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北明珠——桐梓县的210国道线上,有一处美丽幽静、神奇的风景名胜,——凉风垭七十二道拐。此处长约8公里,未通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前,是通往黔渝两省市的交通“咽喉”和“锁钥”,是全国公路闻名遐迩的“魔鬼路段”。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们伫立在海拨1450多米高的凉风垭观景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由然而生。山的巍峨雄伟壮丽;水的浩瀚卓越多姿。举目远眺,群山叠嶂,云海翻腾,烟波浩渺,绿色满眼,枫红菊黄雁南飞;
俯瞰山下,七十二道拐盘山而上,雄奇险峻,弯曲蜿蜒,犹如巨龙奔腾。在七十二道拐的两旁,漂亮新颖别致的农家洋楼、别墅,红瓦粉墙,绿色掩窗,风格各异;凉亭走廊肃立,路边标语醒目,文化氛围浓厚。山歌传千里,阳雀叫喳喳。时节虽临冬初,但此地仍绿树成荫,茶花盛开,芳香馥郁,鹰翔雀舞,让人没有一点冬初风光感觉,总觉得眼前春色满园,江淮折枝绿,岸畔度葱茏。远比晴隆县的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风光更为壮观,景色更为俏丽!
(枫红菊黄雁南飞)
这里是桐梓县大河镇辖地,以前叫七二村,两年前更名为七二社区。这里地处大娄山山脉中段,是长征文化、抗战文化和交通文化汇聚之地,其历史意义源远流长。国道210线(抗战滇缅渝公路)、黔渝铁路(川黔铁路)、黔渝快速铁路、黔渝高速公路和崇遵复线高速公路在此通过,它们都已成为乡村振兴致富路。就是这些致富路,正陪护着乡村休闲旅游蓬勃兴起,引领着全社区经济向前快速发展和深度发展。
我们县政府办三位退休干部,在党的二十大刚刚胜利落下帷幕,就冒着蒙蒙秋雨,乘车近16公里来到七十二道拐,对住居在这里的村级组织和村民,进行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工作采访。因为这里是中共遵义市委为了探索全面乡村振兴,做好脱贫攻坚成果拓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市范围组织三十个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点之一。
(七二社区支部书记方勇)
前来迎接我们的是大河镇人大主席姚伟,社区第一书记袁勇和社区支部书记方勇等社区支监三委干部。走进办公室稍事休息后,年约46岁的方勇书记向我们介绍道:七二社区两年前叫七二 村,面积10.30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组533户2148人,耕地面积达2209亩(其中田440亩,土1769亩),森林复盖率达85% 。抗战公路和210国道线 ,在境内盘旋72道弯越峰而过。曾经的七二村,山陡土瘦,农房破败不堪,道路泥泞窄小,饮用水缺安全少卫生,经济收入贫困,村民想找致富出路,又苦于没有门路。于是一些胆大妄为的村民,看着72弯210国道车辆川流不息,承载南来北往的货物,就把过好日子的眼光放在这条“发财”路上。他们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于是合伙组成“飞虎队”、“劫道班”,当上了“飞车大盗”,把210国道和川黔铁路搞得乌烟瘴气,鸡犬不宁,使过往行人车辆到此色变。全村1993年至2004年,违法犯罪人数累计达261人,涉及家庭216个,犯罪高发性和普遍性令人发指。不仅于此,村内矛盾纠纷多发易发,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一度十分落后,在省内外被冠以臭名昭著的“土匪窝”称号。由于许多村民犯法被关进监狱,大多数家庭中没了男人,留下的是妇女、老人、儿童,又被“冠”以“寡妇村”的称号。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会有期。1996∽1998年,公安机关对“土匪窝”进行彻底整治,采取严打高压态势,严励打击了部分不法分子,教育感化了绝大部分村民。村支两委抓住契机借助东风,请法律工作者进村开展法制教育,召开村民院坝会、座谈会和群众会进行法制宣传,并积极动员村民外出打工挣钱,在家村民搞好粮食生产和种养植业,全家人靠劳动致富,靠智慧脱贫。2002年,全村响应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号召,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让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全村村民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2015年以来,全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筑牢生态屏障,打造幸福之乡。结合实际,依山靠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并开展脱贫攻坚工程,为全村老百姓带来脱贫生机。通过5年艰苦奋战,全村改造硬化了乡村公路,接通了进组连户路,改造了农房厕所,绿化了房前屋后,解决了村民自来水,使全村面貌发生巨变,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变,群众的生活水平发生蜕变,8个村民组533户2100多人,人均纯收入达到1.8万多元,摘掉了千百年贫穷帽子,踏入了一片治安净土,走进了小康社会。全村蓄意敲诈勒索、盗窃抢窃、打架斗殴的现象没有了;搞封建迷信、婚事丧事大操大办的现象不存在了;青壮年外出打工靠勤劳致富的多了;在田间地里靠种植果蔬赚钱的村民富了;依靠无污染空气好的优势,建设乡村民宿的农户逐渐增多了,社区实现了零违法零犯罪、零事故零上访、无黄无赌、无毒无邪目标,上下呈现出一片安定祥和,依靠康养休闲旅游产业致富的大好局面。2020年,七二村改称七二社区,在开展乡村振兴中,以拓展乡村旅舘为主线,加大环境、道路、住居、景观、文体等基础设施打造,收到好成效,社区集体经济年达20多万元。现有55家乡村旅馆3000多间床位,年可接待来自上海、武汉、四川、重庆、深圳等地旅客上万人,收入达900多万元;还有6个村民组文化广场、一个乡村旅游协会,不断在发挥功能作用。为群众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此外,社区还争取资金100多万元,拓宽了2.1公里沥清路,解决了往来车辆会车难问题;自筹资金40多万元,打造了凉风垭垭口观景台和网红打卡点;投资7万元,打井260米,从根本上长期解决了村民安全饮用水问题;安装了8公里500多盏太阳能灯,为七二塆的夜晚带来了光明。改道200余米作为赶集场地,首开先河在农村社区赶集,方便了休闲避暑游客就地购物。
方书记告诉我们,他16岁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干过建筑小工,当过项目经理,承揽过高速公路建设标段工程,于2016年才回乡参加社区工作,2018年任党支部书记。现在家中拥有3栋住房,一栋发包给一家公司使用,另两栋自己留下来,带头开了乡村旅馆,年收入已达40多万元。他认为,七二社区的支柱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应定位在发展乡村康养休闲旅游产业上。因为这里有风景名胜“七十二拐”,有较好的森林覆盖资源,有田园风光,有溪流瀑布,有天然氧吧等,只要把道路、环境、民宿、风景及服务品质进一步打造好了,升级达到各地游客需求水平,我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这里休闲度假,村民的经济效益就会越来越好,腰包就会鼓起来!
对脱贫后续发展,方支书说:一是对全社区公路两旁进行花草打造,并购买一部洒水、消防两用车,让公路美起来,实现“从发路财到发财路”的蜕变;二是申请104套污水处理系统,对农户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使水更清亮起来;三是对境内垃圾实行分级统运,使环境更干净起来。
他还说:精神如炬,信念如磐,视野决定人生的高度。要鼎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旅游和康养旅游,提档升级现有55家乡村民宿,聘请中职校教师、专家、厨师等,到村开展烹调、卫生康养、民宿旅馆管理等培训,为到社区休闲康养和游旅观光顾客进行优质服务,力争达到年均接待游客3万余人水平。还要建立分散式农村飲用水工程53个,太阳能路灯扩展540盏,进行农网改造8公里,景观便道改造5.8公里,农户房屋立面改造253户,做到户户通硬化路,人人喝上放心水,家家用上5G网,全面实现生态宜居目标。要立足资源禀赋,着眼产业兴旺内生动力,大力发展特色、高效、优质、绿色兴村富民产业,确保群众经营性收入增加。要充分发挥党员队伍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开展争做文明村民活动,评选“家风示范户”、“好公婆、好儿媳、好邻居”,促进乡村精神文明。为确保乡村平安,通过社区“雪亮工程”,开展“平安村寨.温馨家园”建设,力推智能监控设施设备进社区进农家,预防减少各类违法犯罪发生,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指数。要因地制宜,通过退耕还林,绿化荒山,发展果蔬、培植花卉等方式,做强做大绿色产业,真正做到绿了环境,美了山村。要不断组织劳务输出,到广东、福建、上海、江苏等地打工,从而增加群众经济收入。要广开门户,把科技人才、劳动能手、富裕乡贤引进社区,为实现村民富裕,在2035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助推加力,使全社区真正成为道路畅通整洁,人居环境优美,文体设施齐全,游客度假观光舒适的星级胜地。
(七二社区第一书记袁勇)
在采访中,年近38岁的七二社区第一书记袁勇告诉我们:他2002年在习水县读高中时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8年7月从贵州民族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毕业后,曾参加国家西部计划,到汇川区当过自愿者,2010年1月考入中共桐梓县委组织部工作,于2016年8月调尧龙山镇任党委副书记,3年后调县委党校任办公室主任。2020年,受县委党校派遣,到七二社区任第一书记。他告诉我们:七二社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生态和环境优势,所以,乡村振兴的重点要紧紧围绕乡村旅游来布局,做好“一定六帮”工作。即一定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帮助建强社区组织;帮助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帮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帮助抓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乡村文化建设;帮助搞好乡村治理。 牢记使命走在前,担当使命开新局。在强国富民的路上,谱写新的时代篇章!让青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绽放绚丽的光彩!
七二社区副支部书记王小刚告诉我们:社区干部共有5人,年龄平均在38岁左右,其中最年轻的有28岁,最大的有46岁,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初中,有的大学。他们在社区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分工,各施其责,坚守岗位,全天候为村民服务,制定了工作职责,定期学习制度,矛盾纠纷排解制度,情况报告制度,接访处理制度和各项工作流程。整个班子团结,充满激情,开展乡村振兴,特别是对发展社区旅游民宿产业,充满信心和决心。他说目前七二社区的乡村旅游元素还不很丰满,下一步还要引导农户,组织游客开展新鲜水果和蔬菜采摘、篝火晚会、自助烧烤、鱼塘垂钓、乡间观光和体验乡村节庆等,让游客充分认识乡村,欣赏农村,更多地了解乡风民情和礼仪风俗;让他们深怀恋乡情结,多做乡村旅游回头客。他还告诉我们,他也带头开设一家乡村旅舘,共有89个房间,今年6∽8月全部住满游客,按人均每天消费47元计算,他家纯收入已达30多万元。
(大河镇党委书记王定伦)
在大河镇人民政府,我们采访了镇党委书记王定伦。他告诉我们:大河镇自农业农村开展脱贫攻坚后,面貌焕然一新,群众已全面脱贫。
为了巩固这一成果,国家在2021年6月1日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从法律层面为广大农业农村提供了政策保障。为了认真贯彻执行这一法律文件,我镇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强领导。镇党委除明确一位分管领导专门负责挂帮七二社区外,书记、镇长还定期下沉,来到社区及村民组,走访群众,征求意见,为该社区乡村振兴工作问诊把脉。二是以点带面,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工作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延续,国家提出在2035年要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任务是艰巨的,身上的担子是很重的。由于乡村振兴无模式可参观可学习可复制,因此只能因地制宜,结合镇情村情民情,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先以七二社区为示范点,循序渐进,逐步推进,总结经验,然后再全面进行推广。三是争取项目资金,加强乡村振兴硬件建设。目前镇党委政府已为七二社区争取340万元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七十二道拐会更加富饶美丽。四是提供保障。在组织上遵照干部配备“三化”原则,帮助七二社区建强干部队伍,及时把学历高、人年轻、能力强、跟党走的人才党员和青年干部,充实进社区领导班子,使社区党员干部真正成为老百姓的领头羊、主心骨。要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指引方向,决定道路。此外,还要组织劳务输出,把外面的钱挣回来,增加群众经济收入;还要开启慧眼,充当伯乐,把外面的农业科技人才、环境治理人才、电商经营人才、乡村民宿管理人才、乡风文化传承人才引进来,让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出谋划策,发挥作用,做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工作报告中指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生命在于追求,人生在于奋斗;坚持造就希望,行动成就结果。定伦书记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坚定信念,彰显了共产党人高度的历史自觉和使命担当,润泽了多姿多彩的大河镇的山山水水,温暖了全体干部和群众的心......
在采访中,七二社区方勇书记,还把我们带到社区陈列室参观。我们看到各个时期各种图片奖状,琳瑯满目,数不胜数。它们都记载了七二社区的发展过程,是一部的记录七二社区新农村发展史。我们在图片中还看到,中共遵义市委副书记王洪、遵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炜、中共桐梓县委书记陈钊、县长易贤曾多次到七二社区,走村串户,深入基层,进行调研,亲自过问乡村旅游营运情况、群众的经济收入情况和前来旅游的游客休闲避暑及度假情况,说明各级领导对七二社区乡村振兴示范点寄予深情的关怀和厚望。
陈列室还挂有各种奖牌,其中份量最重的有2013年,七二村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2015年3月31日,被国家司法部、民政部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016年5月,被国家司法部表彰为“2011一2015年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2017年被贵州省司法厅评为“贵州省十佳法治文化阵地”;2019年12月,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农村部、中宣部、民政部和司法部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这些奖牌,是一种殊荣,更是对七二社区“十八大”“十九大”以来治村创业的肯定,我们也为这些殊荣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参观完七二社区的陈列室后,方勇书记还带领我们来到塆头村民组。我们惊诧的看到鲜艳的红色油彩公路从社区直通到组,道路两旁的黄白色茶花在雨中欢乐绽放,一树树火红的三角梅、粉红色的海棠花不负雨露的滋养,在秋风中浅碧深红,在万山松柏翠绿里,随风荡漾,青如碧玉,红似灯笼。一栋栋乡村旅舘,林立别致,各具特色,人们仿佛有走进天堂梦境一般。
(参观塆头组比足球场还大的文化广场)
(右一姚伟主席,左一方勇支书,
左二黄光荣,左三丁云碧,右二戴祥勤)
这是其他地方少有的,令人耳目一新,眼花瞭乱,流连忘返......塆头组建有一个比足球场还大的文化广场,其进口边竖有一块编写的快板:《村规民约》牌,此民约长达7段33句,包罗乡村治理、村民卫生、交通出行、民风民俗、文化活动、忠孝家训等内容;广场长廊花卉、体育健身器材、兰球场等,应有尽有,非常适合村民或游客在饭余茶后,到此休闲娱乐,跳广场舞和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七二社区旅游协会会长韩静梅)
在塆头组我们见到七二社区乡村旅游协会会长韩静梅女士。她端庄秀丽,精明能干,兰心蕙质。41岁的韩会长告诉我们,2012年以前,他们家还很穷,在镇力鼓动下,她家贷款100多万元,重建了1700多平米的乡村旅舘,装修了35间标间,8间普通间,年纯收入至少在12万元以上。为了学会管理,提高烹调技术,她曾3次到县人事劳动局参加培训。现在全家4口人,两个孩子在上学,丈夫在外承包工程,一年下来,全家收入在40万元左右,已成为全社区富裕之家。
(图中长型一栋是韩静梅的乡村旅馆)
(右一,老党员黄道荣)
在塆头村民组,我们还采访了68岁老党员黄道荣。他告诉我们:以前是一个临聘护林员,家有两个儿子成家后在外跑运输,两个女儿各自结婚成家,都在外地居住。8年前他身患肺癌,用尽所有积蓄,还欠一身债,生活很是困难。是政府和村里领导动员他在村里办起首家乡村旅舘,家庭经济收入逐渐好转,疾病才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现在他身体好些了,今年还养了10头猪,一人年收入可达3万多元。他说他非常感谢政府和党组织,没有组织的关怀和领导的关心,就没有他第二次生命。他还说,社区党支部对党员的要求比较严,每月至少要集中在家党员学习一次,有什么活动还要求党员带头参加,走在普通群众前面。他说七二社区在村民整体脱贫后,开展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村民才不会返贫,才能持续发展,才能走向富裕,才能实现现代化。他说他现在虽然老了,干不动了,但作为老党员,要动员村组共产党员和群众响应党的号召,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共同把七十二道拐打造得更好更美。号召村民们用火热的青春,书写精彩的人生。
采访结束了,我们坐在回程车上,透过车窗看到远山生树,近水藏林,恰似陶渊明的桃花源故里;犹如诗词农家的七十二拐,随着小车的行驶渐行渐远。我们心里在向这片旅游胜地告别,在向乡村振兴先行者们祝福,祝七十二道拐在党的二十大新征程中更加壮美,祝七二社区的村民们䂽立奋发,让生活更加美好!(文/戴祥勤 丁云碧 图/黄光荣)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小水好景君须记 最是莓红柚黄时——小水乡乡村振兴见闻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