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加班已成为许多职场人士的常态。它本应是提升工作效率、缩短项目周期的一种手段,然而,在某些基层单位,加班文化却悄然异化,演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的“表演”,严重损害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一些基层干部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往往无所事事,而一旦夜幕降临,他们却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开始所谓的“加班”。这种“唯时长论”的做法,不仅无法提升工作效率,反而导致了工作时间的无效延长。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坐班不做事”“领导不走我不走”的现象,正在制造一种“伪勤奋”“伪敬业”的恶劣风气。
加班文化的扭曲,其根源在于政绩观和工作作风的偏差。有些干部将加班视为一种向领导展示“存在感”的方式,他们追求的并非工作成果,而是工作时长。这种观念不仅背离了工作的本质,也严重挫伤了那些真正努力工作、追求实效的干部的积极性。
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干工作不是表演作秀。我们不能为了抬高自己的“印象分”而搞一些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干事创业的风气,也阻碍了组织的健康发展。
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认识到,“假加班”并非长久之道,真正的“存在感”来自工作成果而非工作时长。我们要鼓励干部树立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将精力集中在实际工作上,而非无谓的加班。
其次,我们需要对干部的思想进行一次深刻的“大扫除”。我们要树牢当老实人、干老实事的理念,坚决摒弃“花拳绣腿”式的表面功夫。在考核评价和提拔评优上,我们应更加倾向那些下真功、出实绩的干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此外,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工作机制也至关重要。我们要坚持工作任务清单“墙上晒”,实现任务进度的可视化和透明化。这样一来,干部们的工作业绩就能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从而有效避免“假加班”现象的发生。同时,我们还应该倡导一种健康的工作文化。鼓励干部在工作时间内高效完成任务,而不是通过加班来刷存在感。我们要让干部们明白,真正的努力不是靠加班时长来衡量的,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来体现的。
总之,“假加班”现象不仅损害了干事创业的氛围,也阻碍了组织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必须从政绩观、工作作风、考核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坚决刹住这股不正之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出一个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让每一个干部都能在这里施展才华、实现价值。(陈文华)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 被剥夺“业委会”选举资格,长沙男子起诉行使撤销权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