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台青蔡芳咏在贵州从事古筝教学。\受访者提供
在台湾高雄出生的蔡芳咏12岁时只身来到北京学习古筝,后来与同样是古筝演奏家的彭士泳结缘。婚后两人回到彭士泳的家乡贵州毕节,蔡芳咏父亲创办的古筝厂也从福建搬迁至贵州。“高山流水遇知音”。如今蔡芳咏和彭士泳,一位从事琴艺教学,另一位主打古筝经营。因古筝缘结,两位“90后”走到了一起。他们是生活上的伴侣,更是音乐上的知音,共同谱写“琴瑟和鸣”的幸福乐章,成为两岸民心相通、感情交融的一道亮丽风景。
文、图:周亚明
初冬,贵州毕节的早晨带着潮湿的冷风。不同于往日,没有学生们练习古筝的琴声,工作室里显得有些冷清。蔡芳咏指导的学生们已到贵阳参加艺术考试──这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时刻。蔡芳咏期待着学生们带回好的消息。
蔡芳咏的父亲制作古筝、母亲教授古筝,蔡芳咏从小就对古筝有着天然的亲近。虽然父母不愿她走上学琴这条“吃苦”的道路,但5岁的蔡芳咏坚持每天练琴4个小时,在同龄人中“小有成就”。
赴京深造提升琴艺
2006年,因为一次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蔡芳咏第一次离开台湾来到北京,见到更多像她一样热爱古筝的同龄人。他们的演奏让蔡芳咏相当震撼,令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到北京进行系统地学习,加强基本功以提升琴艺。作为家里最受疼爱的小女儿,父母不忍心让她一个人到这么远的地方。但拗不过她的一再请求,最终顺应她的心愿。
学习拼音、简体字,住校的集体生活,严厉的老师,离开了父母和姐姐的庇护……蔡芳咏克服着种种困难,新的学习环境也带给她更多新鲜感。以琴会友,她认识了许多来自大陆各地的新朋友,开阔眼界的同时,琴技也在不断提升。
由于两岸的教育系统有所不同,获得通用文凭就需要取得本科以上学历。蔡芳咏很清楚,自己所选择的,是条没有退路的道路。为参加各类考试和比赛,她每天练琴14个小时、一练就是16年,如愿考入中央音乐学院。2009年,蔡芳咏父亲将多年经营的“松柏古筝”厂,从台湾高雄搬到福建福州,不仅扩充了业务,还成就了蔡芳咏和彭士泳的浪漫情缘。
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的彭士泳,那时正在成都经营古筝艺术中心,他希望将高品质的古筝,放在中心销售。为更加了解相关产品,他从成都去到福建,前往蔡家的古筝厂。见到同样是演奏古筝的年轻人,蔡爸爸把女儿的微信推给了他。虽然两人并未见面,但彭士泳常在线上咨询蔡芳咏古筝制作的工艺,对蔡家的“松柏古筝”称赞有加;蔡芳咏也看到彭士泳比赛的视频,对他的演奏印象深刻。古筝演奏的圈子并不大,在一次老师组织的古筝论坛现场,两人第一次见面。
“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根”
年龄相仿、热爱古筝,蔡芳咏和彭士泳总有聊不完的话题。每一次讲座、论坛、音乐会,都成为两人特有的“约会”,一起学习、相互了解、共同成长、彼此欣赏,古筝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婚后,蔡芳咏在毕节定居,对贵州的文化相当着迷。她说,小学5年级曾演奏《黔中赋》,但那时并不知道“黔”在哪里,更不明白曲中为何会有这么多忽明忽暗的变化。如今她在毕节生活,才开始有所了解。“贵州对我来说是一个宝藏之地!北京如果是我‘入世’音乐殿堂的‘门票’,贵州像‘避世’的‘桃花源’。”蔡芳咏说,在这里能让她从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回归平静。当她在贵州烟雨蒙胧的山雾中,看到山峦树林因为季节更迭、天色阴晴,而呈现出不同颜色的时候,她更能体会《黔中赋》的曲中意境,体会到贵州的一山一水、明暗变化。这种身心合一的感受,加深了她对琴艺境界的理解,在一片山野间放下杂念、静心音乐,见天地、见自己。“每当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龚琳娜老师对我的嘱托:民族的文化才是我们的‘根’!无论走到哪里,家乡的歌谣总能带给我们安慰。”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韩国瑜将角逐台立法机构负责人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