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中文网

导航菜单

30年三代人 心血洒杏坛

2023
08/07
17:00
大公报
分享

 

 

  图:台胞王广亚将一生心血洒在海峡两岸教育事业。

 

  “从初期在台湾办教育到在两岸创办十多所学校,外公王广亚一直都在不足五平方米的办公室工作,把积蓄都投放在教育方面,先后在台湾、河南、北京、内蒙古等地创办了多所学校,培养近百万名学生,将一生心血洒在海峡两岸教育事业,如今已是桃李遍天下。”王广亚外孙王新奇向大公报表示,“虽然外公已经去世,但我和母亲会继续传承家族的教育事业,秉持外公的教学精神,继续为两岸培养人才。”

  文、图:大公报记者冯雷

  初见王新奇,他正在郑州昇达经贸管理学院的办公室耐心地处理各种事务,办公室里挂着他与外公王广亚、母亲王淑芳、妻子程敏姿的合影。王新奇回忆外公曾给他讲过的创业故事。1947年,王广亚为谋生计,远赴台湾工作,由于当时台湾因经济发展需要大量会计从业人员,王广亚于是以自己的会计专长开办了会计补习班。从借用校舍到建成学校,从寄人篱下到扎根立足,王广亚先后创办了台北育达高级商业家事职业学校、桃园育达高级中学、台湾苗栗育达科技大学等学校,开启了台湾商业职业学校的先河。

  然而,故乡是永远的牵挂。王广亚远离故土40余载,一直牵挂大陆家人,多少个日夜隔海遥望,热血男儿流下思乡热泪。王新奇说,外公曾多次拜托国际友人到大陆寻亲,直到1984年母亲王淑芳从新疆去香港与外公相见,思乡之情得以缓解。

  1990年,王广亚回到河南省巩义市海上桥村老家。“当时王广亚老先生默默站在老宅门口,许久未动,一语未发,只是静静看着。”该村村民刘伟回忆说,那时他只有十几岁,不懂这种久别再归时的复杂心情,只觉得奇怪,现在回想深有感触,家乡之情是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

  年近古稀仍回乡办学

  王广亚回故乡后,在海上桥村投资兴办了一所小学,还为乡村修桥修路、修建文化广场。后来,王广亚看到河南高等教育资源匮乏,很多适龄青年没有上大学,于是决定在家乡创办大学。“河南是我的故乡,我从小生于斯,长于斯。作为炎黄子孙,我对祖国、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是祖国的改革开放给了我回归故里、报效乡梓的机会。我想把在台湾近半个世纪办学的成功经验带回大陆、带回河南,为家乡培养更多的人才。”这是1993年王广亚回乡创办学校时的感慨,虽年近古稀,但回报乡梓的创业雄心依然旺盛。

  1993年王广亚投资2亿元(人民币,下同),在新郑龙湖镇创办郑州昇达经贸管理学院。从1993年1月与河南省政府接洽,到1994年9月23日迎来第一届近千名学生,昇达创办只用不到两年时间。王新奇说,外公早年虽因购地出现一些问题,并未打击他为家乡办校的决心,还亲自跑遍郑州、荥阳、新郑、中牟等寻找校址,直到在新郑市小乔乡(今龙湖镇)找到千亩土地。如今“昇达”已成为一所民办普通本科学校,已培养超过11万名毕业生。

  王新奇表示,为了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注册会计师等高级职业资格考试,学校专门设立“创办人特别奖奖学金”,奖励学习刻苦的学生10000元。

  设奖学金资助困难学生

  当年郑州“昇达”开始办学不久,王广亚知道部分学生因学费和生活费意欲退学时,便动员台湾育达高职的教职员工成立“育达支持昇达贫困学生认助金筹募委员会”,援助郑州“昇达”的困难学生。从1995年3月到1996年上半年共资助167252元,1998年台湾育达校友捐助了10万元。

  为了充分利用台湾教育资源,促进豫台文化教育交流,王广亚当时提出让大陆学生到台湾上学。王新奇表示,在各方面的支持下,2010年郑州“升达”与台湾苗栗育达商业科技大学签订“派学生赴台交流学习”合作协议,“昇达”学生可到台湾“育达”进行插班学习,还可到当地企业参访。从2011年以来,“昇达”已经组织多批学生到台湾进行学业研习与教学交流。

  王新奇说,大陆学生到台湾学习既能享受当地先进教育,了解台湾企业的运作方式,又熟悉大陆社会发展,毕业后出路更宽广。

  此外,王广亚还积极推进“昇达”与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4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同时还先后在大陆创办内蒙古经贸外语学院、北京育达高级职业学校、郑州商学院等学校。

  王广亚逝世后,王淑芳、王新奇母子接过办学的“接力棒”,将促进两岸教育和文化交流作为目标之一。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福建五年向金门供水2883万吨
下一篇:最后一页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