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马桥位于攸县宁家坪镇龙旺村龙阳组龙旺大江上,桥长12米,宽3米,高4米的单拱石拱桥,由当地有名的大财主吴氏三兄弟修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下马桥
龙王田就是现今的龙旺村,位于攸县坪阳庙乡南端与网岭镇的大新村和龙形村毗邻。本乡坪双村全村山泉小溪之流汇集龙旺村龙阳陂,倾注毗邻的联盟村中洲大江,流人皇图岭镇中截的黄丝江。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这里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好久好久以前,不晓得是明朝还是元朝,这儿有个姓吴的大财主,生了三个男孩,长的叫龙江,次的叫少江,老三称满江。三弟兄财富百车,才高泰斗,都中了状元,官居长沙府。自此这家姓吴的更加财高势大了。
有一年姓吴的大财主病死了,从千里之外找来一个堪舆术士,人称“地仙”,勘察了几个月,终于给那个姓吴的选中了一穴坟地,坟地叫狐形。背后依凭着凤形(今凤形组),隔水与象形(今老屋组)对峙,下首是狮形(今牛背岭)。地仙说,这坟地,狐凤妣美,狮象把水,风水独一。于是在这里挖好了材穴。安葬那天,又请来了地仙看落葬时辰。地仙认真推算后说,等到三个兆头齐全落葬,将是大大的发后代。死者的孝眷问那三兆。答曰:“马骑人,鲤鱼上树,人戴金帽子,三兆齐现,落葬就是。”果不其然,时到已午,一个人背着一个木马来看热闹;接着又一个赶集回来的人,把买来的一条金色鲤鱼挂在树上,闲情逸致地看出丧;紧接着田垄当中,一个补锅的头上顶着一个金锅,口里在断断续续地叫生意,也立住脚在看。正在这时地仙赶忙下令落葬。一时锣鼓喧天,鞭炮震地,好不热闹地把人埋了,三个状元不断地叩首谢孝。
三年过去了,这家后人果真大大的发了。良田万担,不多不少;官居十品,不大不小。长塘县、堤里府、下巷等街都是他的地盘。牛力组的老鸦坡建起了一栋九九十八厅的大马厂。从这里起直至龙阳陂三里路连直铺成大理石路,上面还铺着地毯。不管什么官到此,都得在龙阳陂这里下马,人踩毯条,马行马道,这里就是现在的“下马丘”。直走过老鸦坡马厂那座亭子,才能上马,于是这亭子就叫“上马亭”。这段路中还立了两座功名牌坊。就是现今的排方前。
不幸的是,因为确实点中了穴,从吴家办完葬事的术士回到家,忽然双目失明。术士心想,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事既如此,悔之莫及,何不去姓吴的那家财主家求求赡养终生。姓吴的那家凭此穴发家成巨富,想必会发慈悲酬此一功吧。
不料那个姓吴的后代竟混然不认,术士无奈,计上心来,盘算斩断这方的龙脉,叫这家财主没落,以解心头之恨。传说这块术风水虽好,但还有一点小讲究:如果把汇流改从前面山下过,从燕塘修水圳引来洗脚水,再在狐形软颈头上开口塘,并在下马丘的端点石崖下修建一座石拱桥,如像利箭搭在弓弦上,可射杀龙脉,并在下马丘桥畔建座龙王殿,请出龙王,遥控狮象,坐镇山水,这里的财源瑞气将是无以存在了。
龙王庙
财主的子孙们听信术士的话,并照术士的话一一办了,挖塘的很多,每天送饭,箩担筷子,也挖不到几尺,今天挖,过一夜已自然填平了,挖了三年零三个月,还是荒坪一块。有一天,忽听见一只乌鸦在树上说话:“不怕千人担,万人挑,只怕童子钉断腰。”人们于是找来了一具童尸埋在这里,这样只挖几天就开成了一口塘,塘底还挖出血水来了。从此不到一年半载,显灵了:官居十品的,日削一员;田耕万担的,日典一顷。就这样,这家大财主一蹶不振,落个倾家荡产,永世翻不了身。所有的佃户从此耕者有其田,辛劳耕耘,五风十雨,年年丰收,后人把这里叫“龙旺”,这田叫“下马丘”,这桥叫“下马桥”,也就这样沿袭至今了。
龙旺田,明清时属北江乡天都,民国时属皇图镇天字乡,后属皇图乡第6保。新中国建立后,属龙大乡,1956年并入坪阳庙乡,1958年属皇图岭人民公社龙大生产大队,1961年3月从龙大大队分出,成立龙旺大队,属坪阳庙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龙旺村。2011年,龙中村与龙旺村合并,仍称龙旺村,村部设在花园组。
如今的龙旺田,吴、李、刘、王、彭为村里的五大姓氏。人们择地群居,积聚了人文。罗汉冲小地名可以在比例尺较大的中国地图上找到;老鸭坡,今称绣花园,以生长一种有独特根系造型,名叫金燕花的植物而出名;百塘组,因有100来口池塘而称。西山湖、武家场、井冲岭等都是四方闻名的民居群落。而人气最旺的当数建在牛力组有近200年历史的吴家祠堂,每当中元节、清明节或修纂族谱,全国各地,包括海外的吴姓子孙,都来此寻根祭祖。
龙旺田,地负盛名,人不逊色。清代,有一个外号叫“仿鸟”的人,他常为老百姓打抱不平,具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大无畏精神,成为历代龙旺人心中崇拜的偶像。新中国成立后,走出了刘一新、吴常德等多名县处以上领导干部和到亚非许多国家援建工程的工程师,有驰骋国内外经商的实业家,也有感动人心的平凡人物。20世纪末,龙旺村头嘴组5位农民,用钢钎在一座石山上开凿一条引水渠,使70多亩几乎绝收的干旱农田获得丰收,被人们称为“当代愚公”。
龙旺村的土壤多为紫色砂页岩,俗称牛角泥,蕴含着各种微量元素,农作物易种厚收。过去因水利条件差,水稻产量非常低,通常每亩只有150~200公斤,因而当地以旱土作物为多,红薯、花生、黄豆等产量高,在市场上出售,以质优受人青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改善生产条件,1966年北干渠修成,龙旺田修了咀午、花园、杨梅山3条支渠,700多亩耕地告别“天水田”。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村广泛推广杂交水稻,双季稻亩产过吨,而成为坪阳庙乡旱涝保收的“粮仓”。山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组织植树造林大会战,兴办了林场,到90年代,林木进入主伐期,成为村集体经济的支柱。村里有资金能兴办各项公益事业,免除了农户部分上交提留和农业税。因为有树木,昔日裸露的龙旺石山头,座座披上了“绿装”。
21世纪以来,龙旺村先后投入800多万元,修筑了32公里水泥道路,实现了“组组通”,90%以上的农户水泥道路通到家门口。投入20多万元兴修了濒危的湖形大桥;投入80多万元,新建了村委会办公大楼;投入50多万元,修建防渗一座小二型水库。近年,龙旺村引进300万元的国家“土地整理项目”,整理基本农田2200多亩,修筑水泥渠2.1万多米,兴修田间机械路9000多米,浇筑防渗骨干山塘12口,架设跨江桥1座,田间机械耕作桥300多座,使全村实现了水利灌溉自流化,农田耕作机械化。(李放鸣)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策划专家赋能, 洞口县举办首届餐饮美食文化节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