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社会,为了提升基层工作效率,减轻其压力,上级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为直观的就是减少考核指标的数量。然而,实际操作却与初衷背道而驰。尽管考核指标有所减少,但各种检查和抽查的频次却悄然增加,基层单位因此陷入了频繁应对检查的漩涡,不仅未能真正实现减负,反而工作负担加重。
检查和抽查本应是确保政策落实、提升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但在某些地方和部门,它们却异化成了给基层添堵的负担。频繁的检查和抽查,不仅占用了基层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让他们在应对检查的过程中疲于奔命,难以专注于实际工作的开展。
这种“频繁的检查”现象的背后,暴露出的是个别地方和部门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问题。有的部门以检查来体现自己的重要性,仿佛不通过频繁的检查就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有的部门则通过检查来推卸责任,将本应由自己承担的责任转嫁给基层;还有的部门则简单地将检查与工作落实划等号,认为只要检查频繁了,工作就一定能落实到位。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工作导向。检查和抽查应该是为了推动工作落实、提升工作质量,而不是为了体现部门的重要性或推卸责任。因此,上级部门应该切实优化检查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抽查,让基层单位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专注于实际工作的开展。
其次,要化繁为简,精准设置检查指标。检查指标应该紧扣中心工作,服务大局,避免过于细化碎片化。同时,要严格控制“一票否决”事项,防止变相向基层推卸责任。此外,还应建立检查指标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检查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再次,要以简驭繁,优化检查方式。检查程序应该简洁明了,避免复杂化和多头重复。要根据不同的检查任务选用针对性的检查方式,加强日常检查、深化分类检查、做实年度检查。同时,要利用好信息化手段,提高检查效率和质量。
最后,大道至简,回归检查初衷。检查评价一个地方和单位的工作,关键看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群众的评价怎么样。因此,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发挥检查的检查、诊断作用,通过检查为基层工作“把脉”,提出改进意见建议。同时,要强化结果运用,将检查结果与选人用人、发现问题整改贯通起来,让检查真正回归推动工作落实、激励干部干事的初衷。
频繁的“检查和抽查”也该歇歇了!只有让检查和抽查回归本位、回归初衷,才能真正为基层减负、为干部赋能、为改革增效。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检查机制和工作氛围!(陈文华)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重奖之下,餐饮品牌如何乘风破浪?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