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教师到服装售货员,再到多个原创时尚品牌掌舵人,贵州苗绣特殊贡献奖获得者、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服装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无论是不断把中国民族品牌和传统手工艺呈现在国际舞台,向世界展现多元中国美,还是深入深山,在产业扶贫的道路上带领上万名绣娘在大山中创造美,多年来,夏华一直与“美”同行。
走向国际 让世界看见中国文化之美
夏华一直有这样一个梦想,“有一天一定要让世界看到中国之美,一定要把这些坚持下去。”在这个想法的推动之下,她一手打造的手工坊不断将中国传统之美和世界潮流趋势相结合,让中国的非遗之美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2017年9月11日, 64岁的黄金美和3个布依族姐妹跟着夏华,穿越9000多公里,从家乡来到伦敦,行囊里装着她们亲手绣出的45套中国传统纹样服饰,在“绣梦”主题时装秀上,这些民族服饰首次登上了国际舞台。随后,手工坊的产品频频出现在世界舞台灯光之下,吸引了更多国际目光。
绣娘们编织的不仅仅是一件件服饰、装饰品,这些精美手工艺品背后承载着延续千百年的中华文明,它们跨越时间、空间的隔阂,向世界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展现着中国非遗之美。
怀揣热爱 辞职创业开启人生新路
“我小时候家境并不宽裕,母亲总会把床单、窗帘的花边剪下来,裁裁缝缝就成了一件新衣服,伙伴们屡屡投来羡慕的目光,当时我就想:长大了有机会一定要去做服装。”一直以来,夏华心里都有这样一个关于“美丽服饰”的梦想。
1991年,她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在1993年的一次带领学生所进行的社会调研中,夏华在与企业家们聊天时,深受南方商业氛围感染,于是萌生了想要去创业的念想。在对当时的服装市场进行分析和调研后,她毅然提交了辞职报告,决定下海经商。
辞职后的夏华去了西单商场,成为了一名服装售货员,也从此踏上了一条与大学教师截然不同的新路。面对周围不支持与不理解的声音,夏华没有辩解,而是将自己的学识智慧和对服装事业的热爱融入到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凭借着出色的个人能力,她很快成为商场的销售冠军,并一路勇往直前。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4年,夏华正式成立了依文品牌,从字面意义解释是人·衣·文化,她期待释放中国文化原力,将中国式的生活哲学和文化内涵植入时装,为消费者提供有温度、有态度、全场景的着装服务。
深入山区 共赴乡村振兴之路
夏华与传统刺绣结缘始于2002年,对美的追寻,对非遗的兴趣,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将她与遥远的大山联系在一起。彼时她带着设计师到贵州深山艺术采风。在采风过程中,夏华也产生了一些新思考。“我在与大山里的绣娘讨论刺绣图案设计的时候,她们一脸茫然。她们只是把手艺当谋生的饭碗。”夏华说, “为了把手工艺传承下去,就必须让它产生经济价值, 帮绣娘们赚钱养家。”基于这样的思考,夏华成立“依文·中国手工坊”,搭建 “深山集市”,打造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赋能平台,将“非遗”手工艺制品进行产业化、批量化生产,帮助贫困地区民族手工艺者走上致富之路,同时也开启了一场民族艺术美学的探索之旅。
手工坊致力于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保护与创新,深入云贵川山区,让绣娘能够在山里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实现人生价值。夏华与她的设计团队首先从文创入手,为山区绣娘设计了笔记本封面绣品,同时通过开展培训来提升她们的技艺和水平。这个过程当中,她和团队通过走访、鉴别和认证,建立了“中国民族美学纹样数据库”和“中国手工艺者数据库”。目前数据库中已经收录8000多种纹样,18000多名手工艺人,与全球400多家品牌、1600多位设计师链接,运用数据化、时尚化、IP化、市场化的文化产业新经济模式来拉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终于,一批又一批成品上市,绣娘们的劳动成果变成了可观的收入,越来越多的绣娘们脸上浮现出了喜悦的笑容。
据夏华介绍,手工坊如今在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等地建起了16座村寨博物馆,打造了1200多个家庭“绣梦”工坊,带动了2万余名绣娘创业增收。深山中,从前生活贫困的人们,正靠自己的手艺获取稳定的收入,成功实现脱贫致富。
回顾自己的创业旅程,夏华感叹:“我最骄傲的事,是成千上万的大山里的绣娘依靠自己的手艺过上体面的日子,在自己家里养着鸡,养着鸭,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夏华表示,未来还将为更多贫困女性提供创造生活、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的舞台,继续通过模式创新引领中国民族手工艺、民族时尚产业发展新风向,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品牌,让世界看见中国文化之美。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广西持续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