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中文网

导航菜单

在交流互鉴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2023
11/27
12:12
光明日报
分享

作者:杨金卫(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进步。推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交流互鉴中才能不断发展繁荣,更好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1.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风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

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式现场。新华社发

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繁衍生息,创造形成了多姿多彩、形态各异的文明。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构成了波澜壮阔的多样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多彩文明华章。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既属于某个地区、某个国家和某个民族,又属于整个世界和全人类,既是以某个国家和某个民族为主体创造的,又是整个世界和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当今世界有7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类社会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各有千秋的文明形态。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深深根植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是这些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都有其独有的特点、特色、特质。应该历史地看待和受到应有的尊重,应以平等互鉴的态度看待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避免对其他国家和民族文明的片面、狭隘认知,更要摒弃对其他国家和民族文明的傲慢与偏见。文明之间应该秉持相互尊重的态度,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一种文明如果自恃“高傲”来对待另一种文明,那就不仅不能领略其奥妙,不能真正认识其真谛,不能借鉴其长处和精华,而且有可能会与之格格不入,甚至产生冲突和对抗。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平等和尊重才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只有在平等相待、彼此尊重基础上,不同文明之间才能够对话交流、互学互鉴,借鉴吸纳各种文明的特色精华和有益成分。

2.中华文明是交流互鉴的典范

文明的繁荣、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从历史上看,中华文明正是在与世界其他文明持续不断的交流互鉴中发展繁荣的。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启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先河;唐代对外通使交好的国家和地区达70多个,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长安;15世纪初,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东南亚很多国家,远抵非洲东海岸肯尼亚,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欧洲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知识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科技视野。

中华文明历经5000多年绵延不断的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世界其他文明也在吸取中华文明的营养之后变得更加丰富、发达。源自中国本土的儒家思想,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和独特的佛教理论,并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对这些国家的哲学、艺术、礼仪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中华文明和科技进步的代表,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不仅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也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世界,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中国的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融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之中,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互动。

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广泛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条件下,人类社会发展面临许多共同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发展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

3.探索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方法路径

只有按照时代进步的要求,在深化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华文明才能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的思想精华和精神内核,也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面向未来,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和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提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对外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组织运用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载体,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阐释好中国特色,用中国之治、中国之路、中国之理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更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使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传播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此,要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不断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提高传播艺术,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坚持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加强专门人才队伍和国际传播能力培训体系建设,构筑起对外宣传的人才高地。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既是文化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必须加快构建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文化“走出去”新格局,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深入开展同各国文化交流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2023年11月27日 06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从数贸会看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
下一篇:探访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现场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