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坚决纠治乡村振兴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健全长效化战略推进机制”。浙江余村村干部用十年设定“生态银行”20年的碳汇收益周期,培育出超30亿元产值的绿色产业链;而某地“百日花海”项目急功近利,耗千万修复生态。乡村振兴进入深水区,要破解“任期冲动”与“百年大计”的矛盾,基层干部需在田埂上“踱方步”,以制度创新涵养战略定力,用乡土实践校准政策,让群众智慧助力发展。
用“长周期”思维破“短任期”困局。乡村振兴是“接力长跑”非“百米冲刺”。余村经验表明,任期目标与长远规划衔接,才能避免乱象。广西某县建立“任期目标责任追溯制”,村干部离任要提交“十年成效预判报告”;甘肃某镇推行“跨届项目清单”,重点工程经三届班子联合审议才能调整。这些制度以“硬约束”让干部跳出“短视思维”,在田埂上走出“功成不必在我”的步伐。
以“脚底板”丈量政策落地程度。政策文件的内容要在田间地头化为“活经验”。某地“百日花海”脱离实际的“盆景式创新”失败警示我们,贵州毕节干部花三年摸清土壤特性,将“万亩辣椒园”细化为“百个微生态圈”,既保生物多样性又增收。基层干部要用方言解读政策、土办法化解矛盾,使“顶层设计”接地气。
让“泥腿子”成为规划师。乡村振兴的根基要扎根于群众智慧。湖南十八洞村“议事火塘会”解决土地流转纠纷,孵化新业态;江苏永联村“田间听证会”将老人养老需求纳入村集体产业分红方案。干部放下“指挥棒”拿起“记录本”,群众就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毕竟最懂土地的是脚沾泥土之人。
少些“官样文章”,多些“田埂白话”。毛泽东批评八股文风,这在乡村振兴中要警惕。某地乡村振兴汇报术语让老乡迷糊,浙江某村支书用俚语宣讲政策,激发群众热情。文风体现作风,干部要用通俗语言代替术语,让政策传播兼具党性高度与泥土温度。
田埂上的“踱方步”是敬畏乡村振兴规律,基层干部以定力推进改革,以耐心培育产业,乡村振兴才能从“政策热词”变为“百姓口碑”。正如民谚所说:“慢火熬出高汤,深耕长出好粮”,这是破解矛盾的关键。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宁远县中医医院:全力寻包暖人心,患者财物失而复得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