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中文网

导航菜单

三中全会前瞻 | 把好金融资源集聚方向 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4
07/15
16:13
大公报
分享

  图:专家建议,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推动金融与数字技术的有机融合,助力金融强国建设。图为在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上,观众体验一款数字空间APP。\中新社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目标,开启了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新的重大部署。金融改革事关高质量发展。专家表示,未来要推动金融资源真正集聚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下一步全面深化金融改革要鼓励金融机构差异发展、错位竞争,壮大股权投资和耐心资本,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金融土壤。

  去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为金融改革开放指明总方向。6月19日陆家嘴论坛上,新一届金融管理部门主要领导第一次集体亮相。央行行长潘功胜公布货币政策新框架,淡化数量目标,重提利率走廊,央行接连推出“借券”、临时隔夜回购操作等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改革已悄然启动。中国证监会公布科创板改革8条措施,抓紧研究谋划资本市场改革一揽子举措,支持耐心资本发展的创投17条落地,资本市场改革亦密锣紧鼓推进。

  服务实体经济 提高融资效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近日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举办的长安讲坛上发表演讲指出,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之后,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基础逻辑、主要任务、发展方向、发展重点都发生了变化。中央对于金融业的要求,首要的是履行其功能,即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支持产业政策。“要推动金融资源真正集聚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上来,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金融服务需求,是否赢利应放在第二位考虑。”

  李扬特别提到,金融强国的中国特色之一是人民性,人民性指的是金融要为人民服务,从功能上分析,金融的人民性就是要助力公平分配。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减少金融压抑的同时防止过度金融化,防止金融业堕入自我服务的泥沼,需要进行大量的体制机制改革。而从金融结构看,中国金融体系规模已经很大,但资金配置不均衡,融资结构不合理。“关键是提高融资效率,重点解决资金‘苦乐不均’和‘钱多本少’、‘耐心资本’不足等问题。”

  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建议,首先要推动大中小型银行机构差异发展、错位竞争,鼓励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做强”“做优”,提高综合化经营程度;政策性银行需加快实施“分类分账改革”,加大政策性金融服务国家战略和推动关键产业转型力度;督促中小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优化股权结构,遵循属地原则,服务当地中小企业和个人“做精”、“做专”,避免盲目扩张。

  鼓励股权投资发展 壮大耐心资本

  另一方面,应鼓励股权投资发展,切实培育新质生产力。宗良建议,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供适配融资资源;大力发展风险投资,研究制定鼓励风险投资“投早、投长、投硬”的税收优惠政策,可按照投资时间长短,制定差异化累进退税制度;引导资本市场以长期价值为导向,持有成长周期较长但远期发展可观的企业,壮大耐心资本规模,进而打造多层次、差异化的金融体系。

  建设金融强国,需有效防范新形势下的潜在风险。宗良指出,目前金融风险主要体现在房地产、中小银行机构、地方债务及对外开放等领域。未来需要持续推进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加大对房地产市场存量资产处置力度;对地方债,建立统一透明的债务监管制度框架,避免一边化解一边新增,妥善化解存量隐性债务,逐步缓释债务压力。

  推动资本市场扩容 放宽保险资金入市比例

图:2023服贸会上,展台工作人员向参观者介绍一款自主设计的视频银行。\新华社

  最近一段时间,内地资本市场改革动作频频。新“国九条”落地,证监会与有关方面一道,完善科技型企业精准识别机制,落实并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中长期资金、私募股权创投基金、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税收政策……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指出,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牵一发而动全身”。下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应继续要推动资本市场扩容,提升直接融资比重;要继续完善制度,吸引更多新增资金进入,强化市场预期,推动资本市场中长期化,提升中长期资金比重和股票资产占居民财富比重,推动国有金融保险机构考核长期化,引导机构投资者践行长期、价值投资,避免投资行为短期化。进一步放宽保险资金入市比例,为股票市场提供稳定的中长期资金,推动形成保险业与资本市场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

  宗良强调,资本市场改革要发挥市场的力量,提升资本市场市场化水平,使资本市场成为优胜劣汰,促进市场竞争的平台。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全面推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增强股票市场的包容性;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简化退市程序,拓宽主动退市、并购重组、破产重整等多元化退出渠道;畅通不同层次资本市场之间的转板渠道,推动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此外,要丰富资本市场避险产品,增强资本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进而推动国际股票、债券指数在中国资本市场中的权重。

  完善人币跨境支付系统 港离岸市场迎机遇

图:扩大数字人民币在香港跨境试点。图为交通银行展示的数字人民币钱包。\中新社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认为,在三中全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及金融强国建设的总体部署下,中国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深化。一方面,深化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以便利化跨境投融资环境将国际资本“引进来”。以更大力度推进在市场准入、外资负面清单、服务业开放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度,鼓励外商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

  另一方面,完善金融机构全球化布局,引导金融机构紧跟“一带一路”、RCEP等战略导向,在与中国经济联系紧密、双方贸易与投资活跃的国家或地区加快业务布局;鼓励金融机构协同出海,搭建集融资、结算、交易、咨询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促进香港等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发展,丰富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种类,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建设,把握货币数字化变革机遇。同时,强化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高国际金融规则治理能力。

  制度性系统性金融开放继续提速

图:第六届重庆“西洽会”现场,展商与外国嘉宾交流。\中新社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提速,金融业准入负面清单已清零,银行、证券、保险业外资持股比例和业务范围大幅度放开,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渠道不断扩大,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稳步提升。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对此表示,下一步,开放与审慎并重,将稳步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制度性、系统性的金融开放将继续提速。

  宗良认为,当前中国金融业国际化水平与经济开放水平仍有差距。2023年,中国国际投资资产和负债规模分别为美国的27.7%和12.3%,远低于中国GDP占美国GDP比重,反映出中国利用全球金融资源规模有限。

  中国的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步伐落后也于企业,目前中国投资者在境外设立企业覆盖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但中资金融机构仅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点,且以银行为主,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较少。

  推动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图:第十七届深圳“金博会”吸引数百家国内外金融机构参展。

  “互换通”

  推动人民币债券成为离岸合格担保品,作为香港金管局人民币流动资金安排合格抵押品和“互换通”保证金。截至2024年6月末,“互换通”共有20家境内报价商、63家境外投资者参与,累计达成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4000余笔,成交量超过2.4万亿元。

  “跨境理财通”

  推出并持续优化“跨境理财通”等互联互通机制。截至2024年4月末,“跨境理财通”共有67家银行,11.1万名个人投资者参与“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涉及相关资金跨境汇划9.94万笔,金额507.24亿元。

  人币债券投资

  人民币债券投资吸引力持续提升。截至2024年5月末,共有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28家境外投资者入市投资,境外投资者持有中国债券总量达到4.27万亿元。

  内地金融业持续扩大对外开放

  金融业准入负面清单已清零

  银行、证券、保险业外资持股比例和业务范围大幅度放开,已有多家外商控股券商成立,首家外资独资的人身保险公司、保险资管公司和期货公司均已落地,评级、支付等领域允许外资进入。

  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渠道扩大

  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沪伦通、中日ETF等先后开通,沪港通、深港通取消总额度限制,大幅提高每日交易限额,成为外资投资中国的重要渠道;A股和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国债先后被纳入多个重要国际指数,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金融资产大幅提升。

  人币国际化取得重大进展

  2016年人民币正式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权重(10.92%)仅次于美元和欧元、高于日圆;人民币占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份额突破2%;人民币大宗商品计价结算实现突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
下一篇:任仲平:立足关键时期,用好重要法宝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