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一束清香的艾草,温一壶醇醪的菊花,调一盏扶正的膏方。
天人合一、阴平阳秘、形与神俱的人文观念;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摄生治未病、寓防于治的防治思想;形神兼治、器药并用、杂合以治、异法方宜的临床治疗观;以人为本、普救含灵的医德医风;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行为准则;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方式……
同祺中医药博物馆外景。
近期惊艳亮相的衡阳首家“口袋中医药博物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志在打造集历史展示、文化传承、科研教育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全新中医药博物馆。以物释意,以有形彰显无形,以具象凝聚展现精神,以富有逻辑的藏品陈列显现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脉络,馆内收藏了珍贵的中医药文物,包括古籍善本、药具器皿、名医画像、药材标本等,涵盖了从先秦至近现代的中医药发展历程,游客可沉浸式体验声光电等技术呈现的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这个“口袋中医药博物馆”坐落在衡阳高新区衡州大道与华新大道交汇处西南角,系第三届湖南旅发大会重点观摩项目——
同祺生物中医康养科技园的沉浸式体验项目,由原中央美院副院长、现天津美院院长邱志杰设计,整个博物馆以人体的经脉走向和穴位分布进行展陈规划,业已成为衡阳市民参观学习中医药文化的“科普课堂”。
特色一:人体经络全息投影
身体即宇宙,经络即天河;观大地生长,思中医脉络。
“从中医角度看,人体犹如一个小宇宙,有着一个自我完整的生克循环、进化生长工程体系,每个生命本来就拥有完整的生命气场,犹如一个星系的引力场和大气层,有很强的自我保护、自我更新能力。”走进中医药博物馆,解说员带领记者来到人体经络全息投影区,五彩斑斓的线条清晰勾画出记者人体经络图。
人体经络实时全息投影。
“我们说一个人身体好,说他(她)中气很足;说一个人身体不好,说他(她)气色不佳;说一个人不行了,说他(她)气若游丝,或气绝身亡。可见,气脉主宰着人在自然状态下的生死荣衰。”解说员介绍,中医气脉理论认为,人体内并存有“精气神”三大系统,血脉系统、神经系统、气脉系统,维持着生命机能的运转。
中医基础理论根植于千年来的中华宇宙观。天地为大宇宙,人身为小宇宙,中医则正是站在宇宙尺度中看人体。阴阳、五行、八卦、经络、元气……这些观念都体现了人体健康与外界环境变化密切相关。顺应宇宙气象,调整人体与天地的共振,使身体获得阴阳的能量平衡,正是中医所传承的“天人合一”整体生命观。
特色二:“草木有本”科学配伍
记者观摩中药材海拔等差模型时,解说员介绍,“草木有本心”,花草树木作为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蕴涵着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我国是中草药的发源地,蕴藏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早在古代《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神农尝百草发现了许多草药的药用价值。中草药种类繁多,包括草、木、果、禽兽、虫鱼、矿物等。
游客观摩中药材海拔等差模型。
在中国传统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中草药采集、炮制、制剂以及临床应用则称之为中药。《本草纲目》将所有药物分为16纲60类,又将草类药分为山草、芳草、毒草、石草、苔类等。《神农本草经》将药物按效用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材一般无毒,具有滋补和调养身体的作用;中品药材部分有毒,用于治疗一般疾病;下品药材多为有毒,常用于治疗重症和疑难杂症。
而中医药的使用最讲究科学配伍,指的是根据病情需求和药物特性,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以上药物组合使用。疾病复杂多变,单一药物往往难以全面应对。因此,临床实践中常需同时使用多种药物,以期通过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甚至产生新的治疗效果。
前人将药物的使用方式分为“七情”,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单行是指单一药物即可治疗疾病,如黄芩的清金散治疗肺热咳血。相须是性能相似的药物联合使用以增强疗效,如石膏与知母的清热效果。相使是药物之间功能互补,如黄芪与茯苓协同补气利水。相畏和相杀指的是药物间可以减轻或消除毒性,如生半夏与生姜的关系。相恶则是指药物相互作用削弱疗效,如人参与莱菔子的搭配。相反则是指产生或增强毒性的组合,如一些药物的配伍禁忌。
在配伍应用中,需要理解药物间的协同作用可以提升治疗效果,但同时也要注意药物间的拮抗效应和毒性问题。方剂是药物配伍的高级形式,是通过长期实践和认识逐渐完善的。药物的合理组合和剂量配比,以及制成适当的剂型,是中医用药的核心内容。
特色三:聆听AI名医讲故事
“面对面”聆听扁鹊、华佗等AI名医讲故事,让记者深切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解说员告诉记者,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平衡和调和,通过调节人体的供求关系,以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等,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种方式。中医治疗包括针灸疗法、刮痧疗法、推拿疗法和中药疗法等和中医养生,如今仍然广泛使用。
面对面聆听AI名医讲故事。
中药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多为内服和外用两大类。内服指的是经口喂药,多是煎煮后温服。也有将中药研制成粉,以蜂蜜等作为辅料制作成丸剂,以此方便服用。也有研磨成粉制成散剂,这种多用开水冲服。外用多是制成膏药,即用中药材通过熬制炼成膏药,通过外敷的方式敷贴在患处,多用于治疗跌打损伤。也有将研磨成粉的散剂敷在患处,比较常治疗的疾病是痈肿、乳蛾等。也有制成汤剂经肛门进行给药,多是滴注或者灌肠,用于治疗肛门疾病,比如痔疮、便秘等。
特色四:医道“艺”术融通发展
医道者,天道也;术者,医之能也。
据介绍,“术精岐黄”始于古代名医岐伯和黄帝的传说,他们在《黄帝内经》一书中讨论病理,其中《素问》部分以黄帝和岐伯问答的形式进行,因此将中医称为“岐黄之道”,而艺术高明的医者则被称为“术精岐黄”,其中包括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葛洪等人,其著作和医学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的医术往往又称为“岐黄之术”,黄指的是轩辕黄帝,岐是他的臣子岐伯。相传黄帝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对疾病的病因、诊断以及治疗等原理设问作答,予以阐明,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记载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中。后世出于对黄帝、岐伯的尊崇,遂将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并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渊源、最权威的中医经典著作。直至今天,凡从事中医工作的仍是言必称引《黄帝内经》之论。
详解中医药“道”与“术”。
在中国古代,医术被视为一种哲学思想,与大自然的规律相结合,强调治疗疾病需利用自然的力量来维护和恢复人体的健康。
古代的艺术,则代表一种文人意趣。中国的“六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这些技能不仅涵盖了教育、文化、体育和技艺等方面,而且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技能的培养。
而如今,艺术发展成了一种心智生产力。当代艺术创作与科技的跨学科融合在当今已经屡见不鲜,艺术家以中医药为题材的艺术创作,结合了现代科技、人工智能等多种形式的创作手法,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传统中医文化,体现了中医文化蓬勃的内在精神与传承。
特色五:药食同源预防疾病
药食同源的具体内涵及意义是什么?来到药食同源展陈区,记者提问。
解说员介绍,药食同源即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药食同源展陈区。
还有一说,药食同源指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
随着经验的积累,药食才开始分化。在使用火后,人们开始食熟食,烹调加工技术才逐渐发展起来。在食与药开始分化的同时,食疗与药疗也逐渐区分。
药食同源是中医养生的核心概念,是一种自然的疗法。唐代名医杨上善所著的《黄帝内经太素》中提到,“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
八段锦养生。
相较于药物治疗,食疗通常具有更低的副作用,有助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食材和药材的搭配进行身体的调理和滋养,以达到保养身心的功效。利用运动、调节起居等方式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其中就包含日常饮食的汤、粥、茶、酒。
总而言之,中医不仅是一种治疗手段,更是一种长久的养生方式。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核心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邵东市先进典型在全省防汛救灾表彰中绽放光彩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