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中文网

导航菜单

“丁老根”的田园梦 ——记攸县蔬而康公司总经理丁建兵

2025
01/03
07:16
中国新报
分享

 

       秋收时节,攸县宁家坪镇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和商家。他们在笔武、金水等村万亩连片的田野里欢歌、留影、漫步、畅谈……

 

株洲市委书记曹慧泉(右二)等市领导在攸县县委书记李鹏程(右三)等陪同下到蔬而康农业发展公司考察指导

 

        一望无际的玉米,长得一人多高了,笔直的杆、翠绿的叶,茂盛整齐,像威武雄壮的士兵列队接受人们的检阅。簇簇玉米棒已有一尺多长,粉绿粉绿。绿衣玉米头顶上的红丝,像无数只小手挥舞着手绢,向蓝天致意。微风吹拂,田野里的青贮玉米叶此起彼伏,泛着柔柔的绿浪。成片的高粱开始低下了头,向来客致敬。绿色蔬菜大棚里,几十名菜农正忙着把刚摘下的一棵棵蔬菜,排放在包装箱里,准备运往山外的大市场。田间地头,空气中散发着醉人的清香。蓝天上,白云悠悠、小鸟啾啾;碧野里,人影绰绰、笑声连连……

 

丁建兵在玉米地里

 

        田埂上,一位精神抖擞的中年人,头戴草帽,脚穿雨鞋,像一名十分地道的农民。他皮肤白皙,目光睿智,又像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他就是万亩种植耕作的掌舵人:攸县农业劳动模范、湖南省科技示范公司、中国农业农村部授于“农产品科技孵化园”的总经理,中央电视台曾两次采访报道的“庄稼汉”——丁建兵!

 

      夏天中午的阳光实在是太热了,丁建兵一边摘下头上的草帽扇风,一边蹲在稻田边仔细查看玉米的长势。不大一会儿,他缓缓地直起身子,抬头望着天空,嘴角露出一丝自信而又不易察觉的微笑,曾经的一幕幕又浮现在脑海里……

 

      丁建兵,人送外号“丁老根”。那是因为 2015 年 7 月 30 日丁建兵夫妇创办了“攸县蔬而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的农产品商标叫“丁老根”。“丁老根”这名字接地气,叫得响,久而久之,大家干脆把丁建兵叫作“丁老根”。丁建兵也乐意大家这样叫他。关于“丁老根”的故事,也就是丁建兵的故事,我们得从头说起。

 

青春锻造

 

        上世纪七十年代,丁建兵出生在攸县北部的坪阳庙乡 (2013年坪阳庙乡与湖南坳乡合并为宁家坪镇)。这儿山清水秀,人们勤劳肯干。可是,受传统落后的耕种方式限制,土地显得特别的吝啬,它给予农民的食物和收入非常有限。灾年,村子里家家户户更是青黄不接,吃饱肚子都很难。丁建兵的降生给家里又多添了一张口,虽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可一家人在父亲母亲的操持下倒也其乐融融、笑语盈盈。

 

       说起丁建兵,村子里的老人都记得他小时候的样子。一双清澈水灵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虎头虎脑、活泼顽皮。一年到头衣衫单薄,可从不畏寒惧热。他整天乐呵呵的,遇见长辈老远就打招呼,还时不时地学着大人的口吻,来上一段稚气的笑话,逗得大伙哈哈大笑。小建兵对什么都感兴趣,尤其酷爱在田野撒欢,父亲看着这个小家伙,语重心长地自言自语道:“唉,又是一块种田的料。”他回过头看着父亲,疑惑地对父亲说:“种田怎么啦?我就喜欢种田,种好了田,我们就可以有饱饭吃了!”父亲一愣,没想到儿子的回答让他接不上话了,看着儿子稚气的眼睛,父亲点了点头,笑了……

 

      不久,小建兵上学了,喜欢在田野里摸爬滚打的小建兵对待学习很是上心,无论是哪个科目,他都是优秀,每个学期的奖状从没间断,十几年下来,奖状把家里斑驳的墙壁贴满了。1988年,丁建兵初中毕业,考入湘潭农业机械化学校机电专业,他终于跳出了“农门”,吃上“国家粮”了。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这座小山村,大家纷纷登门道喜,父母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

 

       眨眼间,四年过去了,1992 年丁建兵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分配到攸县湘东电机厂工作。来到陌生的环境,丁建兵暗暗给自己立下了规矩:老实做人,认真做事。虽然是科班出身,得从学徒干起。丁建兵毫无怨言,在电动机制造生产线上,默默甘当一颗中国螺丝钉。他整天一身油渍斑斑的工作服,跟着师傅爬几米高的电机制造设备,钻贴地的车床,捣鼓不停。厂里技术人员少,加上机器老化,他们几个机修工忙得睡不好一个安稳觉,有时吃一餐饭都要停几次筷子。让一个白白净净的小伙子,硬是历练成一个脏兮兮的大汉子。但丁建兵从不叫苦喊累。凭着自己过硬的技术素质和刻苦的精神,不久升为专职技术员。

 

       一年后,丁建兵不仅掌握了机器的性能,熟悉各种故障的维修,而且对调动生产工人的积极性、班组安排统筹,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两年后,厂里安排他主管生产调度。在他的管理下,机器很少“罢工”了,电动机入库合格率超过 95%,湘东牌电动机列入全省电动机五家优质品牌之一。随着销路扩大畅通了,大伙工作热情高涨。领导和同事都称赞他,丁建兵多次年终被评为“优秀职工”“技术革新能手”“先进工作者”。

 

       由于工作出色,入职第三年,在干群一致推荐下,1995年丁建兵当选为厂里生产科科长。农家孩子凭借自己的韧劲和工作的责任心,走上了厂级领导岗位。他的舞台变大了,目标更明确了。从此,丁建兵负责挑起了管理两百多人的担子。丁建兵心潮澎湃,决心放手施展自己的拳脚,为工厂的发展作贡献……那天晚上回家,父亲拿出珍藏好久的常德大曲,母亲炒了几个可口的农家菜,父子俩边喝边聊,直到天亮。丁建兵深深记住了父亲那晚说得最多的一句话:“眼光要长远,脚步要踏实。”

 

      在生产科长的岗位上,丁建兵干得得心应手。县工业线上的领导、厂里领导、工人师傅们,都向他投来赞赏的目光。

 

      1996 年 7 月 1 日,丁建兵永远记住的一天,他举起右手紧握拳头向党旗宣誓——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丁建兵更加有使不完的劲,他的青春洋溢着骄人的气息!

 

下岗闯路

 

       然而,人生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剧本。没过几年,工厂就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强力冲击,效益越来越差,任凭丁建兵和他的同事怎么努力,都无力回天。2001年春节刚过,厂里还是接到了国企改革的红头文件——他下岗了,带着遗憾和无助,丁建兵含着热泪离开了工厂。

 

       丁建兵下岗了,他卷起铺盖回到了家。回到了那个曾经拼命逃离的家园,他结结实实地躺了一天一晚,连口水都没喝,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一下子憔悴了:他努力地读书、努力地工作,一心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命运似乎和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工作没了,家里的田土也没了,虽然上了几年班,可微薄的工资基本上是月月光。丁建兵除了通晓机械维修技术和企业管理,几乎是一无所有。他感觉自己的前途实在是太迷茫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那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窗前的几只麻雀在叽叽喳喳地闹腾,邻家的孩子就在丁建兵家的院子里背起了孟子的一段话。这句话如醍醐灌顶,惊醒了他,丁建兵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大声叫娘做早餐。一大碗米饭下肚,丁建兵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他笑了,下岗的烦恼被他抛到了九霄云外,他的世界又重新焕发着逼人的朝气,他明白——男人的世界是用来“闯”的!第二天,他背起了行囊,头也不回地向陌生的他乡奔去……

 

       江苏省连云港市有着“淮口巨镇、东海名郡”的著称,2500多年前孔子曾在这依山傍海、风景秀丽的地方登山观海,“问官于郯”,这里是丁建兵第一个奔赴的地方。连云港宽阔的马路人来车往,高耸的大楼霓虹闪烁,真是魅力四射。迷人的连云港让丁建兵兴奋不已,他信心满满,来不及洗去满身的疲惫就到处寻找工作。报纸的夹缝,墙角的贴纸,工厂、单位门口的招聘启事,他仔细地寻找,一家家登门咨询、面试。现实总是那么残酷,丁建兵诚恳的面孔和朴实的语言永远打动不了对方,他那视作宝贝的中专毕业证书在招聘单位如同一张废纸,对方连正眼都不瞧。春寒料峭,美丽的连云港原来也是那么冰冷无情,丁建兵不记得吃了多少闭门羹,最终还是一无所获。几个月之后,他扑进了江苏的另一座城市——徐州。

 

       从连云港到徐州,丁建兵像一匹游荡在广阔草原上的孤狼,遍地的花草却偏偏寻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株。那年国庆,徐州的街道上张灯结彩,淮海战役纪念塔下人头攒动,节日的喜庆弥漫了每一个角落,一个单薄的身影静静地伫立在塔前,他悄悄地朝塔顶挥了挥手,转身向火车站走去。此时,丁建兵身上的所有积蓄都已经花得一干二净了,他只好狼狈不堪地回家了。

 

      真是不可思议,这次江苏之行不但没有削弱丁建兵的斗志,相反,他变得更加坚毅了。他明白,市场是无情的,但也是公平的,只有顽强不屈才能掌控自己的未来,只有自主创业才可以得到市场的青睐。

 

      一回家,丁建兵就随一班“蔬菜贩子”朋友到株洲、长沙贩蔬菜,他完全是个搬货跑腿的,只为了赚点工钱。但那段时间,他在市场中转悠,增长了不少知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考察,2002年,丁建兵在湘东大市场租下了一个摊位,决定从事蔬菜贩卖养家糊口。


      一介书生,本不事农桑,几年光鲜的上班时光和刻在骨子里的虚荣心,更是让这个小伙子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开业的第一天,对于丁建兵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煎熬。他不知道顾客需要哪些菜品,说不出招揽顾客的话,和顾客讨价还价更是羞得满脸通红,尤其是碰到老熟人的那一刻,他恨不得地上立马有条缝让他钻进去。他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来适应这份全新的工作。终于有一天,丁建兵放下了所有的包袱,他告诉自己: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只要是勤劳和汗水换来的财富都是光荣的。

 

        丁建兵给自己设置了几条规矩:一、干净卫生;二、以诚待客;三、以质取胜。他帮顾客看小孩、守包裹;给没零钱的几根葱蒜;提醒路人保管好自己的财物;为了进到优质的蔬菜,他比别人早一个小时赶到批发市场;遇到顾客工作忙,他主动将货物送上门去……渐渐地,他的摊位前顾客多了起来,生意慢慢红火起来了,很多回头客不仅购买当天的食材,还要预订第二天、第三天的食材。大家口耳相传,丁建兵的摊位前常常挤满了人,不少顾客甚至都和他成了好朋友。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丁建兵终于收获了人生当中第一桶金。较为丰厚的回报,让他尝到了艰苦创业带给自己的幸福滋味。

 

      在贩卖蔬菜的过程中,丁建兵没有被金钱迷失方向,对于蔬菜的安全他始终感觉自己如履薄冰。特别是自己亲眼看到蔬菜中毒事件给人带来的伤害,更是让他触目惊心。怎样保证自己与其他商户的蔬菜质量和安全呢?丁建兵忙里偷闲到长沙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县内外超市和蔬菜基地进行考察。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根据市场调查,他感觉这不仅仅是一种保证自己蔬菜质量安全的方法,似乎还藏着一道巨大的商机。既然是商机,何不牢牢抓住?丁建兵心里涌现一阵欣喜。

 

        2003 年,丁建兵投资 10 万元创建了攸县首家放心菜配送中心——攸县蔬而康净菜配送中心。并在繁华的湘东大市场建立了一个大型的“农副产品平价直销公司”,亲自担任总经理,招聘近百员工。配送中心以“拒绝农药残留,保障餐桌安全”为口号,采购了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选送专人到省会深造,将他们培训成“质检专家”,严格按照国家检测标准,运用现代最新科技手段,对所有的蔬菜进行农药残留检测。从检测中心出来的蔬菜有专门的包装,还安排了专职配送人员和送货车辆。由于菜品有质量保证,送货准时准点,县内很多学校、大型超市和餐馆都纷纷慕名前来订货,各家单位也乐意到他这里采购,就连那些无比节俭的老人都愿意排着队伍购买。

 

       有了检测中心,丁建兵卖起菜来更是安心踏实,如鱼得水。同样的蔬菜,丁建兵卖出的价格可以比别人高出 10%到 20%,很多时候甚至都卖到了脱销。检测中心开业的第一年销售额就达到了 800多万元,年销售额最高峰达两千余万元,其中每天单为其他商户检测蔬菜就可以获得七八百元的利润。丁建兵独到的眼光不仅给他自己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也唤醒了一大批商户和客户的质量意识,将攸县蔬菜的整体质量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丁建兵被大家称为攸县的“蔬菜王”。

 

       蔬而康净菜配送中心飞速发展,原来依靠菜农供货的方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他满仓库的菜往往不到上午就一扫而空,下午基本上就无菜可卖了,很多顾客高兴而来,扫兴而去。丁建兵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每天都在寻思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天,他和朋友闲聊,朋友提醒他贩菜不如自己种菜,这样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自己都可以掌控。朋友的一席话彻底打开了丁建兵的心门,他心里乐开了花,紧皱的眉头慢慢舒展开了。

 

       2005 年,丁建兵果断在菜花坪镇投资 30 万元,租下120 亩农田,用来建设蔬菜基地种植蔬菜。选种、播种、育苗、翻地、栽种、锄草、施肥、治虫、收割、包装、转运、检测、上市……每一种蔬菜从选种到上市都需要十几甚至二十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来不得半点马虎。为了掌握种植技术,丁建兵努力学习。《蔬菜种植》《病虫害的防治》《土壤的改良》 等书籍摆满了他的桌边案头。他像一名刚跨进校门的小学生一样,认真按照科学步骤完成任务,遇到不懂的地方,他虚心请教相关专家,潜心研究。在丁建兵的努力下,菜花坪蔬菜基地办得红红火火。有了基地做保障,丁建兵的生意更火爆了,别人没有他有,别人有的他好,别人好的他优。他就是这样关注市场、紧跟市场,比别人早行一步,抢占先机。

 

家乡召唤

 

        丁建兵的事业越做越大,广阔的市场成了他施展拳脚的大舞台。不少同行向他投来了敬佩和羡慕的目光,然而,在他的心里似乎总有一个没有解开的结,如同一块重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

 

       那天,他回到坪阳庙的家里看望父母。因为工作的原因,丁建兵养成了一个习惯,他喜欢在田地里转悠。正是秋收时节,天很高很蓝,一群小麻雀从这边的稻田里飞到那边的矮树上。苍翠的山丘怀抱着一垄灰黄色的稻田,田野上稀稀落落地长着几丘稻穗。地头没有几个忙碌的身影,只见几位老人挑着半箩筐谷子在田埂上艰难地晃悠。燃烧稻秆的烟雾中隐隐传来镰刀割断稻秆的声音,那声音断断续续、有气无力,没有丝毫丰收的喜悦。同行的父亲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望着儿子,老人家的眼神显得很沉重,他喃喃地念叨:“年轻人不想种田,老年人种不了田,可惜这连片的土地有多少荒废了呦。可惜呀,造孽呀!”父亲的一席话让丁建兵如鲠在喉,他没有回答父亲的话,他得用行动来安慰父亲,守护家乡的土地,帮助家乡的父老乡亲……

 

      这几年的摸爬滚打,丁建兵亲眼目睹了田土荒芜,见证了农村的空心化。落后的耕种方式还只停留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层次,种田不能让农民过上好日子,靠种田发家致富更是不可能。为此,年轻人只好外出寻求发展,打理田土的只有家里的留守老人。摆在丁建兵面前的现实让他实在有点难受,他的脑海里总是盘旋这一个问题——“改变家乡的农业现状,我能做什么?”

 

       2009年,原坪阳庙乡党委政府为了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引领农民致富,多次诚恳邀请丁建兵回乡创办发展蔬菜产业。他有点犹豫了: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丁建兵的事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很不容易了,他的收入稳定,工作进入了轨道,以目前的状况,足以让他一家衣食无忧、轻松自在。如果回家创业,就意味着要放弃在菜花坪120 亩的蔬菜基地,更重要的是要失去与菜花坪基地老百姓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到时他得重新塑造自己的角色,做回真正的农民。妻子更是不乐意了:好不容易稳定下来,又要折腾,她不指望自己的丈夫有多大的本事,她只求一家人和和美美地过日子,真不想让自己的丈夫太累、太操劳。这些天她居然发现原本帅气的丈夫两鬓有了几丝白发,她太心疼自己的丈夫了。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丁建兵,因为最后的决策权掌握在他手上。丁建兵没有轻言放弃,他的眼前浮现出家乡大片荒芜的农田,乡亲们无助的眼神,政府领导恳切的表情……他历来就耻于“忘恩负义”,如果他拒绝回乡创业,那就是一种“忘恩负义”的行为,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折磨。丁建兵说服家人,决定和政府领导进行一番深入的交谈,他要回乡大干一场。

 

       初夏的阳光明媚可人,微风轻抚着沙河两岸的矮树,焕发着勃勃生机。石拱桥上,丁建兵和乡、村两级领导正在热烈地交谈着,周围挤满了父老乡亲,大伙都被这位年轻人的气魄所征服。丁建兵意气风发地表态:“我计划把服务由县城延伸到家乡,通过外联市场,内联农户,渗透到生产加工环节,把蔬菜产业办成引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助推器,让产业在家乡的田野根深叶茂,长盛不衰。”拱桥上顿时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建兵回家了,咱们有指望了!”乡亲们兴奋之余又有点担心,“听说他要把所有的田土都种上蔬菜,怎么卖呀?这么多卖得完吗?”他们善良胆小,怀疑丁建兵的种植技术不过关,害怕自己的投入没有回报,担心丁建兵对市场的把控不准确,到头空欢喜一场,还不如种点稻子稳当。大伙议论纷纷,原先信心满满的乡亲也有点泄气了,不少乡亲开始打退堂鼓了,甚至要求把土地流转合同都废止。丁建兵早就知道乡亲们的担忧,他太了解家乡的人们了,乡亲们很少走出这片被高山围起来的天地,他得用乡亲们最能接受的方式给大家吃下“定心丸”。丁建兵创办的“攸县建兵蔬菜合作社”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挂牌成立。

 

       田间地头、风里雨里,丁建兵和乡村领导一起上门做起了宣传工作。他耐心细致地向大家描述蔬菜市场的广阔前景,讲解合作模式,以及自己给予大伙利益保障的措施。他随身带上合同书,菜农可以当场就签订正式产销协议。协议上郑重承诺:实行全部产品包销,并按每亩 500 元的标准进行预付,所有的农药、化肥、种籽、耕种成本等,全部生产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均由丁建兵负责。乡亲们心里一盘算,种一茬蔬菜胜过种四茬水稻,确实是条好路!口耳相传,于是迅速形成了涵盖坪阳庙、湖南坳、丫江桥两乡一镇 105 户农民加入进了合作社,基地总面积初步达到了 320 多亩。农业企业的贡献不在税收的多少,其主要是社会贡献,是解决耕地抛荒、安置乡村人员就业、改良土壤方面,丁建兵很庆幸,他庆幸自己的第一步走好了!

 

丁建兵(中)登台领奖

 

领奔富路

 

        坪阳庙蔬菜基地终于落地了,那天晚上,丁建兵做了一个梦,梦中,基地漫山遍野的蔬菜瓜果突然都蔫了,他一下被惊醒了,坐在床头,丁建兵半天都回不过神来。“磨刀不误砍柴工。”他知道只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才能保证合作社的发展,给乡亲们带来财富。为了改变菜农传统的栽种方式,合作社聘请了两名高级农艺师驻地指导,举办了三期 500 多人次的蔬菜种植实用技术培训班。丁建兵手把手教会菜农种植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五个统一”,严格按照国家无公害蔬菜操作规程生产,采用国家大力推广的“赣丰5 号”豆角高产优质品种种植,使用有机肥、土杂肥和一种高效的碳酸钾肥,地膜、支架等生产资料统一供应。因为没有了后顾之忧,乡亲们种植蔬菜的积极性普遍高涨。

 

      丁建兵带领乡亲种南瓜、种玉米、种黄瓜……合作社的发展一年比一年好,乡亲们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2014年,种植的豆角长势喜人,大获丰收,菜农乐了,丁建兵也乐了,就连帮助收摘的农户都乐了。据估算,这一年单就采摘一项,丁建兵就为乡亲们带来了近百万元的收入。

 

       组里老王是个贫困户,老伴体弱多病、儿子长期外出不归,他本人年岁已高,家里基本上没有经济收入。丁建兵除了平时给予他家帮助,还请他到合作社采摘豆角、参与季节用工,让老王有了近万元的收入,老人高兴得逢人就夸:“建兵是个大好人。”

 

      “从没想过,这把年纪还能拿工资!”在建兵蔬菜基地种豆角的7旬老农王启桐说,自己一个月可挣1500元,老伴能挣1050元,再加土地租金,一年有3万元的收入。这在以往是想都不敢想的。

 

      “没有合作社,到哪里去赚钱?还真得感谢丁建兵呢。”村民王爱民算了一笔账,原先和妻子在家里几亩地上单干,一年到头收入不到两千元,除去成本所剩无几。加入合作社之后,他买了一部小车,还建了新房,“这都是在蔬菜基地挣下的”。如今他已是建兵合作社的骨干社员,负责 5个大棚黄瓜、12亩豆角、40亩玉米,生产和生活变得特别有奔头。

 

      当年 65 岁的王秋娥,丈夫、儿子相继去世,日子举步维艰,连孙女的学费都无法解决,丁建兵将这位老妇请到基地打工,给她带来了近万元的劳务收入。

 

       合作社的农产品实行鲜货回收,豆角按 0.8 元/斤统一收购,这可比市场单价高出了四、五角,大伙乐得合不拢嘴,纷纷找到丁建兵表示感谢。看着堆积如山的豆角,丁建兵不愁销售,只想增值。和老婆一商量,又毫不犹豫地投入 260 多万元购置设备,进行深加工。想着一年来无论是生产还是加工,合作社一切都是那么得心应手,丁建兵的心里甜得像喝了蜜,自己这一年来的努力,完全没有白费。

 

       站在自己装满包装精致的干湿豆角仓库里,丁建兵确实很高兴,但没有一丝一毫的骄傲。他知道,这是家乡土地的恩赐,他要感谢这片土地,感谢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他的根已经深深地扎进了这片土地,他爱这片土地,爱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丁建兵就这样依据自己内心的想法,申请注册了“坪阳”、“丁老根”两个商标。让自己的产品贴上自己家乡的名字,带上自己美好的心愿,飞向四面八方,进入千家万户,丁建兵终于近乎完美地做到了。

 

      这一年,“坪阳”、“丁老根”农副产品在国家农业部申办了“无公害产品认定书”。

 

      这一年,“攸县丁建兵蔬菜合作社”建立了生产、行政、质保、营销四个部门,共计60多人的组织机构,公司初具规模。

 

     这一年,合作社的产品凭借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信誉,与湘、赣、鄂、粤、沪等省市订立了产销合同,产品供不应求。

 

     这一年,丁建兵蔬菜基地生产各种蔬菜 300 多吨,收购周边农户各种时鲜蔬菜 2500 吨,通过对接方法实现年销售各类放心蔬菜2840余吨,年创利润120余万元。

 

      这一年,丁建兵获得了县政府授予的“全县特色规模种植大户”称号,他申请的无公害产品获得了县政府奖励。

 

      这一年,丁建兵带动当地农民创业致富的故事,被省、市媒体广泛宣传,中央电视台 (二台) 经济半小时栏目组也前来采访报道。

 

     丁建兵成为了一面高高飘扬在家乡田野上的旗帜!

 

再展宏图

 

       采用“农超对接,订单销售”的模式,菜农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合作社办得越来越红火。丁建兵先后与省内外知名的“步步

 

      高”“家润多”等多家连锁超市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成功实现了产品与大型超市、蔬菜市场、宾馆酒店、机关学校等单位对接。既解决了合作社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又让客户获得了实惠。

 

      2015年,为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丁建兵创办的“攸县蔬而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坪阳庙乡笔武村应运而生,申办了绿色食品认证。有了公司做后盾,丁建兵更是如虎添翼,乡亲们种植蔬菜的热情更加高涨了。以坪阳庙笔武村为中心的一大片田地,一年四季都是生机盎然。运送蔬菜的大卡车来来往往,来小山村考察旅游的一拨接一拨,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不再背井离乡了。看着田地里一茬比一茬茂盛的瓜果蔬菜,乡亲们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就在丁建兵意气风发地带领乡亲们行走在致富的大道上时,一纸红头文件恍若惊雷,重重地砸在他和乡亲们的头上。

 

       2017年小年前夕,天气特别的干冷,田野里的鸟儿都钻进了巢里,庄稼都躲到了大棚里,路上没有几个行人,风刮到脸上如同刀割一般。丁建兵把乡亲们一年来所有的工资和费用结清了,刚刚举行完公司的年度总结表彰和来年的工作布置会议,手机就响了。是乡镇府打来的,听语气有点不对劲。丁建兵急匆匆地赶到镇府办公室,果不其然:摆在丁建兵面前的红头文件赫然写着——由于农药化肥及薄膜的长期滥用,攸县部分土壤里的重金属镉严重超标。坪阳庙基地经检验,70% 的土地被相关部门划归为重金属污染耕地,不宜种植人们直接食用的蔬菜,必须停止一切蔬菜瓜果的种植行为。

 

      突如其来的变局让丁建兵措手不及,半天他才回过神来。公司怎么办?乡亲们怎么办?土地怎么办?他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难受极了。那几天,丁建兵像换了一个人,他整天不说话,似乎根本感受不到新年来临的喜庆,就连妻子和父母的安慰也无济于事。在他的心里,个人的事业前途事小,他最不愿意看到乡亲们失望的眼神。为此,他必须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他相信天无绝人之路,跨过绝境一定是仙境,只要不放弃,办法一定会有的。

 

      通过查找资料、咨询各级农业专家,丁建兵了解到:公司如今的土地最适合种植青贮玉米,再加工成青贮饲料,这正是农业部大力倡导的产业。经检测每公斤玉米 (含秸秆) 可带出田间 0.08毫克镉离子,并且玉米根系发达,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从而实现改良土壤的目的,这正是丁建兵想要的东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可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对于青贮饲料的了解,丁建兵一无所知。他必须要重新学习新知识,掌握一门全新的科学种植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18年正月初,大伙还沉浸在春节走亲访友的悠闲里,为了充分了解市场,丁建兵又一次背上行囊外出调研学习。两个月的时间,他走遍了中国的十三个省市。面对潜在的客户,他厚着脸皮陪着笑脸,送上一份礼物;面对潜在的对手,他低声下气,诚恳交谈。从黄土高坡到江南水乡,从茫茫草原到彩云之南,丁建兵拜访了一大批青贮饲料的种植户,考察了一大批大型养殖场。青贮饲料的种植有哪些基础?有哪些优势?市场需求怎么样?种植、加工过程可能出现怎样的问题?丁建兵初步了解了青贮饲料的种植要求、加工流程和市场前景。风餐露宿,人黑了也瘦了,可更有精神了,公司生死存亡这个局被丁建兵破解了。两个月后,丁建兵回到了家,他笑了,笑得那么真诚,笑得那么豪爽。不破不立,他要来一个更大的动作,彻底打破自己公司只种蔬菜的固有模式,他要带领乡亲们开辟一条崭新的种植道路,让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公司实行经营转向,规模必须要比原来更大。配套资金、耕种机器、操作机手、技术人员必须要在短短几个月到位。这些困难都活生生地摆在丁建兵的眼前,他得抽丝剥茧,一一解决。

 

      “兵马未到,粮草先行。”经济基础是所有工作的后盾。这次经营转向按 600 万元的预算还差 350 万,把房子在银行做了抵押还是少了 250 万。丁建兵急得口腔都起泡了,银行也是爱莫能助。活人怎能被尿给憋死?!丁建兵想到了正在上大学的女儿,根据规定,女儿可以为他做 250 万的贷款担保。女儿丁怡伶,刚满二十岁,活泼开朗、聪明好学,是丁建兵的心头肉。她还没有步入社会,人生还刚刚开始。一旦做父亲的投资失败,女儿就要担负起 250 万的巨额债务,这是任何一位父亲都不愿意看到的。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硬着头皮和女儿商量,没想到女儿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丁建兵知道这是女儿对父亲的无比信任和巨大支持。随后,丁建兵带上女儿来到农业银行全程录像、签字、公证,留着热泪,丁建兵拿到了 250 万的贷款。他孤注一掷,将自己的全部身家和女儿的未来押在了自己的事业上面,他别无选择,只有一往无前。时任攸县农业局局长的李林华同志听闻此事非常感动,在一次办公会上,李局长对所有的人说:“我们必须支持丁建兵。”

 

      要上规模就得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公司基地面积只有 320 亩,经过考察发现,只有达到 5000 亩以上的种植面积才能基本满足几个客户的需求,否则没有太大的意义。乡亲们发现丁建兵改弦易张,不再以种植蔬菜为主,非常担心会影响自己的收成,都犹豫不决,更有甚者说丁建兵要抛弃乡亲们,自己发财。丁建兵真是百口莫辩,只好请求乡村两级领导和自己一起上门做解释。走村串户,笑脸相迎,可价格的高低、面积的大小、路程的远近,一切都是乡亲们土地流转价格的筹码。丁建兵不记得遭遇过多少指责和谩骂,就说明越是在乎他、在乎脚下的土地。他相信自己的一片苦心一定会暖化大家的,他更相信自己的努力会还大家一份惊喜,他的责任非常重大。这期间,丁建兵有多少个晚上彻夜不眠,有多少个白天滴米未进,只有他自己知道。皇天不负苦心人,几个月的坚持,6024亩的土地终于流转到了公司名下。

 

青贮玉米

 

       2018年,丁建兵正式开展青贮玉米种植生产。在当时,湖南省青贮玉米生产尚处于空白,省内没有任何可借鉴的同行。虽然有了市场,有了土地,但必须要有技术做保障。对于蔬菜的种植,丁建兵可谓是远近闻名的专家。进入全新的种植领域,丁建兵虽然略知一二,但还是没有十二分的把握。

 

      为了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丁建兵多次联系科研部门,与湖南省农科院作物所和湖南农大建立了产学研技术合作。公司在攸县科技局的帮助下,聘请到湖南省作物研究所玉米团队陈志辉研究员开展全程技术服务。

 

      在陈志辉研究员的引领下,湖南省作物研究所玉米团队利用技术、成果优势集成了“宜机优质高产专用品种+一次性机械化施肥+一喷多防防病虫害+机播机收”等为核心技术的“双增双减”(增加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药化肥施用、减少人工投入) 型青贮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并应丁建兵的请求,为公司量身定制了以青贮玉米为主体的青贮玉米-油菜和双季青贮玉米“四双型”(双优质、双绿色、双机播、双机收) 种植技术方案。这一次,公司率先实现了湖南省青贮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丁建兵的大胆突破再次让公司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为了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作业,丁建兵安排公司投入 1000 多万元,先后从日本、德国和山东等地,购得了全流程一整套的综合旋耕播种机、病虫防治机、联合收割碎料机、打捆机、成品运输车,选派 17 名当地文化水平高的年轻人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对玉米的耕地、开沟、整土、施肥、播种、防病、治虫、收割、碎料、打捆等生产工序流程,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大作业。鸟枪换炮,公司的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玉米的高度

 

鹰击长空

 

       7 月中旬,晴空万里,烈日高照,丁建兵一声令下,10 余部一体化联合收割机同时出动,开始对全镇 7000 多亩青贮玉米实行收割、碎料、打捆、运输的连环性全面机械化大作业。

 

机械收割

 

       全套的机械化设备,一天能完成 300 多亩的综合机械化生产作业任务,仅用一分钟的时间,便可以将新鲜的玉米饲料严严实实、圆圆鼓鼓地装进包里发酵。没几天,随着机械化收割的不断推进,从东端的田心村至西端的坪台村,在万亩连片的广阔田野里,缀满了千万个白色玉米包,像洒落在田野的珍珠,在攸北大地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很久没有笑容的丁建兵终于喜上眉梢了,他很自豪,因为像这样的玉米收割全程机械化大作业,在我国的长江以南,蔬而康公司属第一家。

 

       攸县人种,天下人用。这种有利于牛、羊催膘、发奶的玉米青贮饲料,当年总产量就达到了 3 万多吨。公司借助互联网,早已被湘、粤、赣、闽、云、贵等省的大型畜牧场抢购一空,总收入近2000 万元,经济效益是水稻种植的两倍以上。丰收了,乡亲们乐了,乐得合不拢嘴。闲暇时候,大家常常聚在丁建兵的身旁谈天说地,共话未来。原来那些唱反调的人都眼馋了,他们纷纷要求把土地给蔬而康公司托管,丁建兵不计前嫌,满口答应。他的豁达、果敢、诚信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乡亲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和谐了,公司的发展日新月异。

 

      经过几年的土壤改良,公司的蔬菜产业再次振作起来了。田间地头不再是只有青贮玉米了,青红的辣椒、紫黑的茄子长势喜人,碧绿的瓜果、金黄的油菜清香阵阵。乡亲们在田野里开心地忙碌着,他们心里踏实,笑脸盈盈。这里的土地奉献给大家的不只是果实,还有快乐。“乡村产业振兴,就是要形成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这不正是公司现在的写照吗?丁建兵所带领的蔬而康正大踏步行走在产业振兴的大道上。

 

      2020 年疫情期间,蔬而康公司的蔬菜瓜果通过抖音号的推广,源源不断地快递到全国各地,这不仅解决了部分疫区的生活困难,也给乡亲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那年单就快递公司的快递费就缴纳了一百多万。

 

       如今,蔬而康公司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已与温氏集团、健源奶业、皇氏乳业、南山乳业等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供货关系。现在,蔬而康公司的流转土地已达到 1.5 万亩,一个万亩青贮玉米特色产业园在丁建兵的努力下正悄悄崛起,种植、加工、销售整个产业链已全面形成。根据市场的需求,公司先后投资近 3000 万元建成了 5000平米的蔬菜加工厂和 30000平方米的青贮饲料加工厂。公司单单青贮玉米一项的产量就达 4万多吨,总产值更是达到了 3000万元,每年上缴利税 500 万元左右。蔬而康公司从坪阳庙这个小山村一飞冲天,如一轮明月发出耀眼的光芒。

 

       春种秋收,农民笑逐颜开。作为一家有社会担当的企业,丁建兵带领公司积极投入到社会爱心事业。笔武村半冲组 62 岁的五保户张兆祥,其劳务工资 8000多元,土地流转费 400多元,产业利润分红4000元,共计所得12400多元。68岁的贫困户刘苏联,老伴患病过世,自已在家干农活摔成残废,家中尚有一个丧失劳动能力的重病儿子,丁建兵和妻子商量后,安排刘苏联到公司食堂做饭,包吃包住,还每年发放2.4万元工资,以解决其家庭经济困难。

 

喜看打包发酵的青贮玉米

 

       有人帮他算了一笔经济帐:单单公司玉米产业这一项已下达的土地流转、分贷统还、贫困户产业利润分红及劳务工资等就逾 400万元,惠及到全镇 9 个村 41 个村民小组达 1 万多人口。2018 年以来,丁建兵捐款捐物近 15 万余元参与爱心助学、修路架桥;拿出10多万元在重阳节慰问老人、为贫困户购买保险;他主动和 12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帮扶,每年涉及贫困户的支出达 75 万余元;在他的帮助和鼓励之下,110位贫困户顺利脱贫。

 

      “乡村振兴,公司有责。”这是丁建兵的口头禅,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公司自 2021 年开始,就与各村级经济合作社进行合作,默默无闻地为乡村振兴奉献自己的力量。田心村土地面积少,乡亲们大多都外出打工了,在家的老百姓就在村委的组织下,成立了合作社。公司提供种子、技术、机械化作业、加工、收购销售服务等,帮助田心村种植青贮玉米 120 亩,每年为该村级经济合作社增加收入5万元。

 

       因为敢为人先、贡献突出,丁建兵受到了省、市、县政府及各级机构的表彰,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家媒体都对他的事迹进行宣传报道。2021 年 11 月 12 日,公司入选 《全国农村创业园区 (基地) 目录 (2021)》;同年,公司经国家农业部考核命名为“农业产业孵化园”;获湖南省“省级扶贫龙头企业”称号;公司还先后获得株洲市“十佳产业扶贫基地”、株洲市“种植结构调整先进单位”、“攸县万企帮万村先进单位”等表彰;丁建兵被评为“市扶贫攻坚先进个人”、“攸县劳模”。

 

       生命不息,梦想不灭,奋斗不止。冬阳下的沙河清波漾漾,泛着点点银光,几只白鹭在悠闲地觅食。丁建兵和几位乡亲缓缓地行走在田埂上,他的眼神是如此地坚毅笃定,他的嘴里喃喃地念叨:“感谢国家,感谢党,给了我一片天地、一方舞台。”慢慢地,他蹲下了身子,捧起了一块泥土,忘我地笑了。回想这些年走过的路,有痛苦也有欢笑,有迷茫也有希望,却唯独没有后悔和退缩。因为,丁建兵深爱着这片养育他的土地!因为,丁建兵明白——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蓝天上,一只大鹏扇动着有力的翅膀,勇敢地朝着太阳飞去…… (文/武开龙/李放鸣)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福建永安:“林地置换”筑牢供电安全线
下一篇:最后一页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