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通往师生心灵的桥梁
文/匡知明
班主任A对我说:“校长,我真搞不定我的这些学生。”
现在学生的言行和思想观念确实存在许多问题,教育管理的难度可想而知,教师的这种无奈反应出来,作为校长打心里理解他们的难处。班主任A的这句话,首先带给我的思考是:为什么我们是去“搞定”学生,而不是“悦纳”学生呢?简单的所谓“搞定”心理,无疑会带着班主任的主观臆断和强迫色彩,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情绪,直接影响教育效果。而“悦纳”,是愉悦、接纳之意,可以理解为对问题学生或学生问题的一种耐心、一种理解。悦纳学生,理解学生,可能更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共鸣,即:共情。
接下来,我想以教师所谓的“搞不定”,结合我校的班级管理和课堂实际,围绕“尊重、理解”,粗浅地谈一谈对“共情教育”的认识。
最早,我是在县教研室的墙面上看到了“共情教育”这个词,但并没有深入思考。后来,从武汉大学张荣华老师的讲座中又听到了“共情”这个词,并了解到“共情”在理解和支持他人的情感需求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通过尊重、理解对方的心理感受和内心需求,从而赢得对方的认同感,通过引导,初步达成教育或纠正的目标。
班主任A向我抛出一个疑问:怎样才能管好那些“刺头”学生。面对这个问题,我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解决方法。但是,在我们学校,确实存在有少部分对读书完全没有兴趣、课堂上却又喜欢搞出一点动静、还不把老师放眼里的问题学生。针对这个问题,我跟A老师谈了三点:
第一,要重视学生的违纪行为。有的老师认为,学生既然不听教,那我就不管他:睡觉不喊,讲小话不理,搞小动作不睬,等等诸如此类。长此以往,学生不光会在课堂上肆意破坏学习纪律,还会无视老师尊严。因为,一般而言,学生对自己不能用心学习也许认识不到错误,但是对老师的这种“不理不睬、不闻不问”的冷漠却可能会十分在意。学生觉得,老师不把他当人看。课堂上,他不敢说老师的不是,背地里,他可能会鄙视老师,到处打老师的小报告。如果我们老师和学生换位思考一下,彼此又会做何感想呢?所以,从一开始,我们老师就要重视课堂纪律,与学生“约法三章”,在学生面前树立起老师负责任的形象。
A老师提到的“刺头”学生,其实所谓的“刺头”并不是绝对的。有些学生可以在A老师这里是刺头,但是在B老师眼里又不一定是。为什么会这样?结合我的经历,举个例子:
有个学生,瘦黑的脸,头发尺长,衣服经常一边高,一边低。穿一双拖鞋,总是佝偻着背,走起路来,趿拉趿拉,流里痞气,学生、老师都畏惧于他。一次,他上课迟到,不打招呼就进来了。我不许,让他出去喊报告。他油腔滑调的意思了一下,我要求重来。他想硬闯,我仍不许。他只得站在外面,但威胁我:你等着!我不理,照常上课。课后,我找他谈,分析这样做的影响,指出他存在的不良行为,坦率地告诉他,在我还没来这所学校的时候,我就已经了解过他。他很惊讶!我说,上课有上课的规矩,大家一视同仁,我也不会例外——我确实被学生罚扫教室。之后,他从未迟到。假如,我没这么要求,他在我的课堂,一定会轻率随性,便会被我称之为“刺头”。
我认为,“刺头”一说,不具备客观性。学生是不是刺头,完全取决于教师。教师如若能做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把学生的一言一行看在眼里,放在心上,“不因恶小而为之”,又何来的“刺头”?
第二,要约束学生的违纪行为。我发现,越是上不好课的老师,越是管不住学生。有的老师上课,只管自己教,从不管学生学。没有师生互动,完全不注重学情,怎么能上好课?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做学生的,放任学生,就是放任自己。教学可以放开,放开教、放开学,但不能放任教,放任学。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树立典型,懂得及时约束学生的违纪行为,保障教与学的双边运行。唱独角戏,不是教学。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及时约束学生,也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操守。教师把课上好,既是吸引学生,也是约束学生。教师上好课,就是对自己的尊重,对学生的尊重。
当然,约束学生的违纪行为,我们需要注意方法。我认为,从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的角度来看,学生可以分成上、中、下三个等第。上等,不用老师管,跟着老师走;中等,有违纪情况,但听老师教;下等,就是不把课堂当一回事,轻易不会听从老师的教育引导,却又非得处理不可的。针对这种情况,我通常采用的处置法则是:一暗示,二靠近,三微语。暗示,用眼神示意,旨在提醒。如果没有效果,那就“靠前指挥”。老师可以从讲台前走下来,在路经违纪学生身边的时候,有意停留短暂几秒。如果还是无视,那就轻敲桌面,或用书本轻碰其手指或胳膊。若仍无效果,便用眼神直逼学生。还不起作用,可以提出低声而不失严厉的话语要求。倘若老师能够做到这般耐心,估计就能管好90%以上的学生。暗示,靠近,微语,无论何种形式,都是以学生为上,都是尊重学生,把学生的感受放第一位。有句俗语说得好: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以心换心,尊重是相互的,付出与收获往往是成正比例的。
A老师问我,那万一学生在课堂上还是不听管的呢?这样的学生有,但一定是极个别特殊情况。特殊情况,一定有特殊原因,可以暂时冷处理,课外再找学生调查研究。当然,像这样的学生,想要短时间内完全改变他,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的沟通交谈就特别重要了,老师要以一种平等的姿态设身处地与学生进行对话。本着爱的教育,尊重的态度,以下三种谈话的方式,仅供参考:
“以退为进”式:老师主动向学生征求意见,让学生来审视是不是老师有错。通常,学生不会怪责老师。即便有错,学生也不会多作计较。老师已经有“礼”在先了,学生再做争议就是无“礼”了。如此,老师就掌握了话语主动权。然后,再问学生课堂上那样做是不是事出有因。学生明知自己有错,本以为会遭责罚。结果,不但没有,还被老师理解。瞬间,内心防线,不攻自溃。以退为进,表面上看,是老师在让步。实际上是,老师占尽了优势。
“避重就轻”式:重,指的是,学生上课违纪的事情。避重,就是老师对此避而不谈,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仿佛不在意。既不兴师问罪,也不上纲上线。相反,态度和蔼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情况,问明缘由。当然,该明确的还是要旗帜鲜明地提出来,比如课堂违纪是不被允许的,希望学生能够改变,努力改变。避重就轻的妙处在于,释放学生的内心压力,削弱学生的情绪抵触,赢得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形成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共情,利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以情动人”式: 简而言之,就是打感情牌。学生违纪了,我们要让他明白。但是,表述的时候,忌情绪化,要语重心长,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在帮他,从而彼此间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形成共情。生活上,对学生给予足够的关心,了解他的家庭和生活情况,倾听他内心的声音,做他忠实的听众,并表达对他诚挚的期望——能真正走进人内心的从来都不是打击和嘲讽,而是信任和期望。需要强调的是,期望不能过高,以其能做到为宜。这样可以避免产生畏难情绪和为难心理,从而影响交谈效果。
第三,要允许学生有违纪行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是中国千年以来的处世哲学。它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人性的宽容和理解。更充分地说明,人有过错的普遍性。当面对学生的违纪,我们应该懂得客观看待,学会一分为二的思考。作为老师,要有宽忍之心。课堂虽说是神圣的,但并不是说,过错就是不被允许的。况且,对学生而言,纵使是违纪,也是成长的一部分。所以,很多的时候,老师要能够做到眼睛里揉得进沙子——给予理解和宽容,利于师生和谐相处。当然,允许学生有违纪行为,并不是指不管不顾,而是说,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要能允许改错是一个历程。养成的习惯,想要一下子改过来,这不切实际。而且,只要看到学生在改,或是有改的意识,我们就要为他喝彩。
我接触过一个插班生。在学校里,他谁都不放在眼里。但在我面前,我讲他什么,都能好好听。我要声明的是,这并不表示,他就能够很快做好。令我欣慰的是,他在我们学校,顺利地初中毕业。他父亲说,他真的很佩服我。前些天,初三几个女生因为做操被我叫住了。原因是,态度不端正。本是要与她们谈话,我却没说什么,只是很平和地说了一句:面对你们,我们老师还能帮到什么。后来,她们自己说,以后做好。第二天,我从班主任处得知,确实要好一些。尤其是张同学,做得挺认真。用这两个例子,我只想说明一点,在我这里,学生的违纪是被乐意接受的。同时,我能够期待他们慢慢改变。教育学生,我从不说,他们没做好。更不会说,如果再不做好,就要批评,就要处罚。也正因为如此,学生都能信服我。
允许学生违纪的同时,我们需要不断地关注他们,鼓励他们,认可他们,赞赏他们。逆境可以出英才,顺境更能出好人才。打击固然能让人知耻而后勇,但是,赏识更能激励人前进。学生只有在积极的状态下,才能够更好地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并从中受到好的教育。
上述三点,是我二十余载的教学生涯,一直运用的与学生相处的模式。虽然说不上能解决碰到的所有问题,但可以自豪地说,我能够应对每一位学生。而且,每次的谈话,学生都能很欢心地从我这里离开。可以说,我并没有什么诀窍,能有的,也就是对“尊重”两字思考得或许比人略多一些。与学生交往,我可能更懂得换位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师生之间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相融。(作者单位:绥宁县红岩镇盐井学校)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湖北京山坪坝中学:“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