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2030年,2060年,这些听起来似乎有点遥不可及的词汇,在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向好的今天,在新时代毕节示范区,其实距离我们很近。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2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又指出,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
夜已经很深了,屋外的毛雨下个不停,两只老鹅不断地发出“嗷嗷”的声音,这天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在贵州省毕节市高新区归化街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一家叫贵州亿康科技兴农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办公室内,有几个人还在相谈甚欢,他(她)们的话题,居然就是碳达峰,碳中和,二氧化碳,螺旋藻,循环经济,乡村振兴。
这天是六大河栏目组第四次走进这家企业,因为对螺旋藻比较陌生,所以前三次那可是直接不敢动笔,这次是第四次,又逢自己的节日,再不整出一篇,那可是对不起这个称号了,更何况自己干了三十年。
贵州亿康科技兴农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这家企业看上去虽然不大,但他们的目标却不小: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大农业,建设美丽富裕和谐新毕节。她是贵州第一家螺旋藻公司,是一个“吃”二氧化碳的企业,她需要使用的原料99%是二氧化碳。而在贵州省毕节市,众所周知,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是,火电厂的碳排放问题。作为贵州最大的西电东送重要能源基地,尤其是贵州最大的火电建设基地——纳雍火电厂、金沙火电厂、大方火电厂、黔西火电厂和毕节头步桥火电厂以及建设中的威赫电厂,那二氧化碳的排放可是一个不小的数据。
为什么这家企业要落户毕节?就是在一次会议中,山西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山西农业大学分子农业与生物能源研究所所长李润植博士路过大方火电厂,当他目睹冒着浓烟的火电厂烟窗时,不由得用手指着发出感叹:“把这个浓烟捕捉下来,生产成螺旋藻,全中国人都吃不完。”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螺旋藻专家的这句话,引起了他旁边一位朋友的重视,而这位朋友,就是目前贵州亿康科技兴农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重要成员。
“人类在二十世纪有两项伟大科学发现,一项是原子能,另一项就是螺旋藻。而螺旋藻的发现对人类的贡献更加大于原子能。”法国著名科学家克莱门特博士说。
螺旋藻是藻中之王,她是一种古老的低等原核单细胞或多细胞水生植物,形如钟表发条,呈螺旋状蓝绿色,所以称为螺旋藻。她是有35亿年生命史的稀有藻类生物,也是一种天然食品,是自然界营养成分最丰富、最全面的生物,富含高质量的蛋白质、SOD活性高。
世界卫生组织认定,螺旋藻是“人类21世纪最佳保健品”和“未来超级营养品”。
中国国家教委推荐:“中小学午餐食品”。
连片的阳光温室大棚里,墨绿色的液体在浅池中循环流动,工作人员穿着涉水服,在池中用水瓢搅动、泼洒,加速表层与底部液体的流动……七星关区归化街道常丰社区微藻固碳暨藻基产业链示范基地的这一场景,给六大河栏目组留下了深刻印象。
走进基地大棚,显示屏实时显示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通风、光照等数据尽收眼底,在搅拌装置的作用下,一池绿波哗啦啦流淌。
而在基地大棚一侧,有十来个密封的大坛和二十余个能装上千斤的塑料罐,看上去约有近二十吨,这就是已经养好的螺旋藻。贵州亿康科技兴农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叶航启开其中一罐,一股香气顿时扑鼻而来。
一位螺旋藻专家看后悄悄对叶航竖起了大拇指:在贵州,你能养出这么好的螺旋藻,这回你真的发了!
这就是贵州省首个微藻养殖项目,就是她,正在引领着贵州——减污降碳新示范,微藻固碳向绿行。(本报记者 刘延平 摄影报道)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六大河报道 | 周大成:西部打工仔 东部企业家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