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春社河歌节 过出幸福新生活
——黎平县龙额镇2023年春社河歌节活动扫描
多耶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
3月20日,是黎平县龙额镇传统的春社河歌节。之前,由于疫情等原因,已经停办了几年,今年,疫情放开后,这个民族文化浓郁的传统节日又举办起来了,请社神、唱河歌、品油茶、踩歌堂、赛芦笙、游盛装、捞社、吃社等民俗活动,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不远万里前来体验婀娜多姿的侗族风情。热情好客的侗家人,穿着盛装、戴着银饰,与游客手拉手踩歌堂、跳多耶,唱出了侗家人的热情,跳出了乡村幸福生活的豪迈。
花担游行
活动中的老人
整个民俗活动从请社神开始。请社神是一个极具神秘色彩的活动内容,是侗家人在生息繁衍的历史长河中,敬畏天地、崇尚自然的具体体现和天人合一的精神皈依。首先,12对童男童女,手持净水,对祭坛进行浇灌,然后在身强力壮的族人簇拥下,一位德高望重的寨佬,在祭坛前焚香忌酒,祭祀社神。祭祀后,寨佬用青草沾裹着净水,洒向周围的村民与游客,祈求社神驱除邪恶、庇佑安康。
请社神
捞社
庄重肃穆的请社神仪式结束后,欢快的踩歌堂唱多耶活动就开始了。大家不分男女、不论主客,手拉手在鼓楼下围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圆圈。 伴着现编的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耶歌,踏着新时代幸福生活的节拍,扭动着婀娜的舞姿,大家融进了歌舞的海洋。据悉,这首耶歌是由黎平县理论宣讲团成员姚仕国创作的,为了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到群众的心坎上,作为龙额本地人,他精心创作了这首多耶歌,让广大群众在欢快的节日氛围中,潜移默化接受党的二十大精神熏陶,在党的光辉思想照耀下,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品油茶
游行
欢快的踩歌堂还没有结束,各队的游行队伍已陆续到齐,一场声势浩大的游行活动便上演了。游行队伍分为旗手队、幼儿队、寨佬队、新生儿队、花担队、芦笙队等20多个队伍,大家身着盛装,把幸福穿在身上,信步游走在街头巷尾,把笑容挂在脸上,向全国各地前来体验侗族文化的游客展示侗族原生态的人文之美、地域之美、发展之美。游客们纷纷用手机、相机与游行队伍合影留念,记录这些美美与共的瞬间;一些自媒体达人,还利用直播平台,把这些震撼的场面分享给各地的网友,让大家在网络中涤荡一次爽心悦目的民族文化之旅。
幼儿游行
游行结束,大家阔步在油茶宴广场,只需掏5块钱,就能体味一次震撼味蕾的油茶宴。油茶是侗家人的一道待客美食,用本地香禾糯、茶油、茶叶为原材料,做法极其讲究,先将糯米蒸熟、晾干、搓散,再放进滚开的茶油锅里作酥,与少量糍粑盛入碗中,作以炒制好的猪肝、粉肠、河虾、花生、黄豆、葱花等配料,然后倒入熬制好的油茶汤,便成了色香味美的油茶。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中,大家围坐在油茶宴的长桌凳上,或拍照留影、或谈笑风生、或品头论足,再吃一碗香酥的油茶,便觉得提神醒脑,那苦中回甘的味蕾感受,便如在感悟一场百态人生。
赛芦笙
芦笙赛
赛芦笙是节日里最震撼的场景。一个芦笙队由几十人组成,比赛的时候,两队并列左右,一队先吹奏数秒后,另一队紧接着跟上,一曲奏毕,双方交换位置再次比拼。裁判并不在现场,而是在距离比赛场地2公里远的山头上,以演奏声响为判定胜负依据。经过了整整一天的比赛,直至傍晚时分才最终决出名次。芦笙是侗族最普通的乐器,赛芦笙讲究的是团队的协作配合,比赛场上,几十把大大小小、长短不一的芦笙簇拥在一起,在领队的带领下,几十把芦笙齐鸣,既有曲调的统一配合,又有声响的高低较量,是团队荣誉的象征。近年来,黎平县依托民族文化特性,不断发展壮大芦笙等民族文化产业,形成了一条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和农民增收的文化产业链。该县的滚大村是黔湘桂侗族地区远近闻名的芦笙产业村,每年的芦笙制作订单有两万多把,仅此一项户均增收近4万元。
盛装
与其他活动相比,捞社则是青年男女欢乐的海洋,是一项趣味性、参与性都很强的民俗活动。在爆竹声的示意下,早就等候在活动场边跃跃欲试的参与者,争先恐后地跃入稻田中,争抢活动的“鱼王”以示彩头,寓意年年有余、鸿运当头。当场内有人寻到“鱼王”踪迹的时候,大家都会一拥而上地争抢,或追逐嬉戏、或娱乐滑稽、亦或是真为捞到“鱼王”,追逐声、嬉戏声不绝于耳。参与者和观众打成一片,有的观众被参与者拖入水田中,有的被溅起的泥水弄湿了衣服,却没有哪个会生气,大家融入欢乐的海洋。
此外,打糍粑、唱河歌、民族广场舞大赛、农特产品体验展销、行歌坐月等活动此起彼伏、应不暇接。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活动,让群众和游客乐在其中,乐不思蜀,或许真是三年疫情让大家对活动举办有了太久的期待,也折射出了侗乡黎平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富足。他们充分展示着民族文化的自信,迈着豪迈的步伐,迈向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新生活。(杨理显)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邵东市九龙岭镇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 细研判 实整治”活动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