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中文网

导航菜单

福建永安:“非遗进校园”活态传承戏里春秋

2024
10/23
06:40
中国新报
分享

 

       “人间春月花开时,八八六年有故事。三王携母到昆岗,早出开闽金钥匙……”这是福建永安市青水畲族乡民族中心小学的一个剧目演绎场景。近年来,青水畲族乡“非遗研学热”人气火爆,持续飙升,一波又一波的青少年带着对非遗文化的好奇与向往,开启了一场又一场探寻戏曲精髓与民俗之美的奇妙之旅。

 

“大腔戏”进校园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近年来,我校积极配合乡政府实施的‘戏曲进校园常态化教学工程’,以课堂为阵地,以校园为舞台,创新推进戏曲进校园文明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近距离领略非遗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永安市民族中心小学校长颜亮亮说。

 

        10月21日,在民族中心小学的“传承经典 共享非遗”大腔戏研学训练班上,孩童们并排端坐,目不转睛。伴随着阵阵锣鼓声,一个个小演员粉墨戏妆,稚嫩姿势、悠扬童声、缕缕戏音……激情演绎着戏里春秋,让话本中的英雄人物栩栩如生,鲜活再现了畲族的历史风云。

 

       大腔戏研学训练班创新开设表演唱腔绝学、经典折子研学、表演身段研学、角色化妆研学、元素剪纸文创研学等课程,从戏曲起源、剧种流派、戏曲行当到表演技巧、常见乐器、经典剧目,潜移默化把青少年带入了“看得见”的故事情节里,尽情乐享着非遗文化之博大精深。

 

       “让青少年学习了解大腔戏非遗文化,感受不同戏曲角色的情感表达,目的在于培养更多的戏曲爱好者和传承者,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青水畲族乡宣传委员廖美英说。

 

        永安大腔戏也称大门腔,拥有400多年历史传承,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大嗓子唱高腔,大锣大鼓唱大戏”而得名,是福建解放以来发现的最古老剧种,源于江西弋阳一带,形成于明代中期,有弋阳腔“活化石”之称,现仅存于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丰田村。

 

       近年来,青水畲族乡以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为抓手,通过建立完善文化引领、保护传承、送教培训、节日展演、研学活动、非遗传承人申报等机制,全力推动非遗文化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让原本深藏于乡野民间的传统技艺、习俗活动走出了地域限制,跨越了“山门”。

 

       如今,“非遗+研学”火热态势持续在畲乡大地上蔓延。在丰田村,常有不同院校的大学生考察团队纷纷走出书斋,以青春之力,问道于田野,在戏曲文化的土壤中,乐此不疲地认知、发现、钻研,尽情体味着非遗的精髓与神韵,彻悟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学术使命与社会责任。

 

      “为打破人们对非遗文化的刻板印象,我们尝试将研学产品向非遗主题化、体验化转型,助力畲乡旅游高质量发展。”青水畲族乡经济发展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钟美芳介绍,永安大腔戏“缘起弋阳”目前已打造成“行走的非遗课堂”,是当地活态传承非遗、加速文旅融合的创新举措。(黄中泉 戴安琪 )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八斗才华藏傲骨 三湘桃李沐春风丨记晚清湖湘才子吴獬
下一篇:最后一页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