵。从此开始了他长达13年的戎马生涯。1935年1月5日,中央红军突破乌江后,红一军团二师六团团长朱水秋、政委王集成指挥一营智取遵义县城,随后又马不停蹄,越娄山,过桐梓,参加新站、松坎进攻战斗,扩展了遵义北部防线,保卫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同时,还在小水王家烈老家缴获四箱军用地图和五箱大洋,为中革军委制定渡江作战计划和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7年,朱水秋从八路军特务团任上调任八路军五台山军分区副司令员。1938年,因身上旧伤复发,朱水秋到设在武汉的中共长江局所在地休养。此时恰逢朱水秋同乡、老友,时任湘鄂赣特委负责人罗梓铭到长江局汇报工作。为加强后方抗日力量,罗梓铭向长江局领导要求派朱水秋到特委工作,经长江局领导周恩来、叶剑英批准,朱水秋调任湘鄂赣特委军事部长,在特委秘密机关新四军驻平江通讯处工作。
1939年6月“平江惨案”中,特委负责人涂正坤、罗梓铭等六位惨遭杀害,朱水秋因公外出幸免于难。
惨案发生后,湘鄂赣边区斗争形势更加严峻,中共浏阳县委遭到严重破坏。特委决定派朱水秋回浏阳县工作。于是,朱水秋于1940年春离开平江,回到家乡淳口,经湘鄂赣特委批准成立淳口特别区委,朱水秋任书记。
1941年4月,中共江西省委联络员来到朱水秋家,将朱水秋、朱冬梅等带到吉安。江西省委有关负责人与他们先后交谈六次,主要是要求浏阳党组织要争取机会,建立抗日游击队,抓住武装,并提出党组织要保持高度秘密,教育党员要经得起任何严峻考验,在危急关头,宁愿牺牲自己,决不连累同志、出卖组织。
从吉安回来后,朱水秋在金盆山先后召开三次会议,传达江西省委的指示精神,讨论组织抗日游击武装问题。但因情况泄露,淳口特别区委因此又遭到不测。
5月中旬的一天早饭后,国民党县政府派来特警,分三路捉拿特别区委朱水秋、朱冬梅、朱梓材等人。朱冬梅被捕后经几次严刑拷打,坚贞不屈,被折磨死于狱中;朱梓材因证据不足,关押三年后被交保获释。
当时,两个化了装的特务前去抓捕朱水秋,朱水秋忍痛烧掉眉毛,机智脱险后,以织布为业隐蔽湘潭。
1942年12月,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美英等国对日宣战,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太平洋反日统一战线的指示后。朱水秋从湘潭回到淳口,向地下党员传达中央指示,鼓励他们继续坚持地下斗争,及时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勇敢机智地打击日本侵略军。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四处寻找抓捕他,在朱水秋只得暂时隐蔽起来,以农民为生。
浏阳解放前夕,朱水秋与浏阳地下党取得联系,恢复组织生活。解放后,调任浏阳县武装部副部长。
1951年,进入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学习。结业后,任淳口区委组织委员。1955年,因老伤复发,到湘雅医院开刀取出子弹。
1959年,老战友王集成得知朱水秋身体多病,便接朱水秋到北京养病,直接在北京办理离休后才返回湖南浏阳。朱水秋参加革命早,先后6次负伤。因为屡立战功,朱水秋获得过诸多荣誉,但从不居功自傲。朱水秋还经常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帮助家乡修建学校。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在淳口区组织委员工作位置上的朱水秋得知自己的老战友、老搭档、老部下被授予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军衔。当年赫赫有名“智取遵义”的团长朱水秋,却是一名普通的地方干部。对此,他无怨无悔。在他看来革命就是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如今不再过当牛做马的日子,已经很知足。
朱水秋生育六男一女,对子女要求极严格,也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
朱水秋五儿子朱桂勤告诉记者:“我叫朱桂勤,小弟叫朱桂俭,父亲就是要我们勤俭节约,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不要给组织增添麻烦。经常教育我们要干好工作,不要犯错误。”
朱桂勤在浏阳县农业机械公司工作,后因企业改革改制后下岗,自谋职业。
朱水秋前半生立下赫赫战功,后半生回归平凡,不为名不为利,子女因他而骄傲。
追寻父辈足迹
2022年7月16日,为实现父亲朱水秋的遗愿,朱桂勤带领妻子、儿子、儿媳和孙子一行,驱车近千公里来到贵州桐梓,到朱水秋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追寻父辈足迹。
在桐梓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相关人员的陪同下,朱桂勤一家老小先后参观了红军长征在桐梓陈列馆、新站战斗展陈列馆、小水军需物资缴获处、松坎红六团驻地遗址、酒店垭红六团驻地及战斗遗址、箭头垭红军墓。
在红军长征在桐梓陈列馆,朱桂勤详细了解红六团在桐梓战斗经过。朱桂勤边看边说:家父经常对我们讲,红军长征两次转战桐梓,得到老区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红六团在桐梓期间,当地群众带路打土豪,分浮财,救济贫苦群众。红军在桐梓得到休整和物资补给。
7月17日中午,烈日当空。在大河镇向阳村旗台树,朱桂勤一家人的思绪仿佛回到当年的战斗情景。
1935年1月14日红六团一个营曾在此隐蔽休整,准备发起新站进攻战斗,朱桂勤便向当地群众了解旗台树的来历。当他得知这里以前地名叫王家大屋,因红军在黑桃树前临时搭个台子,并将军旗挂在树上召开群众会,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红军离开后,为纪念红军长征曾驻扎此地,当地群众就将地名王家大屋改为旗台树。
在新站战斗展陈馆,朱桂勤仔细了解了1935年1月15日,红二师攻打新站的战斗的经过,并参观了太白碑亭,当时红军在此召开群众会,开仓放盐分粮。
小水王家烈旧居,是中央红军重要军需物资缴获处,当时红六团一营在此缴获四箱文件地图、五箱大洋以及其他物资,为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提供了重要依据和物质保障,目前正在加以修缮。朱桂勤说:这次带全家来桐梓,就是继承父辈遗志,重走长征路,追寻家父的足迹,让子孙后代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在松坎红六团驻地遗址和马鞍山红军长征步道,朱桂勤听取了红六团活动情况的介绍。当年红军在松坎完成少共国际师整编,将松坎分为新街、老街,分别建立苏维埃政权,开仓放盐,分发给群众。1935年1月21日红军离开时,还在每家门前挂了一砣盐巴,并将房前屋内卫生打扫干净。
红军离开后,为纪念红军长征经过松坎,当地群众又将半坡、清水溪、黎村、打宝铺、黎氏榜等地名分别改为明星、五星、红星、团星、建星。
在桐梓县尧龙山镇酒店垭红六团战斗遗址,当地群众详细向朱桂勤介绍了红六团以一个团左右夹击,击溃川军廖海涛部两个团的经过。在箭头垭红军墓,朱桂勤一家冒雨祭奠在此英勇牺牲的红军司务长和炊事员。1935年1月21日,当红二师最后一个连队经过箭头垭时发现群众有苏区纸币,为了不损群众利益,便留下一名司务长和一名炊事员用银元兑换苏区纸币。正在一家面馆兑换时,却被尾追而致的国民党盐防军包围,司务长和炊事员奋勇还击,终因寡不敌众,子弹打光,炊事员当场牺牲,司务长受伤后不幸被抓,受尽折磨,于次日被割下耳朵后,壮烈牺牲。
朱水秋前半生立下赫赫战功,后半生回归平凡,不为名不为利,子女因他而骄傲。1994年8月10日,朱水秋在浏阳逝世,终年84岁。
他将当年的红星奖章、调任八路军总司令部警卫团团长时佩戴的布胸标,以及拍摄于1978年,步兵第108团即原红军总部特务团、朱德警卫团,建团43周年大会全体代表合影,作为传家宝保存下来。
朱水秋过世后,他的子女一直珍藏在身边。
在桐梓期间,朱桂勤向记者展示了他家的传家宝。
“这是一枚1933年“八一”建军节首次颁发的铜质红星奖章,为钝角五角星形状,中间有一小红星,红星左右两侧由禾穗环抱,上部有“红星”二字,从右向左布列,下部有“章”字;背面有“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三等红星奖章,一九三三·八·一,第101号”字样。“101”就是家父的奖章编号。”
“ 这是家父到达延安后,调任八路军总司令部警卫团团长时佩戴的绵布胸标,正面写着“陆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部特务团团长,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度佩用”,左侧为“朱水秋”三个字。背面写着“特字第一号,尽忠职务,严守纪律,实行主义,完成革命。”
1937年2月,为加强对党中央和军委总部机关的保卫工作,警卫团扩编为大团,朱水秋任团长。
接着,朱桂勤又向记者展示了保存的1978年步兵第108团即原红军总部特务团、朱德警卫团,建团43周年大会全体代表合影。 随后又拿一枚“1927一37红军十周年纪念章”向记者展示。
朱桂勤一家在桐梓重走长征路的3天时间里,沿红一军团二师六团的活动线路,进行实地走访调查,深感父辈革命时的艰辛,深刻体会到父亲的谆谆教诲。
当了解到红军长征两度转战桐梓,时间长达一个月之久,长征文化丰富,桐梓县按照“一核两园三线N点”总体方案,着力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深感欣慰。朱桂勤表示:作为红军后代,将积极支持桐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特约记者 张宗荣 记者李学强 摄影报道)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美国成功试射雷神公司高超音速导弹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