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融媒网

导航菜单

一年之计在于春丨“疫”样的春天,别样的春耕新事

2022
04/22
08:06
新华网
分享

新华社哈尔滨4月21日电 题:“疫”样的春天,别样的春耕新事

新华社记者刘伟、王建

正值春耕之际,哈尔滨市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在市郊,聘请蔬菜技术总监保障“菜篮子”,为稻田找“婆家”,种地交给“田保姆”,一件件别样的春耕新事,透露着农业生产新变化。

过去种玉米,现在供“菜篮子”

走进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东风村,村头有防疫人员值守。离村委会办公楼不远的20多栋蔬菜大棚里,绿意盎然。孙思川正在查看紫色油豆角生长情况。

4月19日,孙思川正在查看紫色油豆角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王建威 摄)

孙思川是山东寿光人,种植蔬菜的行家。前两年,东风村村干部去山东寿光考察蔬菜,为发挥市郊区位优势,“村两委”班子决定发展蔬菜大棚产业,聘请孙思川为技术总监。

去年,东风村蔬菜大棚投入使用。“为保障市民的‘菜篮子’,我们点对点对接超市,他们来这里收购,全程减少人员接触。”村党支部副书记孔庆玲说,目前大棚里有豆角、西红柿、茄子、辣椒等。

东风村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设施农业生产。“过去我们种玉米,现在要向哈尔滨市区做好‘菜篮子’供应,农业生产一刻也不能耽误。”孔庆玲说。

4月19日,孔庆玲在大棚里展示紫色油豆角。(新华社记者王建威 摄)

今年1月栽种的紫色油豆角,目前正是上市季节,每斤平均价格达到6元。孙思川算了一笔账:每棵油豆角一季能摘3斤,一个大棚能种1万棵,产量3万斤,扣除人工、管理等成本3万元,收入15万元。

“一个大棚投入成本30多万元,2年多就能赚回来。”孔庆玲说,发展设施农业让村民有了新盼头,不仅分红,还能到大棚打工。

过去卖稻谷,现在为稻田找“婆家”

这几天,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镇光明村党支部书记唐艳丽,忙着为村里1600亩水田找“婆家”。“我们的水稻达到了绿色有机种植标准,通过电商平台宣传,一些市民认养一块专属自己的稻田。”唐艳丽说,过去村民卖稻谷,现在卖稻田,经营理念正悄悄发生变化。

  4月19日,唐艳丽在一个大棚前。(新华社记者王建威 摄)

按照协议,秋收后,光明村为“认养者”邮寄500斤绿色有机大米,每斤价格为5.5元。唐艳丽说,这比普通水稻效益好多了,夏天还能吸引一些市民到光明村观光,带动乡村旅游,村里还专门成立了乐队。

正值水稻育秧季节,在光明村的一个育秧大棚里,村民生长财和几个村民在水稻育秧播种机前,装土、摆盘……“水稻育秧基本快结束了,这是我服务的最后一个大棚。”生长财说。

4月19日,光明村村民在水稻育秧播种机前装土、摆盘。(新华社记者王建威 摄)

今年以来,光明村打造“认养农业”,探索“认养田”经营模式,实现优质农产品从“种得好”向“卖得好”的转变,开启农业转型的新“稻”路。

“互联网+大数据”私人订制服务模式,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唐艳丽说,水稻怎么插秧,长势如何,如何田间管理,怎么收获,这些问题通过小程序,“认养者”都可以观看直播,吃得更放心、舒心。

过去“单打独斗”,现在种地交给“田保姆”

今年光明村的7000亩玉米地,托管给一家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企业。前几天,唐艳丽和企业签了托管协议。光明村村民从种地中解放出来,而且还可以给这家企业打工。

“这下我们省心了,从农资购买到种、田间管理、收,我们都不用管了。”唐艳丽说,所谓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就是农民给社会化服务组织交一定托管费,从种到收,所有环节都由他们负责,到时在家等着收粮就行。

以前村民自己种地,用小四轮;托管种地用精量播种机、大农机,作业水平高产量高。社会化服务组织还统一采购农资,降低了成本。“以农资为例,社会服务组织采购量大,有话语权,比我们买能便宜10%以上。”唐艳丽说。

民主镇党委书记孙维大说,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经营模式,它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变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式农业生产为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推动了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国抗疫一盘棋,“反哺式”驰援诠释铁路一家亲
下一篇:市监老兵的坚守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