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中文网

导航菜单

薪火相传 接续奋斗——援中非医疗队赓续援外精神

2024
02/11
10:56
新华社
分享

新华社班吉2月9日电 通讯|薪火相传 接续奋斗——援中非医疗队赓续援外精神

新华社记者王泽

清晨,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街道上行人寥寥,但在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驻扎的班吉友谊医院,楼道里候诊的患者已排起长队。

2月5日,在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队长、内科医生王赓歌(中)在班吉友谊医院为患者诊疗。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

一个多月前,第20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抵达这里,马上投入紧张的工作。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以精湛的医术向当地人民交出了一张满意的“答卷”。

“郑医生的针灸技术太好了,我的右臂麻木无力,经过他一个多月的治疗,现在已恢复正常了。”本杰伊·艾梅从针灸科医生郑嵩的诊室里出来,对记者边说边挥动右臂。

艾梅上个月发现右臂无法动弹,被推荐来此接受针灸治疗,经过四次治疗已基本痊愈。他对中医的神奇疗效感叹道:“针灸不用药物就能产生如此明显的效果,以后有病还会来这儿看。”

2月5日,在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援中非中国医疗队妇产科医生梁丹(中)与助手(右)在班吉友谊医院为患者诊疗。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

眼科医生陈金桃几乎每个工作日结束门诊后还要加班做手术,迄今已完成20余台。陈金桃说,中非靠近赤道,紫外线强烈,导致很多民众患上眼病。“看到一个又一个眼病患者经我治疗后恢复健康,心中感到无比自豪。”

比达纳·法比安来医院进行术后复查。他三年来一直饱受青光眼的折磨,服药未见好转,经人介绍找到医疗队接受了手术。“自从半个月前陈医生给我做完手术,我的眼睛舒服多了。”

2月5日,在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援中非中国医疗队眼科医生陈金桃在班吉友谊医院为患者做眼部检查。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

中非位于非洲内陆,是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医疗设施和水平难以满足当地人民需求。中国政府援建的班吉友谊医院建于1987年,目前院内一些设施已显得陈旧。中非条件艰苦,停水停电是家常便饭,医疗队依靠发电机保障生活和工作用电。

在工作中,医疗队尽力用精湛医术弥补医疗条件不足的现实困难。提起刚到中非不久进行的一台手术,麻醉科医生金苍元仍心有余悸。那是一名危在旦夕的枪伤患者,需要立即进行全身麻醉手术。“当时班吉各大医院都无法提供医用氧气,班吉友谊医院的制氧设备老旧,压力不足,且随时面临停电。”

2月5日,在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患者在班吉友谊医院援中非中国医疗队的诊室区域候诊。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

金苍元解释说,在没有稳定氧气供应和电力的环境下,进行全身麻醉就像在“走钢丝”,风险极大。医生们迅速制定方案,将病人气管插管后,把气管导管和简易呼吸囊连接好,接上家用制氧机,由3名麻醉医生手动轮流挤压呼吸囊进行辅助通气,顺利完成了4个小时全麻手术。

中非设备与公共工程部长埃里克·雷科塞-卡莫高度评价中国对中非卫生领域的帮助。他表示,中国对中非的帮助从不讲求条件,真正为中非人民着想,让人敬佩。

2月5日,在中非共和国班吉,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麻醉科医生金苍元在班吉友谊医院为患者做镇痛治疗。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

据统计,自1963年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以来,中国已累计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近3亿人次,为许多国家培养医疗人员10万余人。

2月5日,在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援中非医疗队中医科医生郑嵩在班吉友谊医院为患者做针灸治疗。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

在一代代援外医疗队员中,既有像金苍元一样多次参与援外的医务工作者,也有父子接力、夫妻共进、姐妹携手,他们将汗水、青春甚至生命奉献在非洲这片热土,用自己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造福了当地人民,赢得非洲有关国家政府和人民的赞誉。

2月4日,在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队员在位于班吉友谊医院的驻地内一起包饺子。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

第20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队长王赓歌表示,他们将尽最大努力发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为当地民众解除病痛,继续书写中国援外医疗新篇章。

2月4日,在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队员在位于班吉友谊医院的驻地内贴对联。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

“今天是中国农历除夕,我们将举办一场社区义诊迎接新春佳节。”王赓歌说。“虽与祖国相距万里,我们将用仁心仁术守护中非的万家灯火,用实际行动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参与记者:周楚昀、李成、韩旭)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龙腾华夏 春满神州——全国各地欢度春节一线见闻
下一篇:中央一号文件丨我国强化“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