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中文网

导航菜单

新春走基层丨生态修复搬迁,让渔民过上了能看春晚的生活

2024
02/08
12:10
中国日报网
分享

中国日报安庆2月8日电(记者 张陨璧 通讯员 沈新荣、李茜)安徽省西南部、临近长江的安庆市宿松县境内,有一个华阳河湖群,适宜捕鱼和开展渔业养殖的淡水水域面积居全中国第二、安徽省第一。

几十年来,当地渔民风餐露宿,在碧绿的湖面上伴着日升日落工作生活,从事捕捞和养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里实行围栏网养殖,导致水流速变慢,水质逐年退化。

2017年开始,宿松县启动了声势浩大的围栏网拆围行动,6000多名专业渔民从此洗脚上岸,其中不少人搬进了渔民新村,过上了楼房生活,参与到新型养殖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大潮中来,生活轨迹也发生了变化。

七年间他们怎么样了?2024年春节,记者走进宿松县最大的渔民“洗脚上岸”安置点——千岭乡渔民新村。

走近渔民新村,从远处看村口,就可以看见村头带的标牌、刷着白墙的高层公寓楼以及三个高高树立的变压器。

小区里公共设施、设备一应俱全,除了村民议事中心,还有一座设施完备的露天篮球场。村口马路对面还有渔民自己开的农家乐饭庄,生意非常红火。

宿松县千岭乡党委委员黎溢阳说:“小区现在配套弄好了,有健身器材,人居环境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社区也配备了办公室,有议事中心、养老活动中心等。”

这个渔民小区采取自治模式,出身老渔民的小区临时管委会主任何广强生于1956年,今年68岁。谈到上岸的生活,他的第一反应是:“噢,那现在生活可算好点了。”

渔民新村一角。(摄影:中国日报 张陨璧)

这里的渔民组团生活的历史可追溯到1966年。1995年开始,有人开始承包湖面开始搞养殖,而2017年标志着渔民们开始上岸、开启打工生涯。不少年轻人去了外地打工,而老年人大多选择留下。

在渔民们看来,电力是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承载着几十年来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前我们在船上还用风力发电,储存电能主要就靠蓄电池。因为发电功率有限,经常只能勉强够照明用电,看电视就满足不了,更不用说看春晚了,”何广强说。

“在船上条件不好。后来还能用发电机,过去没有发电机的时代就只能用煤油灯。自从上了岸就用上了大家现在都能看到的电视、空调、网络。”

渔民小区临时管委会副主任刘宝安说,渔船时代最难解决的困难之一就是孩子就学。过去在湖面上漂泊,小孩读书读不踏实,因为作业地点更换,经常要转学,这样一来无论是家长和小孩都适应不了。

在湖上漂泊,另一桩头疼事就是收入不稳。“打鱼收成好的时候,一家一户一年也就最多挣10万块钱。”

但是上世纪90年代随着无序养殖不断扩张,水质不断恶化,捕捞和养殖收成也肉眼可见的受到了波及。

“像我们小的时候,这湖里的水是可以直接打上来喝的,可以看到碧绿的水草,长大了之后逐渐就变浑浊了,我们出去干活就得带上暖水瓶上船。鱼的品种在减少,产量也上不去,”他说。

上岸之后,稳定的电力供应对于这些渔民来说改变的不仅仅是生活条件,还能解决就业创业。

县政府优先安排渔民到宿松工业园区务工,支持开展新型水产养殖,鱼肉肉质鲜美紧实,产品在上海、杭州、苏州等河鲜市场供不应求。

据刘宝安介绍,现在年轻人,读书的多出去务工,留下的就在附近的工业园就业。在中科院的帮助下,当地发展新型养殖产业,水产品的品种和数量都比以前有了较大增长,除了有传统的草鱼、胖头鲢鱼,也有美食爱好者桌上常见的小龙虾。

“现在我们的水产品多销往外地,除了大家熟悉的长三角地区,如上海、苏州等地,还有一个主力市场就是我国东北地区,因为冬天他们也缺新鲜鱼类,”他说。

国家电网宿松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陈祥平说,这个湖区面积约600多平方公里,过去多是个人承包的养殖区域,管理混乱,带来了环境污染。

“县里面就下了很大的决心,不仅要解决污染,还要必须解决渔民上岸之后的生活问题,政府拿出很多资金来帮助渔民发展产业,包括搞新型养殖。我们所做的就是对他们的生产生活、地方经济发展做好电力保障工作,落实到新型养殖业态就是线网改造、给养殖设施提供增压,”他说。

“只有切实的帮助好渔民,才能实现有序发展。渔民的收成好了,就不会再去对湖的环境造成影响了。”

生态变好了, 陈祥平自己也有直观感受。去年12月,一个小视频火遍网络——上万只白天鹅来到宿松的湖面湿地过冬,夕阳西下时分在泛着金黄波光的湖面上起起落落的场景令不少网民直呼震撼。

“我们所做的是照顾到大多数人利益的。我们在干的就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儿,”他说。

这样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均衡发展的例子无独有偶。

安庆市岳西县是全国闻名的绿茶产地,有“岳西翠兰”等拳头品种。冶溪镇双寨茶厂原本用煤燃烧生热制茶,不仅有污染,而且产量低,发展一直被“卡”住了脖子。

2021年,国家电网岳西县供电公司着手对双寨茶厂附近电网进行了全面改造,到去年基本全部完成,双寨茶厂成功实现了“煤改电”工作、实现电热制茶,茶厂也开始逐步增加产业链,从原来的春季制茶,改成四季制茶,并成功打通外贸出口,将茶叶远销至非洲。

冶溪镇双寨茶厂负责人胡炳旺给我们算了一笔直观的经济账。

“在改造之前,我们每年生产茶叶300万斤,总销售额1500万元,基本不做外贸,全国各地代加工;改造完成以后,每年生产茶叶750斤,(总销售额)4000万元——劳动力节省了一半,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

现在该厂的茶叶远销摩洛哥、阿尔及尼亚、俄罗斯等10余个国家。海外销售占总销售额的90%左右,金额达到约3600万元。

“我们间接带动就业200余户,人工工资(每年)100余万,结算给茶农2000万元左右,全年电费80万元,并且碳排放大大降低,对环境保护十分有利。”

如今,双寨茶厂的厂房面积也从2012年3000多平方米扩大到现在10000多平方米。胡炳旺说,厂里变压器由原来的一个315千伏安已增加至1500千伏安,预计今年再增加250千伏安。

(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汝城县打响 “保供”仗  确保年货量足质优价稳
下一篇:最后一页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