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人才工作锚定了价值坐标。湖南近日出台《关于加快吸引集聚青年人才留湘来湘的若干措施》,以18项举措构建青年人才生态链,其核心突破在于:摒弃“拼补贴、抢人头”的粗放模式,转向“培土壤、优生态”的系统治理,为破解“引才易、留才难”提供了新范式。
“生态留人”的核心是尊重人才发展规律。过去十年,“抢人大战”陷入“补贴停、人才走”的困局。湖南建设“年轻人友好省份”,本质是以系统思维重构生态:从实习实践前置职业规划,到创业孵化、职称评审全周期服务;从整合47项分散政策,到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青年机制——政策始终围绕“人才需要什么,环境供给什么”展开。这种“陪伴式成长”生态,既避免资源错配,更传递城市温度。
“软环境”建设考验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人才生态培育不似GDP立竿见影,却更考验政绩观。湖南将“青年流入率”“政策满意度”纳入考核,实质是扭转“重物质轻服务”的惯性。正如某高新区书记坦言:“建公寓发补贴易,解入学难题、办行业沙龙难,但这些‘小事’才是留人关键。”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进化,正是治理现代化的鲜活注脚。
“生态协同”需要打破三个认知误区。一是将“生态”简单等同于“多出政策”,忽视现有政策的衔接落地。湖南要求各级党委整合47项分散政策,正是破解“政策打架”的务实之举;二是把“青年友好”窄化为“优待高学历人才”,忽略技能人才、返乡青年的需求。新政中“乡村振兴青年创客扶持计划”专门面向县域,体现了普惠性考量;三是认为“生态建设”仅是组织人社部门职责。湖南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推动教育、住建、文旅等部门共同参与,这种“大人才观”值得借鉴。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来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竞争关键是生态竞争。”湖南实践印证:留住青年的不是户口补贴,而是扎根生长的土壤。当城市为青年调整公共服务、搭建成长阶梯、包容价值实现,“用脚投票”自会转化为双向奔赴。这种“生态养人”的慢功夫,恰是涵养人才洼地的必由之路。期待更多地方跳出短期博弈,以久久为功的定力,成就人与城共生的新境界。(陈文华)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强国之路|勤耕接续 农业丰饶
下一篇:最后一页