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中文网

导航菜单

幸福龙溪 

2024
08/22
16:57
中国新报
分享

 

幸福龙溪 

袁星忠

 

        “幸福”的“幸”字,上面有“土”,下面有“人民币”的符号,在这里可以引申为,幸福不仅仅是鸡犬相闻和黄发垂髫皆怡然自得,还得要有整洁的街道、宜居宜业的环境、幸福和美的生活。今天,跟大家聊一聊“我眼中的幸福小镇——龙溪”。

 

         二十多年前,我比较喜欢观看龙溪钱杆舞表演,聆听龙溪人对幸福的诠释。他们在《幸福钱杆》唱词中唱道:“钱竿打得叮当响,我来唱个农民忙;农民忙来农民忙,忙得农村变了样......忙来忙去为哪样,为的早日奔小康;唱到这点我要唱,感谢英明党中央。”

 

       龙溪,古时称“狗场”,意为每逢农历戌日为赶集日。这里交通便捷,遵余高速公路穿镇而过,县境内的G243、G354两条国道在这里交汇,距县城22公里,镇域面积153平方公里,辖6村1社区,总人口3.74万人,素有“经商歇旅旱码头”之美誉。

 

        溯源龙溪商旅文化,龙溪人的经商意识其实由来已久。据《大明会典》水马驿(上)记载:“明洪武二十六年,四川播州等地驿站建设……余庆长官司设鳌谿驿、芩黄驿(土官);白泥长官司设白泥驿……”。自明代余庆开通驿道以来,在龙溪附近设芩黄驿站,此驿道为湖广经贵州通四川的古道。由龙溪出发,经古道可抵达播州、龙泉、石阡、瓮水、草塘、白泥、余庆、葛章、黄平等土司。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冬月,时任贵州巡抚郭子章拨铜钱2.2万贯,历时八月,还对龙溪乌江两岸一带的古驿道还进行大规模的整修。由此可见,龙溪古时亦为交通重镇。

 

        史载,明代始设龙溪集市,定名“狗场”,当时以寺庙、祠堂、山寨为集市交易的主要场所,十里八乡都来狗场赶集,商贸交易,十分热闹。清末光绪年间,集市由“狗场”改为“龙溪场”,售卖鸡鸭禽蛋、坛坛罐罐、土烟山货、农事工具等。民国时期,随着大量四川、江西、湖广的移民来到龙溪,在龙溪街上建起江西会馆、四川会馆、湖广会馆。龙溪境内开始发展手工业,主要有陶罐、酿酒、粮食、土布、生漆等商品交易。民国28年(1939年),湖南部分商人进入龙溪,经营百货、纸张等商品。

 

        日月交替,斗转星移。解放后,1950年,龙溪有坐商290户、摊贩382户、行商218户;1952年,建成了国营龙溪酒厂,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龙溪碗厂、食物油厂、复合肥厂、火炮厂、硫磺厂、糖果厂、牛肉干加工厂、中药材加工厂、巴师傅鞋业、石材加工厂、华闽电冶、泰龙建材、生物颗粒制造厂等企业方兴未艾。如今,还开工建设龙溪工业园区,余庆烟花爆竹传统文化产业园。

 

        烟花,是龙溪工业发展的灵魂。龙溪游离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是一半田园一半都市、一半清欢一半烟火的中间地带。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18家烟花爆竹企业入驻园区,直接从事烟花生产人数达2000余人,已逐步成为中国西部烟花爆竹生产基地和集散交易中心。

 

        无农不稳,无商不富,无工不强。我曾看过一组数据:2022年4月,龙溪镇共有各类经营主体3748家、企业534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0家,2021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59亿元。

 

        龙溪地名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龙溪万龙田一带连降暴雨数日,在一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夜晚,一条青龙从万龙田中经小溪沟游进小乌江河,青龙布雨完毕,回到东海。万龙田本是龙族聚居、生息的家园,万龙聚会于此,将水满出而成溪流。据说这股水是龙宫淌出来的乳汁,不但能灌得五谷丰登,而且还能酿出甘醇美酒,上世纪八十年代,龙溪酒厂的“龙窖”曾获全国保健食品金奖的“中华颐寿酒”,就是这股水酿造而成。因此,龙溪被人们视为神秘的龙宫,龙族的家园,从而得名为龙溪。

 

        龙溪镇境内最有名的山当属九龙山,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冬,安顺知府瞿鸿锡编撰的《平越直隶州志》记载:“九龙山,在县西二十五里,西堰峰排列,其中特耸一峰,山半涌泉产嘉鱼,巨口细鳞,非他处有也。”这一记载与之前青龙入溪的古老传说居然不谋而合,山是九龙山,溪是龙溪河,九龙山仿若巨龙伏卧在小溪旁沉睡,可谓是人间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

 

        文化是一个城镇的灵魂。龙溪还具有悠久的人文历史,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抗倭名将陈璘受命赴播州平定播州杨应龙叛乱,当途径龙溪田坝村万龙崖花洞,见此地攻防俱佳,于是在此屯兵休整数日。士兵们在洞中以打钱杆、快板取乐,当地老百姓融入其中,也学会了打钱杆。自此,省级非遗文化钱杆舞在龙溪得以传承发展,龙溪钱杆舞还赴香港参加广场舞大赛中荣膺一等奖。

 

         在此期间,陈璘将军还在田坝万龙崖摩崖上题写了一首五言诗:“仗剑空狐穴,停轺憩洞天;有崖堪镌勒,何处不燕然。”落款记:“万历庚子春三月岭南龙崖陈璘奉命征播提督大兵过此题”,摩崖石刻桥框离地7米,每字0.08米见方。此摩崖题字距今已有424年的历史,为余庆县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比松烟他山摩崖石刻早了近50年。这首诗不仅记录了陈璘在龙溪的战斗经历,也展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英勇无畏的家国情怀。

 

       龙溪,这一抹红色的土地,是近代龙溪发展进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1934年10月至1936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曾三次转战龙溪,累计长达二十余天。

 

        1934年10月3日,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先头部队进入龙溪。4日拂晓,红六军团部队包围龙溪,经过激战,攻克了龙溪上街区团防队碉堡,生擒了代理区长唐光佑。5日,红军在龙溪场坝召开1000余人参加的军民大会,宣传红军政策和革命道理,并枪决了唐光佑。红军在龙溪期间,带领群众开展打土豪活动,将土豪、地主豪绅家中的肥猪、粮食分给穷人,并宣布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余庆县军政委员会”,由四十九团政委晏福生兼任县军政委员会主席;建立“中华苏维埃龙溪区临时政府”,由四十九团蔡副营长兼任龙溪区区长,这也是红军长征进入黔北后建立的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

 

        1934年12月28日,中央红军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进占余庆县城,同日,先头部队进入龙溪境内宿营并进行短暂休整,红一师部移驻龙溪下街江西会馆万寿宫处,为突破乌江寻找战机。12月31日傍晚,龙溪岩门老船工安清和、赵子云、周金科等协助红军,拖回被敌军沉于乌江北岸的木船3艘,并连夜打造渡江竹筏若干只。1935年1月1日,红一军团第一师在龙溪迴龙渡(现属大乌江镇辖)强渡乌江,红九军团、红一军团部分驻守县城和龙溪。2日凌晨,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杨得志、政委黎林带领红军战士,率先在迴龙渡鱼子塘突破黔军八团封锁线,歼敌百余人。3日,驻扎在县城和龙溪的红军部队兵分两路,取道敖溪、龙家、松烟,挺进湄潭,北上遵义。

 

       1936年1月21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夏曦率领红二、六军团经石阡白沙、本庄等地潜入龙溪,于黎明前摧毁龙溪西北山头2座碉堡;22日,红五师到沙坝露营,红四师在周家湾设战地指挥部,针对北面阎家屯、凉风等地守敌实施监控和警戒;23日,与驻守龙溪和增援之敌在龙溪的湖广官山、四川官山、茨桑坳一带阻击敌人,激战至黄昏时分,红军主力部队顺利通过龙溪。24日,红六军团主力离开龙溪前往瓮安,向黔西、大定、毕节转移。

 

       红军所到之处,宣传党的主张,传播革命火种,为龙溪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后,为铭记那段峥嵘岁月,弘扬长征精神,1958年,县人民政府将龙溪集镇所在村命名为“红军村”,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红军”命名的村,以此纪念中华苏维埃余庆县军政委员会和中华苏维埃龙溪区临时政府的成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龙溪人的气质豪爽大方,略带袍哥人家的味道,做人信义,做事精明,恪守“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的信条。抑或是因镇名带了一个“龙”字,大家都自比作龙,名字中也喜欢用“龙”字,沾上“龙”气,龙筋虎猛,日后定当平步青云。龙溪人喜欢歌舞,尤喜篮球运动。譬如,每遇县里的篮球比赛,龙溪人总会拉上大鼓、大锣,组建强大的啦啦队,手持话筒哨笛,呐喊助威,把客场当成主场,一副志在必赢的架势,得理不饶人。总之,龙溪人的风格就是“生猛鲜活”。

 

       幸福不是毛毛雨,幸福不是免费午餐,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在我的心里,龙溪人是敢于创造的,龙溪人也是幸福的,我期待未来的龙溪人更加幸福。

 

       作者简介:袁星忠,男,汉族,中共党员,生于七十年代末,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写作学会会员。曾任高中语文教师、余庆报社总编、镇人大主席、县文体旅游局局长、县文物局局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政协文史委主任等职。现任余庆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水墨松烟
下一篇:最后一页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