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存高远献爱心
——记七旬共产党员、邵阳市首届“最美资助人”郑志高的感人事迹
习主席指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题记
9月9日上午,邵阳市档案馆73岁的老共产党员郑志高,来到市特殊教育职业学校,亲手将一万元现金分别送到20名特困残疾孩子们的手中。在场师生和工作人员无不为郑老的善举大爱而感动与赞叹!
“最美资助人”郑志高是邵阳市档案馆正处级退休干部、中共党员、市红心林志愿者联合会年龄最大的会员。他心有大爱,扶贫帮困,不忘初心,余热生辉,十多年来先后捐款20余万元,用于扶贫帮困和助学,使数十名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其中8人考上大学,6人考上大专,3人考上研究生,4人考上公务员,现还有数十人分别在市区各类学校就读,家长称他为“及时雨”,孩子们喊他为“关爷爷”。最近他被市教育局评为“首届最美资助人”!
一颗帮困大爱心
习主席指出:“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贫困的梦魇严重地困扰着人民。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憧憬,再到孙中山“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的夙愿,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摆脱贫困、丰衣足食的深深渴望,摆脱贫困成了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郑志高同志深明此理。他出身贫寒家庭,从小生活在农村,深知平民百姓的疾苦。十多年前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休后,趁自己身体呷得消,来到邵阳县岩口铺镇一家矿山打工,每天骑着一台旧摩托,风雨无阻来回数十里,然后他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给长阳铺的贫困户刘公民买了六头牛,并且出资为村民修了牛栏,秋天他骑着摩托到磨石桥、应安亭等地农村捡红茹藤喂牛。两年过去了这些牛膘肥体壮,贫困村民发牛财,短短几年就脱了贫。
岩口铺镇白地村有四个残疾人,郑志高同志经常为他们送去米、油、面等,逢年过节还送红包,这些过去与他素不相识的残疾人都说郑干部“是个大好人!比亲人还要亲!”
北塔区新滩镇街道办杨家垅村张某、蒋某早年双目失明,生活十分困难,郑志高知情后从2003年起将两人做为自己的扶贫对象,给两位残疾人每月每人四五十元不等的零用钱,直至两位老人去世。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他先后两次捐款共2000元,同时还交了500元特殊党费。去年“七一”前夕他为抗击新冠肺炎,一次就交特殊党费一万元。
郑志高同志退休后适应市场经济大潮,依法理财,获得丰厚回报。但他平时省吃俭用,衣着朴素,甚至穿儿子的旧衣服,家里没有积蓄,每月工资就像“过水车”,甚至“辰吃卯粮”,家里也没有高档家具,只有一台用了十多年的电视机,一台立式电风扇,他用一截铅笔塞进开关键当遥控器,用一根绳子绑着风扇罩。一台老式嘉陵摩托,除了喇叭不响,其余部件都嘎嘎作响。大家看到这情景,都笑他是个吝啬鬼。别人问他为什么对自己这样抠门,扶贫救灾又如此大方?他笑了笑回答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一个没有大爱的社会里,远比贫穷黑暗更可怕!”
一片扶贫助学情
郑志高同志原是邵阳市七中的数学教师,早年曾到西藏支教,改行后仍怀有深厚的教育情结。他从农村扶贫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他认为农村扶贫,关键是要培养贫困家庭的孩子好好读书,只有这样,才能拔掉穷根,栽下摇钱树,装上聚宝盆,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孩子和家庭的命运与未来。
2015年,他一次为青海省贫困地区学校捐款两万元,还出资两万元为青海省黄南洲泽库县宁秀乡完小100名贫困学生购买爱心冬衣,许多孩子给他寄来了信或明信片,信中写道:“郑爷爷您让我们度过了一个温暖而美丽的冬天,祝您身体健康,长寿不老,扎西德乐!”就在这一年,他还为市十四中学捐款一万元,为贫困学生刘巧容先后捐款6000元。
市十一中学生阮运、阮林兄弟的母亲离家出走多年,其父身材矮小,又没文化,打工没人要,经商没本钱,生活过得紧巴巴,对两个小孩的教育更是力不从心。郑志高和邓集义两位退休老人主动对接帮扶袁氏兄弟,经常和学校班主任老师保持联系,不定期地去家中走访,逢年过节送去礼物,同时资助他们的生活费、学费、补课费。孩子的父亲阮学东说:“搭帮两位好心爷爷,如果不是两位老人的帮助,我和孩子真的过不下去了”。
在北塔区杨家垅、茶元头等乡村郑志高同志扶贫帮困,助学解难的故事就像架上的葡萄一串串。枫林村贫困户子弟刘巧容、刘安宁姐弟上初中时,因家庭困难,准备辍学,郑志高知道后,上门劝学,并承担了所有学费,帮助姐弟俩完成了高中学业,后来都考上了大学。
江北乡杨家垅村贫困子弟肖景丽、肖时雨姐弟的父亲患病,为了让姐弟俩完成学业,郑志高一次资助现金2000元,并四处为其父筹集治病资金。肖景丽研究生毕业后现在新邵当教师,肖时雨也考上了大学。得到郑志高扶助的杨家垅贫困生肖雨欣、陈倩兰现两人已大学毕业,正在报考研究生。困境孩子郑文康上初中时,母亲离家出走,父亲难以维持家庭生计,郑文康随奶奶生活,郑志高每年资助郑文康2000元用于学习,六年如一日,郑文康后来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公务员,现在邵东县工作。
2022年以来,他先后为北塔区协鑫阳光学校、洞口县西中中心学校捐款6000多元,用于学校购买图书。
一腔夕阳报国志
郑志高参加革命工作几十年来,忠于职守,勤政廉政,他以焦裕䘵等英雄为榜样,始终以人民利益为上,“心中惟有人民群众,唯独没有自己”。教书育人是好老师,廉洁奉公是好公仆,扶贫助学是“活雷锋”!在贫困孩子心目中他是个富有大爱的“关爷爷!” 今年已年过七十的郑志高还申请加入了“红心林”,成为会里最年长的“志愿者”。他说:“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搭帮共产党翻了身,我要永远知党恩,跟党走,竭尽全力报党恩!”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市档案馆有两个分馆分别在市委、政府机关院内,2010年已退休在家安度晚年的他,见单位人手紧,就主动把档案馆晚上防火安全巡查的份外事揽到自己身上,风雨无阻,从不缺位,不取分文报酬,一干就是两年多。
郑志高的胞弟郑建华家住新滩镇杨家垅,是位退役军人、共产党员,曾在部队多次立功受奖,退伍回乡后担任农村基层干部,瘫痪18年(现已病故),他的弟媳罗爱华因尿结石手术失败,腰上挂着个排尿袋,照样下地种菜,上街卖菜,侄儿郑宇因三次脑颅手术,成了生活不自理的植物人,郑宇还有一双胞胎儿子在上小学。长期以来郑志高解囊相助,并带领弟弟一家人与疾病贫困顽强做斗争。
郑志高还经常教育家人以实际行动爱党爱民爱国家。在修建320国道、资江二桥、公共厕所、架高压线、安装变压器,要占用弟弟郑建华家的承包土地时,郑志高主持召开家庭会,引导家人舍小家为大家,全力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和社会公益事业。
“采得百花酿成蜜,为谁辛苦为谁甜”。郑志高同志的扶贫助学、帮困解难、慷慨解囊的善举大爱早已在北塔区杨家垅、茶元头乡等地乡邻传颂,有口皆碑,声名远播。家人对他“心中没有自己,唯有他人”的无私奉献也表示理解和支持。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给了他许多褒奖和荣誉,他多次立功受奖,2008年还被省政府荣记二等功,2023年7月被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扶贫帮困,善行无边;十年助学,大爱无疆。默默无闻,无怨无悔。这就是“最美资助人”、优秀共产党员、“红心林”志愿者郑志高同志的真实写照! (邓集义)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别让“笑脸”成为问题的“遮羞布”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