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融媒网

导航菜单

跃马扬鞭启新程 乡村儿女共振兴——羊磴镇乡村振兴侧记

2023
04/23
16:04
中国新报
分享

 

 

        “民族要复兴,乡 村必振兴。”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 业农村无论从经济发展, 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乡村振兴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地处边远山区的羊磴镇,乡村振兴工作究竟推进得如何?具体取得了哪些成果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桐梓县政府机关三位退休干部,于阳春三月之际,乘车 120 公里来到羊磴镇,就乡村振兴工作进行采访。

 

 

         据了解,羊磴镇地处黔北边陲,距桐梓县城120多公里,与重庆万盛区石林、景星等乡镇接壤,与狮溪、水坝塘、木瓜等镇相邻,辖 187.2 平方千米,8 个行政村一个社区 89 个村民组 2.5万余人。

 

         长江支流——羊磴河、习正高速公路从境而过。镇内山高坡陡,峡谷幽深,土地贫瘠,最低海拔 360 米,最高海拨 2100 米,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2001 年被省列为一类贫困乡镇。但羊磴镇煤碳资源丰富,储量极大,是全县产煤大镇之一。

 

 

        “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以来,羊磴镇党委书记袁德银、镇长李唯维带领一班人,坚持不懈地把改革作为推进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党建促经济发展,使农村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符合镇情村情的农村经济制度得到初步建立;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农村经济结构得到持续优化;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改变;农村面貌发生根本变化。

 

           特别是经过脱贫攻坚战后,全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人居环境优美、公路建设形成网络,乡风民俗文明多彩,文化教育蒸蒸日上,社会治安环境良好,人民生活极大改善,组织建2设更加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广大人民群众顺利走进小康社会,幸福地分享着改革开放的红利。

 

           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后,羊磴镇为了防止群体返贫,确保在 2035 年内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广泛动员干部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战成果,与促进乡村振兴进行有效衔接。根据“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二十字方针,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稳中求进,“夯实生态、突破工业”,稳步推进“特色农业兴镇、工业经济强镇、生态旅游活镇、黔渝合作高地”发展战略,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至今为止,全镇凝心聚力,围绕石材产业延链补链,引进社会资本 1 亿多元,拟建废弃砂石加工厂、风力发电厂和完成羊岩煤矿技改项目;发展青花椒 2600 亩、方竹 27000 亩、种植玉米 6669亩、高梁 724 亩、水稻 932 亩、大豆 1698亩;饲养肉牛 1828 头、生猪 12234 头、山羊 4884 只、家禽 33541 羽;投入 30万元进行集镇农贸市场改造、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二三级污水管网延伸、省级卫生村创建;动员劳动力就业 8490 人,除去在校生 1157 人、3因病因残 227 人外,全镇实际就业率达 98%;在开展法制宣传进校园、进企业、进酒店活动中,共发放宣传手册 1000 余份,接受咨询 120 人次,受教育群众达 1 万余人;在抗旱救灾中,共投入资金 95 万元,对文峰大堰、田沟水库和新华水库进行了补漏维修,购置水泵 5 台、水桶 61 个和运水车一台,共为群众送水 1200 方,寻找水源 27 处,发放水管 38940 米,确保了 2 万多群众旱期安全饮用水需求;争取资金投入,全镇兴修出境公路 284 公里,通村公路 163.8 公里,通组公路 40.25 公里,连户路 30 多公里。

 

 

         羊磴镇下一步将把从严治党摆在首位,守牢安全生产底线,高标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认真落实“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简称四不摘)要求,动态完善防贫机制,坚决杜绝出现规模性返贫现象。

 

          此外,还要持续稳定经济社会发展良好态势,充分发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作用,多元化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并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为建设“五个新羊磴”持续用力,为营造国泰民安社会环境做新贡献。

 

          采访中,棉地村党支部书记、省级表彰党支部先进个人、市人大代表梁大勇告诉我们:扶贫攻坚战结束后,全村为了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硬化了 23 公里村级公路,其中包括 8 公里出境路;改造了 300 余户厕所;兴修了蓄水能力达 20 万立方水窖 12 个,有效解决了 4 个村民组 90 余户 300 多人人畜饮水和 100 多亩良田灌溉问题;引进资金 300 多万元,办起了年产 4800 头生猪养殖场;引资近亿元建设了 6 个石材厂;动员群众退耕还林3600 亩,栽植花椒 800 亩,白花桃、李子 500亩、甜橘柚子 200 亩、种植高梁 400 亩;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 10 万元;聘请护路员 2 人,专门负责村级公路治理;每年聘请法律顾问,进行法制宣传 2 次,受教育群众达 300 多人;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2 万元;治安状况良好,连续几年保持了群众零上访,治安案件零发生。

 

          目前乡村振兴发展态势良好,预计通过未来 10 多年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一定能实现。

 

 

           梁大勇书记最后告诉我们:他今年 45 岁,1998 年 7 月毕业于綦江职业高中,曾在重庆、琛圳等地务工,201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14 年任村副主任,2021 年任村党支部书记。当我们问他当村干部近十年,现在有什么感想?他说当村干部,想发财,就别当;当村干部,要正直要廉洁,在群众中才能有威信;当村干部,对村民无论贫穷贵贱,要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当村干部,工作中要用热情感召人,用法理说服人,不能耍官威压群众;当村干部,对待困难群众,要关心关爱,不能熟视无睹。只有这样,村干部在群众中才能立得住脚,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多么朴实无华的感言啊!要是所有的村干部都这样亲民,都这样爱民,“三农”问题应该早就不是问题了。

 

          在该镇桃子村,党支部书记施新华告诉我们:桃子村是一个高山村,原有 7 个村民组 441 户 1724 人,2006 年前因煤碳企业发展较好,很多群众就地打工致富,村里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后,率先在全县实现儿童免费教育。后因企业管理不善,发生安全事故被上级关停,村里青壮年只好靠外出打工过日子。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县镇决定该村实行易地扶贫搬迁,全村搬迁了 121 户进县城,搬迁 86 户至镇集中安置,村里实际只剩下 234 户未搬迁,现村中绝大部分劳动力靠外出打工挣钱,留守村民靠规模栽种方竹、经果林、玉米、大豆、高梁和养殖业增加经济收入。现在村里民居、厕所、水电、道路、通讯等,改造全覆盖,村容村貌发生了惊人变化。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治安良好,水电路通,通讯快捷,宅前房后,干净卫生已成为农村时尚。

 

 

            在苦楝社区,沿河两岸,青山绿水,桃花盛开,一片鲜艳,栋栋民居掩隐其中,大有“桃花源里尽朝晖”之感。社区党支部书记罗朝勇告诉我们:2014 年,村支监三委干部,动员群众栽植了这片 500 多亩桃园,经过精心管理,三年前就正式投产,正常年景每亩可收入 167万元左右,年产可达 500 多万元。

 

           现在这片黄桃成熟后,通过电商平台和四川省美术学院推销,销售渠道十分通畅,村民从不为销路发愁。下步村里计划把这片桃园打造成旅游景观,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赏花品桃,以此带动乡村民宿,增加农民收入。

 

           羊磴镇,山美水美人更美。羊磴美,美就美在碧蓝幽深,清澈见底的羊磴河。千百年来,河水潺潺,日夜奔流不息;永远不知疲倦地唱着一支支悠扬婉转、清脆动听的小曲。每当夜深人静,明月当空,繁星闪烁,伴随着基层干部和村民们进入甜蜜梦乡的,是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光辉照耀下,一个个乡村振兴的“中国梦”……

 

          采访结束了,我们为羊磴镇能有今天的高质量发展,而感到由衷的高兴。愿广大农村就象一匹飞奔的骏马,早日奔驰到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文/戴祥勤 丁云碧 图片/刘凯扬)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绥宁县麻塘乡召开农村自建房排查工作推进会
下一篇:最后一页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